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别以私域流量为主题的各种书籍和讲座如过江之鲫一样,不断涌现,很多企业家也不断地去跟风追逐,一时间,见面必言之,否则必被人看做思维作古,不合时宜。
近几年,以私域流量、朋友圈IP、场景营销等为代表的各类新名词甚嚣尘上,时至今日还在不断地发酵……
特别以私域流量为主题的各种书籍和讲座如过江之鲫一样,不断涌现,很多企业家也不断地去跟风追逐,一时间,见面必言之,否则必被人看做思维作古,不合时宜。
但沉下心来,细想:这么多的所谓成功的概念,真正在企业落地的有多少?
那些所谓实践成功的企业案例,有多少又真正地发挥了作用?
企业家追逐,贩卖概念的投机者的忽悠,又有多少人能看清楚这之间真正的逻辑?
企业一旦真正投入海量的资源去做这件事,成功的概率又有几何?
那企业到底该如何摆脱这种老板学习的越多,企业错的越多的困境呢?我认为在私域流量和用户这件事情上,至少有几个误区需要去小心谨慎地避免。流量从来不是一种新概念很多做企业的人会感觉私域流量是个新概念,与之相对应的是对这个词的极度认同,其实对于私域流量这个概念来说,早已不是新鲜词,社区的概念其实早已经涵盖了私域流量的概念。社会学家滕尼斯最早提出并认为“社区是有共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守望相助、富于人情味的社会团体”。其后,学者们又有不同的解说。大多数社会学家认同的社区概念是指在一定地理区域内的人群共同体,这些人形成某些共同价值标准、共同利益关系,存在社会互动和感情从属。世界卫生组织亦认为:“社区是由共同地域、价值或利益体系所决定的社会群体。其成员之间相互认识,相互沟通及影响,在一定社会结构和范围内产生并表现其社会规范、社会利益、价值观念及社会体系,完成其特定功能。”聚焦到商业领域,现代营销学的奠基人西奥多·莱维特说过,一名顾客就是一份资产,它通常比资产负债表上的有形资产更加珍贵。他在此所强调的顾客资产其实说的通俗点就是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说的用户流量。因为相对于松散的顾客关系,一旦用户成为企业的一种资产沉淀下来,它就是一种私域流量,也就是企业向往的社区用户。回到现实,为什么这么多成功的企业会在一个新词汇出现时,如此趋之若鹜?无外乎两点:一是流量焦虑。何为流量焦虑,本质就是互联网让消费者变得更聪明,争夺消费者成为品牌间愈发明显的战役,因为他们的品牌选择决定了公司和品牌的市场表现。因此,大家越来越能达成共识,要把消费者直接当成一种资产,伴随而生的,是 CMO 们关注市场份额的视角也在悄悄发生变化。长久以来,营销界都存在着一个矛盾点:大家都强调消费者,但评估资产的指标却是从品牌维度来展开的。当转换到消费者视角,他们更关注的是如何让这类资产持续增值,最关键的其实无外乎:找更多的消费者、找到品牌所在品类中高质量的人、提升消费者与品牌的关系以促进转化。而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对于用户的掌控力开始变得势弱,无论是何种程度的变化,企业对于市场的变化开始变得迟钝,用户的流失开始呈现几何等级的趋势变化。于是乎,老板眼睁睁看着流量向阿里、腾讯、拼多多等平台型的机构集中,企业对于用户施加的影响开始变得微乎其微。更何况,掏买路钱的感觉也是实在的不好。这就说到了第二点。二是流量成本高企。当企业一旦开始找不到自己的用户时,老板的神经又开始紧绷了,与此同时,为了购买流量,又一次眼睁睁地看着白花花的银子从自己的兜里流出去,这该是多大的刺激。很多时候,在和传统企业的老板对话时,我都会问到一个问题,借助外部流量貌似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呀。但是老板们对此的反应却普遍是摇头苦笑,为什么呢?看看他们忙碌一年的净利润是一仓库一仓库的库存,你就明白了。外边看着各种超高的销售额、各种眼花缭乱高难度的市场活动,换来的总不能是到年底了,你对员工说“大家分一下仓库的袜子吧,就当给大家当年终奖了”。更何况当你的脖子卡在别人的手里,你还怎么有自主权?前有格兰仕在阿里和拼多多之间的二选一,后有天猫和京东之间长年累月的口水战。