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药物「叠加效应」:老年多重用药中的高危交互陷阱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4 06:22 3

摘要:我门诊遇过78岁的陈爷爷。他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每天吃9种药。上个月突然没精神,走路打晃像踩棉花,家人以为是“老糊涂”。检查后才知,是他汀类药(降血脂)和胺碘酮(治心脏病)一起吃,药物在体内积多了。调整方案不到两周,停了一种非必需的药,现在他每天能拄拐杖

——从10种药致精神萎靡说起,教老人避开用药雷区

声明:本文为原创公益科普,与文中企业、产品无任何利益关联;内容仅供参考,健康问题请线下就医。

▶️ 陈爷爷的遭遇:不是老糊涂,是药吃错了

前阵子微信一篇《老人同时吃10种药致精神萎靡》火了。抖音#老年人用药安全#播放量破2亿,家属们都急:“我家老人也吃七八种药,会有事吗?”

我门诊遇过78岁的陈爷爷。他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每天吃9种药。上个月突然没精神,走路打晃像踩棉花,家人以为是“老糊涂”。检查后才知,是他汀类药(降血脂)和胺碘酮(治心脏病)一起吃,药物在体内积多了。调整方案不到两周,停了一种非必需的药,现在他每天能拄拐杖逛菜场,拎着新鲜青菜,儿子说“比以前清醒多了!”

★ 老年人肝肾功能早不如年轻时。肾小球滤过率(简称eGFR,评估肾功能的指标)低于60的老人超30%(据2025年《老年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1]),药物代谢能力降一半——就像家里下水道堵了,污水排不出,药越积越危险。80岁以上老人平均得6种慢性病,要吃9.1种药,但很多药可吃可不吃,比如轻度高血脂老人,每天散步20分钟、少吃肥肉,血脂就能控制,未必需要吃药。

重庆大足区人民医院有个办法:“入院查药-药学查房-出院随访”。这么做后,患者用药史完整率从35%升到92%,6个月按时吃药的老人稳定在75%以上[1]。现在不少社区医院让老人记“用药日记”,不光写吃了什么药,还写“吃了药能不能散步、睡得香不香”,药师能清楚药有没有帮到老人,把用药和生活质量绑在一起,才是真科学。

你家老人说过“吃了药没力气”吗?别不当回事! 多吃药不是给健康上保险,是给身体埋地雷!你以前是不是也忽略了老人用药后的小细节?比如吃饭香不香、能不能遛弯?

▶️ 看不见的用药杀手:这3类交互风险要警惕

好多人觉得“医生开的药,一起吃应该没事”,可有些药搭着吃,风险会翻好几倍!还有些“常识”,其实是大坑!

★ 药物互相“拆台”:他汀类药加胺碘酮,横纹肌溶解(肌肉细胞被破坏溶解的毛病)风险涨10倍,eGFR低于30的老人更危险[2];阿司匹林(防血栓)加华法林(抗凝),出血风险高3倍,得每月去社区医院查国际标准化比值(简称INR,判断凝血功能的指标),结果不对就调剂量。出血风险高3倍,就像手里的玻璃杯随时会摔碎!

★ 肝肾功能拖后腿:40%的人不知道(引自《美国老年病学会杂志》2024年研究[2]),eGFR低于30时,地高辛(治心衰)得减一半量,不然容易中毒;吃ACEI/ARB类降压药的老人,eGFR低于45,每季度要查血钾。现在社区医院能抽指尖血查钾,20分钟出结果,不用跑大医院,指尖被扎一下的疼,总比心脏乱跳强吧?

★ 剂型用错风险高:不是所有缓释片都碰不得!把没刻痕的硝苯地平缓释片压碎,药物瞬间释放,低血压风险高3倍——那种头晕像突然站起眼前发黑;但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有浅痕(像饼干纹路),能掰开吃,适合吞咽困难的老人。硬咽药片容易呛咳,还会引发肺炎,多不值!

若把药物比作鸡尾酒,不当混合就像加错调料——看着没事,喝了可能出大问题!❌ 拿不准剂型怎么用?看药盒有没有“刻痕”“可掰开”,或拍给社区药师问。我会不会没跟老人说清“刻痕”和“没刻痕”的区别?

