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武汉大学今年势头凶猛,115人直接杀到榜首,是往年难见的高光时刻。南开、中山、山东三校紧随其后,全部突破九十大关,杀出了一个“高分阵列”。特别是南开,网上风评时而阴影密布,现实升学却是一片晴空。山东大学更如校园里的“潜力股”,分数线不顶班,但推免到北大一点不输
北京大学2025年推免offer名单一出炉,立刻成了学界的风向标。各大高校学子是否能打动“学府门神”,每年都牵动无数学子的心弦。
武汉大学今年势头凶猛,115人直接杀到榜首,是往年难见的高光时刻。南开、中山、山东三校紧随其后,全部突破九十大关,杀出了一个“高分阵列”。特别是南开,网上风评时而阴影密布,现实升学却是一片晴空。山东大学更如校园里的“潜力股”,分数线不顶班,但推免到北大一点不输东北“老大哥”们。
把视线拉到第二梯队,人大、北师大和浙大等9所高校录取在50至80人之间。这批学校一直处于中国高教“腰部位置”,却总能在北大的招录名单上刷足存在感。尤其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看似低调,却稳扎稳打,把推免生源弄得格外亮眼。
有意思的是,一流学科高校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以40人独领 ,把财经院校的牌面打得死死的。北京邮电、中央财经紧随其后。按这样的节奏,财经类和通信类院校在研究生市场的竞争力依然坚挺。政法、语言类院校稍显薄弱,这也受限于北大本身法学、语言学招生的板块较小,加上优质资源相对集中。
观察名单,不少人一边啧啧称奇,一边心里明白,北京本地高校学生确实占尽地利。在人才选拔这盘棋局里,“近水楼台”的优势不可否认。企事业单位招人喜欢本地人,高校自然也会多给自家周边同学开个口子。这不仅仅体现在名额分布,每年的就业与升学趋势同样反映出地域虹吸效应。
再看非双一流选手,医科大学表现抢眼。首都医科、重庆医科、哈医大稳居前列,其他深圳、大连等新兴医学院则如后晋之秀。医学部拆开来看,山东大学和中山大学照样在招录名单前排。当下医学院推免生源之广,离不开北大医学院体系的庞大构架。许多高校只能望其项背。药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分得够细,又有自己的附属医院,一开口就是成百上千计划招生员额,这赛道里医学院校的玩家从来不拥挤,真正“自己玩自己的”。
文理型985与财经、医学类高校一路领先,也是北大学科布局的缩影。经管五强支撑北大的经济学科牌面,医学院五大组成撑起招生体量。没有医学专业、高端经管学院的学校,天然少了几张北大推免入场券。反观政法、语言类,即使全校优秀生云集,也因招生岗位有限,实际录用人数始终“瘦身”明显。
有趣的是,每年都会有人关注地方院校的突围方向。比如青岛、大连、深圳这三所高校,逐年提高上北大的人数,已经成为区域新星。它们虽然未进“双一流”,但正在用实际成绩告诉大家,只要肯下功夫,哪怕在新赛道也能跑到最前列。有志者自勉,莫问出身。
再者,北大的专业结构也决定了推免招录“偏向”。经管类一次性开设五大学院,招生需求庞大;医学部自带附属医院、医学研究院、药学中心,招生规模也呈现甩开同侪的姿态;而法学、新闻传播、外国语则“一枝独秀”,招收计划早早见底。制度和历史合谋,最终造就了大家熟悉的“文理横扫”“财经钦点”“医学高产”三个推免密码。
如果你想通过推免生选拔窥探中国高教结构变革,这份名单无异于最新、最诚实的草稿纸。哪所大学学风浓厚,学科交叉好,资源倾斜,推免结果给出最朴素的答案。学界内卷,最后拼得是专业分化,是学科实力的硬分,现在通往北大升级赛道上的运动员越来越多,有人徘徊,有人冲刺,谁都是自己时代里的“跑马灯选手”。
推免不是终点,它像一场认真的筛选,让北大挑到了它认可的种子选手。未来几年,或许推免录用分布还会继续变化,那些低调攒劲的院校,迟早会浮出水面。哪里的人才池深,北大用脚投票,用offer盖章。你怎么看,下一个爆冷的人才富矿,会不会就在Map上你未曾重视的一隅?
来源:一代天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