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雅安市博物馆的展柜中,有一柄出土于荥经县严道街道同心村的巴蜀虎头纹青铜戈,为战国时期文物,通长19.4厘米,虽历经岁月侵蚀,上面的虎纹依旧威风凛凛:虎头硕大,呈现张口吐舌的样貌,虎身饰有云雷纹,长尾有力上卷,仿佛下一秒就要从青铜戈上跃然而出。
战国巴蜀虎头纹青铜戈
□转载自《雅安日报》市融媒体中心 李祖珂
在雅安市博物馆的展柜中,有一柄出土于荥经县严道街道同心村的巴蜀虎头纹青铜戈,为战国时期文物,通长19.4厘米,虽历经岁月侵蚀,上面的虎纹依旧威风凛凛:虎头硕大,呈现张口吐舌的样貌,虎身饰有云雷纹,长尾有力上卷,仿佛下一秒就要从青铜戈上跃然而出。
戈是先秦时期主流的格斗兵器,以勾、啄为主要攻击方式,从商代到汉代沿用千年。因作战场景与使用需求不同,戈分为长、中、短三类:长戈多用于车战,短戈适配步兵,而商代已出现的铜戈,直至秦代仍是战场主力。
巴蜀式青铜戈分为有胡和无胡两种,最鲜明的特征是在戈壁上铸造的虎纹、手心纹、花形纹等图案,具有浓厚的地方性色彩。巴蜀虎头纹青铜戈不仅是驰骋战场的利器,戈壁上所饰的虎头纹也被视为古巴蜀人尚武精神的象征。传说巴人崇拜密林中的白虎,坚信自己的祖先是虎,便以白虎为图腾,将虎纹刻在兵器上,既是对祖先的虔诚崇拜,也是对勇猛与力量的向往。
先秦和秦汉时期,西南地区的青铜文化呈现出独特的发展面貌——既保留着鲜明的本土特质,又不断融合周边地区的文化因素。其中,巴蜀文化是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区域性文化,它同时又向四周传播辐射,影响到西南其他文化区。
作为文化与商贸传播的纽带,南方丝绸之路以成都为起点,从巴蜀文化区发源,沿多条路线穿越西南各个地区。在雅安发现的巴蜀虎头纹青铜戈、巴蜀鸟鱼纹青铜剑、巴蜀云纹青铜鞘剑等巴蜀式青铜兵器,是巴蜀文化向外扩张的重要标志,也为研究巴蜀青铜兵器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来源:生态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