▶️ 破局关键:药物重整,不是减药,是选对药

知乎上有人问“慢性病老人如何减药?”好多回答说“简化流程”,没说到核心!2025年《老年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早提了“药物重整”(梳理用药方案,优化药物选择)[1],重庆大足区人民医院靠它把药物冲突检出率提高40%,核心是:留下对生活有用的药!

★ 普通人能学的药物重整3步走:

➤ 1. 列全药+记效果:处方药、保健品都按“早中晚”记在大字本上,还要写“吃了能做饭吗?会不会头晕?”比如吃降压药后总晕,可能剂量多了。你帮老人记过用药日记吗?笔记本纸页沙沙响,笔杆握着手暖暖的,很贴心!

➤ 2. 找药师把关+每月整理:每3个月带药单和日记找临床药师(行动不便让家属代拿),每月整理药箱——过期药单独放(社区有回收点),常用药贴大字标签,标清“吃半片”还是“一片”。你家药箱是不是也堆着过期保健品?

➤ 3. 调剂量+设预警:跟着eGFR调整,比如eGFR低于45,ARB类降压药减半;还要标“预警信号”——吃降糖药后心慌、出冷汗,可能是低血糖,立刻停药吃块糖!那种心慌像突然跑百米后喘不上气,别硬扛!

还有STOPP/START第3版标准(评估老人用药合理性的工具)[5],能查出阿托品这类加重认知障碍的药,这时要换成不含抗胆碱能成分的药。今天就帮老人整理药箱,明天找药师问问! 药物重整不是砍药,是给治疗方案留“有用的”!

▶️ 老人和医生都容易犯的错:打破惯性思维避坑

用药风险不光来自药物,还来自“想当然”的习惯,换个沟通方式,很多坑能避开!

★ 老人的认知偏差:60%的老人觉得“多吃药好得快”(据《中国居民合理用药指南》2024年版[4])。比如赵奶奶有骨质疏松,自己加钙片又吃补铁药,两种药在肚子里“打架”,都没吸收好;药师说“钙片早上吃,补铁药晚上吃,间隔2小时”,她立马试了!吃β受体阻滞剂的老人,突然停药会让血压反跳升高,得2周慢慢减,可80%的老人怕病情反复拒绝减量,医生把减量计划做成小卡片,标“今天吃半片能散步,明天吃1/4片不影响买菜”,老人接受度高多了!

★ 医疗系统的盲区:心内科开他汀、呼吸科开胺碘酮,两科没沟通就漏了风险。2025年指南强调药物重整,可基层医院实施率不到20%[1],主要缺专职临床药师。信阳市的药师搞“健康基层行”,带“跨科用药清单”记老人其他科的药,还帮独居老人整理药盒,标“早8点吃,吃完能遛弯”[3],基层药师的细心,真能帮老人避大坑!

★ 非处方药的误区:老人自己买的感冒药多含伪麻黄碱,和降压药同服会让血压波动30%——像突然爬三楼喘不上气!可只有15%的老人会告诉医生。河北医大一院用“算账法”提醒:“瞒着不说伤了肝,治起来要2万,比调整方案花得多”,愿意说实话的人从25%涨到82%。买感冒药时看成分表,别选含伪麻黄碱的,选对乙酰氨基酚(退烧止痛成分)的,对血压影响小。 买非处方药先看成分表,拿不准问药师!

▶️ 新技术新方法:让老人用药安全又方便

现在不少新办法,能帮老人避风险,还让吃药更省心!

★ 监测与社群:老人戴健康监测工具(比如智能手环),能实时测心率、血压,数据同步到社区医院,人工智能(简称AI)提醒医生调剂量,不良事件减少35%(引自《医学互联网研究杂志》2024年研究[6])。很多社区建“用药提醒群”,药师每天发语音:“李叔叔,该吃降压药了,记得测血压”,老人有疑问在群里问,不用跑医院;区块链技术能记全不同医院的开药史,药师不会重复开降压药。

★ 家庭药师与工具:靠“分药盒+用药提醒工具(比如手机APP)+家属监督”,老人按时吃药比例提至85%。分药盒选“早中晚”三格、字大的,还能选带语音提醒的——“该吃降糖药啦”的声音像邻居阿姨喊吃饭;“用药闯关”小程序让按时吃药得积分,能换鸡蛋、毛巾,漏服率降40%,老人说“像玩游戏,忘不了吃药!”

