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2年4月,由慕湘创作的长篇小说《晋阳秋》出版发行。太原古称晋阳,顾名思义,小说以《晋阳秋》为名,写的就是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太原地区积极联合各方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故事。
▲1959年慕湘在北戴河专事《晋阳秋》创作
1962年4月,由慕湘创作的长篇小说《晋阳秋》出版发行。太原古称晋阳,顾名思义,小说以《晋阳秋》为名,写的就是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太原地区积极联合各方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故事。
小说描写了牺盟会特派员郭松在太原县(今晋源区一带)发动群众,团结进步青年,与地方反共亲日势力斗争,建立敌后游击队的艰难历程。小说出版后,由于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生动丰满,故事发生地真实地名具有强大的代入感,很快在全国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尤其是1963年秋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制作成长篇小说联播,更使作品家喻户晓。时至今日,许多当年收听过广播的人记忆犹新。一部好的作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今天重读《晋阳秋》,依然被深深感染打动,烽火岁月中晋阳儿女的青春热血与爱恨情仇依然是那样激荡人心。
《晋阳秋》在故事结构和人物设置上采用了双线结构。
一条是以西堰村为主的当地农民与乡绅的斗争。在这个过程中,受压迫的青年农民在郭松的启蒙领导下逐渐觉悟,向党靠拢,走上抗日救亡之路。这群人物主要有:冯维忠、高世俊、玉喜、二禄、刘五等。另一条是以县小学教师为主的知识分子群体的觉醒,主要人物有陈达平、江明波、蓝蓉、玉秀、凝芳等。郭松作为小说的主角,成为贯穿这两条主线的中心点。这些人物的社会关系、家庭关系相互交织,真实再现了一幅晋源地区抗战初期的生活图景。
与郭松等人形成对立面的县城官僚和当地土豪劣绅,如太原县的县长马宜轩、公道团团长梁龙经、稽征局局长秦子经、商会会长劣绅杨守业、汉奸丁来昌等人,同样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反衬出七七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复杂过程,有力地突出了以郭松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作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的光辉形象。
这部小说最大的艺术成就,是对人物的塑造没有脸谱化,每一个人物都有自身的成长背景和心路历程。细腻的心理描写与环境烘托是一大特色。
作者把尖锐残酷的时代环境融入现实生活中,通过几名年轻人的家庭和情感生活,延展出波澜壮阔、复杂丰富的时代图景。其中对几位女性的塑造令人印象深刻。蓝蓉和玉秀从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到县小学教书,她们是那个时代的新女性,觉悟高,积极要求进步,很快成为郭松的主要支持者和同志。她们身上的那种为民族大义积极奔走的奉献精神,展现出那个年代新女性的风采。凝芳的形象最动人,她是本地县小学校长的女儿,嫁给了当地劣绅商会会长杨守业的儿子杨洪文,但她受蓝蓉和玉秀的影响,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宣传,被丈夫和公公打骂。她的父亲不敢得罪杨家,也不支持她,玉秀等人怀疑她进步的决心,而蓝蓉和郭松则通过凝芳的表现,认为她是可以团结的进步青年,热情接纳她加入到进步队伍中。凝芳也在大家的影响下变得坚强勇敢,最终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员。春英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媳妇,她的丈夫高永强被杨守业迫害离家出走,她在地里劳作侍奉公婆苦苦支撑着摇摇欲坠的家。5年后,高永强作为党派来的代表回到故乡,夫妻相见的情形是那样千肠百转动人心魄。郭松作为整部作品的灵魂人物,作者并没有把他写成高大全,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与蓝蓉的爱情深沉而真挚,在与马县长等官僚劣绅周旋中,他有原则但也审时度势,灵活应变。
即便是反面人物,作者也刻画得层次丰富、真实可信。马县长是那个时代很多地方官吏的代表,对于政府暂时联共的方针,他是懂得的。在太原的时候,他也亲眼见过牺盟会热火朝天的各种活动。他虽然不赞成这些事情,但身为政府官员,也只好随着上面走……他本来一心只想在县长任上多抓几个钱。他不是罪大恶极的贪官,也不是卖身投靠的汉奸,是个一心为自己谋利的平庸官僚,但在时代风雨里,这样的人最终会因为环境影响走上不同的道路。
虽然是虚构作品,但因为有作者的亲身经历,作品真实感人,尤其对晋阳的多处描写,让太原人民看到了过去太原的风貌:城墙、火车站、国民师范学校、晋祠大庙、古县城、晋源花塔村、疙瘩村等,这些真实的地名不仅让作品具有真实可信的感染力,也为我们了解太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来源:双塔文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