摘要:这是很多战争题材电影中非常喜欢安排的桥段——飞行员驾驶着战斗机,以极其高超的飞行技术,躲开了锁定自己的导弹。
看下面这张动图↓
这是很多战争题材电影中非常喜欢安排的桥段——飞行员驾驶着战斗机,以极其高超的飞行技术,躲开了锁定自己的导弹。
必须承认,类似桥段确实能牵动观众的心绪起伏,但现实往往很残酷,在现代战争中,当战斗机被导弹锁定后,躲开的几率低得可怜。
【战斗机被导弹锁定概念图】
就目前来看,导弹的制导方式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雷达制导;一类是红外制导。
而在这两个大类之下,又存在多个“小分支”。
就拿雷达制导这一类来说,其下又包括了指令制导、半主动雷达制导、主动雷达制导等。
早期的导弹比较容易躲开,在于它们所使用的制导方式都很单一。
举个例子,美国有一款AIM-7M“麻雀”中距空空导弹,这款导弹只采用半主动雷达制导。
当它发射之后,其弹载导引头可接收目标反射的雷达信号,等接收处理完雷达信号,便开始针对性的修正航向,直到最终击中目标。
【美国AIM-7M“麻雀”中距空空导弹发射瞬间】
从上述原理可以看出来,“麻雀”非常依赖外部雷达发射信号,而它自身并不会主动发射雷达波,在这种情况下,被锁定目标只要能想办法屏蔽掉自身的雷达信号反射,就能让导弹失去打击目标,从而轻松逃脱了。
可是现代的导弹不一样,它们采用多种制导方式,在保障制导精度的同时,增大了导弹的攻击距离。
这也就导致战斗机被锁定后,很难在第一时间觉察,等警报声响起,导弹已经高度接近战斗机了。
【战斗机被空空导弹击中】
此时就算飞行员立刻操纵战斗机做各种机动动作,也几乎没可能躲避导弹。
毕竟现代导弹中,可不乏飞行速度远超战斗机航速的。
还是来举个例子,就说2025年发生的5·7印巴空战吧。
这场空战中,巴空军用歼10CE+霹雳15E的组合,打掉了印度的“阵风”。
霹雳15E是我国霹雳15空空导弹的外贸型号,其因为使用了双脉冲火箭发动机,在飞行过程中可以二段点火,而二段点火后,该导弹理论速度可以达到6马赫,在距发射点200公里处,它仍能保持1.5马赫的速度。
【空空导弹发射瞬间】
相比之下,印度的“阵风”战斗机,最大飞行速度也就1.8马赫,且其与巴方歼10CE交战的距离普遍在160公里内。
这个距离内霹雳15E保持超过1.8马赫的飞行速度根本不是问题,要击落印度“阵风”可以说是“易如反掌”。
也正是因为如此,回顾近三十年来的人类空战数据,不难发现,一旦战斗机被导弹锁定,能躲开的概率都不足10%,所以千万不要被电影给骗了,现实其实是非常残酷的。
【战斗机被空空导弹击中瞬间,若飞行员没能及时弹射逃离,结局就是“机毁人亡”】
至于导弹为什么做不到100%击落战斗机,是因为人类在不断提升导弹性能的同时,也在开拓战机逃生之道。
在机动逃逸几乎没什么用的情况下,战斗机一般会采取有源干扰、投放红外干扰弹等手段。
如果有电子战飞机与战斗机随行,在战斗机被导弹锁定后,就可以求助电子战飞机,让电子战飞机发射高功率噪声或假目标信号,干扰追击导弹,间接躲避导弹,这便是“有源干扰”。
但若是没有电子战飞机随行,而战斗机刚好携带有红外干扰弹,此时就可以投放之,利用其比战斗机更明显的红外信号,引开追击导弹。
【2023长春航展歼教9演示发射红外干扰弹】
当然了,上述手段也不是100%有效的,若这些手段都没用,战斗机也就只能落得个被击落的下场了。
参考资料:
【1】《红色天空》 马里奥·范·皮布尔斯
【2】《[砺剑]空空导弹不可逃逸区有多致命》 央视网[2025.6.5.]
【3】《空军工程大学程嗣怡副教授解读战机如何规避导弹追击》 中国军网[2020.9.18.]
【4】《巴基斯坦军方会用它来击落印度战机吗?中国国产空空导弹“霹雳-15”为何射程如此之远?》 JBpress[2025.5.19.]
来源:盒子里的密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