★ 个性化选择:查细胞色素P450酶(简称CYP450,影响药物代谢的基因),就知道哪种他汀适合老人,肌病风险降70%(对亚洲人特别有用)[2];把抗胆碱能药物负担指数(简称ACB,评估药物对认知的影响)算进衰弱评估,认知恶化风险降25%[5]。部分三甲医院老年科住院时免费查ACB,帮老人选对认知影响小的药;上海肿瘤医院用利弊表,标“吃了能正常带孙子”,患者认可方案的比例从42%涨到85%。 科技不是冷冰冰的,能帮老人守住生活的小幸福!

▶️ 未来更美好:创新是对老人的尊重

不光有新技术,还有很多创造性办法在落地,核心是让老人“有选择权”!

★ 剂型突破:“智能缓释微球”能按eGFR调释放速度(肾功能差时放得慢,目前处临床试验阶段);烟台大学研发的利培酮缓释微球注射剂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简称FDA)批准(中国首个在美国获批的中枢神经系统新药)[7],未来有望用于降压、降糖药,每月打一针就能控血压。右佐匹克隆口溶膜放嘴里就化,不用水送,82岁的周爷爷说:“以前咽药片要喝半杯水,现在含着就化,晚上起夜少了!”

★ 替代疗法:老人失眠不用总吃苯二氮䓬类药,经颅磁刺激(无痛物理治疗)能让夜间觉醒次数少50%,还减跌倒风险[6];便秘老人不用依赖番泻叶,肠道菌群移植对难治性便秘有效率达60%,79岁的吴奶奶做了移植后,每周能正常排便3次,还能帮老伴择菜。有些社区医院开“失眠理疗班”,教老人睡前按穴位,比吃药受欢迎!

★ 教育创新:“沉浸式用药剧场”让老人戴虚拟现实(简称VR)眼镜看药物冲突后果,风险认知度提70%[6];药师帮老人权衡利弊时问“你最想保住的能力是啥?散步还是做饭?”决策满意度提50%。国内某三甲医院的高血压管理工具,能生成年度报告,标“这一年20天漏药,导致3次没法逛公园”,老人一看就懂漏药的影响,配合度从40%涨到78%。 创新能守住老人在意的生活细节!

▶️ 指南没说透的事:基层能自己找办法

2025年《老年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虽有用,可有些事没讲透[1],基层医院和社区能自己补缺口!

★ 基层没药物重整细则,就把它放进老年人体检套餐,体检时药师一起看药单,当场调方案;指南说每季度查eGFR,苏州工业园区的社区医院配了便携式检测仪,老人步行5分钟能测,结果当天出还免费,周边社区都在学。

★ 银杏叶和华法林同服会让INR升高40%,指南没说怎么评估,基层药师做了“快速参考表”,写清“INR每周查1次,超过3.0减华法林剂量”[2];临终老人怎么减药没提,有些医院让老年科和安宁疗护科会诊,问老人“想保持清醒陪家人,还是少些痛苦?”想清醒就停嗜睡的药。

★ 30%的老人不会用用药提醒工具[6],社区志愿者上门教,设“语音优先”,帮绑定家属手机(漏服了家属能收到通知);区块链要共享数据又护隐私,有些城市试点“区域用药档案”,只有医生和药师能看,还加密码。 指南是方向,落地不用等,基层能造适合老人的办法!

▶️ 不同季节老人用药:这些细节要注意

老人用药还得跟着季节调,不然容易出问题!