作为一个有血性的老板,怎能让自己的孩子一会儿嫁马家门,回头又入刘家宅,更何况还有隔壁黄哥哥的觊觎抢亲。所以基于这样的一个局面,当有一个新的概念出来时,就算是毒药,但是一时有效,老板们也愿意喝下去。但,别忘了,所谓的私有资产或者私域流量,其一切的基础都是用户。用户将企业当朋友,企业却当用户为羊毛,这个路子真的能走下去吗?在如今这个消费主权时代。整个商业价值链里,到底应该谁起到关键的推动和主导作用,即谁处于 C 位?从长远来看,有两个非常坚实的判断:谁离消费者越近,谁越有话语权;谁掌握的数据越多,谁越有话语权。所以,为了流量,为了圈住自己家的羊和鱼,更多的企业开始赤膊下阵,但这真的就够了吗?说到用户,很多人会有一个感觉,用户就是一种资产,我只要把资产保护好,珍藏起来是不是就能增值?这个观念其实也很扯。为什么呢?不是所有资产都和黄金一样,能保值增值的,更何况环境也不稳定。我们说当有了存量用户之后,企业需要做的一个关键理念的转变就是不要把用户当做鱼一样去养,这还是一种从属关系,对于用户也是不尊重的,本质上也是一种销售行为。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呢?是要真正地把用户当朋友,当做自己的伙伴一样去平等交往,能够站在用户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圈养之。VIPKID创始人米雯娟曾经说过,流量思维已经是旧玩法了,现在的新玩法是“超级用户思维”。我对“超级用户思维”的理解是,不追求所谓的流量,不去盲目扩张,而是沉住气用心打磨产品,一直围绕着我们身边的用户,为他们提供最好的服务。通过良好的口碑产生杠杆效应,从而赢得更多的用户。所以品牌应该放弃“大众营销”的执念,和实实在在的人发生关联,和一个人群实实在在的生活发生关联。河北秦皇岛昌黎县有个网红打卡地,一座建在沙滩上的孤独博物馆,每年吸引很多人到那里去游玩。作为一个商业地产的配套,怎么能做到全国出名?其本质不是说我做一个什么推广就能够完成的,它的母公司阿那亚在用户运营上其实有自己独特的一套理论,他们崇尚的就是和自己的业主之间产生关系,什么关系呢?一种朋友之间的信任关系,所以阿那亚做了很多用户关系经营的动作,比如业主自主运营的社群、将业主纳入合作伙伴等等,用心做好服务,而不是传统的大爷式的或者事不关己的旁观者的角色,这才让阿那亚能成为整个商业地产中一个用户运营的典范。3.别用小恩小惠套路顾客张小龙曾经说过一句话:对于用户来说,他们更希望被诚实地对待,而不是去‘套路’他们。让大家放下手机多和朋友见见面,虽然这只是一句口号,但是很多时候这些才是用户心里真正所需要的。很多企业老板在进行用户运营的过程中,通常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我一直在经营我的种子用户,我想尽办法给到他们很多好处,日日有折扣,天天有红包,但为啥,用户还是不满意?这个其实陷入一个归属陷阱,用户往往需要的不是你的小恩小惠,有可能只是需要一个简单的问候甚至一个温暖的拥抱。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这不是扯吗?我咋可能给到用户一个拥抱呢?这里说的不是真实的拥抱,我们强调的是一种情感的共鸣。松下幸之助曾说,企业要有嫁女的心态,虽将自己精心培育的女儿嫁了出去,但丝毫不减关心之情。由此和顾客建立起来的“姻亲”关系,是一种超乎买卖关系的交往,它的前景当然是光明灿烂的。我们说嫁女儿总不能讨价还价吧。和用户之间建立起一种情感的关系,其实并不是很难,很多企业其实在这方面都实践了很多,就是你需要将用户的问题时刻放在心里,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
【好文推荐】
·私域运营:抖音粉丝不到1000人,这家餐饮企业如何靠直播狂卖500万?
·用户运营:以顾客为中心是行动,不是口号!
·用户运营:那些All in私域的品牌,最后都怎么了?
·私域运营:90%企业死在对人性的傲慢里!
·私域运营:做社群3个月跑通千万路径,这家银行凭什么?
来源:小高科技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