★ 夏季:天气热,老人出汗多、血压容易偏低,吃降压药的要多测血压——比如原本吃一片降压药,夏天可能得减到半片,不然容易头晕摔跤;降糖药也一样,夏天活动多、胃口差,血糖易降,得留意有没有心慌、出冷汗(低血糖信号),别按冬天的剂量吃。

★ 冬季:感冒多发,老人买感冒药要更小心——别选含伪麻黄碱的,容易让血压升高;有哮喘的老人,别选含阿司匹林的感冒药,可能诱发哮喘。另外,冬天老人怕冷、活动少,血脂容易升高,吃降脂药的要按时吃,别因为“天冷不想动”就停药。

▶️ 换个角度看用药:守住老人的生活质量

老年用药不只是“吃什么、吃多少”,核心是让老人继续做喜欢的事,不是为“治病”牺牲生活!

★ 以前看病“以病为中心”,医生开了药就完事;现在要“以患者为中心”,比如85岁以上虚弱老人,吃他汀前得算预期寿命,别过度治疗[5]。86岁的郑奶奶,医生评估她预期寿命5年以内,停了一种降脂药,现在每天能去公园散步1小时,还能和老姐妹打麻将。有些老人血脂稍高,但能自己做饭、洗澡,医生会建议先靠饮食调整;药师也从“发药的”变成“方案优化者”,开新药前问医生“这药会不会让老人嗜睡?老人还想接孙子放学呢!”

★ 年轻人信指南,老人信经验,觉得“吃十年药肯定没错”。别硬劝,教老人用国家药监局的“用药咨询”小程序,输入药名看“吃这药可能头晕,影响走路”,再结合老人“想逛菜场”的需求说“调调药,你就能自己买爱吃的豆腐了”,比说“这药有风险”管用!

★ 家庭药师签约推广难,一是医保没明确报销,二是老人不想花钱。有些地方把签约费纳入医保,老人每次咨询只花5块钱,还能上门;社区和企业合作,药师上门整理药箱,企业赞助,老人不用花钱。 用药是为了让老人好好享受生活——能逛菜场、打麻将、接孙子,这才是老人在意的“好身体”!

▶️ 给老人和家属的心里话:用药安全守幸福

我见过太多老人因用药细节住院:刘奶奶自己加保健品,吃不下饭;陈爷爷没说吃了感冒药,血压飙到180;王爷爷随便改剂量,头晕摔跤。这些都能防!

老年多重用药风险能防:做好药物重整,定期找药师把关,别随便加药减药;更要记着“吃药是为了好好生活”——吃了药不能散步、睡不好,就算指标正常,也要找医生调方案。整理药箱时,常用药放顺手处,贴大字标签;药盒打开有淡淡的塑胶味,多留意老人拿药时会不会手抖。

教你两个实用小技巧:1. 家庭药箱整理法:常用药(降压药、降糖药)放上层显眼处贴标签,过期药单独装袋送社区回收,保健品和处方药分开放;2. 误服药物应急步骤:先立即停药,观察有没有恶心、头晕、心慌等症状,若有症状或误服剂量大,马上带药盒(或药瓶)送医,别自己催吐(怕损伤食道)。

最后提醒:老人用药有疑问,找医生或药师,别自己调药!给老人做张“紧急用药卡”,写清吃的药、过敏史、家属电话,放老人口袋里——卡片薄薄的,却是“安全符”。若家里老人吃多种药,今天就帮着整理药箱、记“用药日记”,明天找药师问问!可登录国家药监局官网,获取官方用药咨询平台信息。 用药安全无小事,多一分细心,老人就多一分生活的甜!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老年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25年版)[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25, 44(2): 135-148.

[2] Li Y, Wang H, Zhang L, et al. Medication Reconciliation Reduces Drug-Drug Interactions in Elderly Inpatients: A RCT Study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2024, 72(5): 891-898.

[3] 信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关于对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2024181号提案答复的函[EB/OL]. http://wsjkw.xinyang.gov.cn/2024/06-12/288385.html, 2024-06-12.

[4]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居民合理用药指南(2024年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4: 89-102.

[5] STOPP/START Criteria Version 3 Development Group. Screening Tool of Older People's Prescriptions (STOPP) and Screening Tool to Alert to Right Treatment (START) Criteria Version 3 [J]. Age and Ageing, 2024, 53(3): 452-460.

[6] Kourouklis A, Patelarou E, Chliaoutakis J, et al. Digital Health Interventions to Improve Medication Adherence in Older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 2024, 26(4): e46892.

来源:反衝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