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足协杯半决赛第一场比赛,要等到鏖战120分钟之后互罚点球的最后一脚才决出胜负,可谓惊心动魄,那么,另一场半决赛仅仅踢了31分钟就结束了,称得上索然无味。一张红牌毁掉了一场比赛。再去讨论这张红牌该不该罚毫无意义,再去纠缠布尔克是不是由于玉昆丢掉第一球时被疑
如果,足协杯半决赛第一场比赛,要等到鏖战120分钟之后互罚点球的最后一脚才决出胜负,可谓惊心动魄,那么,另一场半决赛仅仅踢了31分钟就结束了,称得上索然无味。一张红牌毁掉了一场比赛。再去讨论这张红牌该不该罚毫无意义,再去纠缠布尔克是不是由于玉昆丢掉第一球时被疑似犯规而裁判没吹才出脚报复的话题同样多余,值得反思的是能否尽量规避类似情况的出现,让足协杯半决赛这种级别的较量名副其实。
这两场半决赛简直就是足球场上两种极端现象的极致对比,第一场双方旗鼓相当针锋相对,90分钟常规时间+30分钟加时都找不到打破僵局的任何缝隙,互罚点球亦到了前五轮的最后一脚,才分出最小差距的高低;第二场则悬殊到了天壤之别,两队根本不像同一档次队伍之间的过招,那张红牌当然是转折点,可是一张红牌就能颠倒乾坤,本身太不正常。央视直播解说员不断指责玉昆军无斗志,玉昆俱乐部赛后则迅速对布尔克做出了罚款10万的重罚,然而这是问题的重点吗?
这两场半决赛有个共同点,那就是一场定输赢,而且都是在更强的那支球队的主场进行。这显然不合情理。国外的杯赛也有单场淘汰制,只是仅限于起始阶段,比如低级别球队甚至业余球队遇到豪门,况且都是安排在弱队的主场,让弱队用主场之利去缩小与强队的实力之差,增加比赛的悬念,体现杯赛鼓励爆冷的宗旨。同时,低级别球队与豪门一个主场比赛的收入,就很可能足以支撑俱乐部半个赛季的支出。这样的不对等,恰恰是公平公正的一种另类体现。
可在我们这儿,恰恰相反。半决赛依然单场淘汰,而且设在强队一方的主场,即使有规则依据,这规则本身就不公平。有人说,更弱的河南,不也在客场最终赢了更强的蓉城吗?这一说法并无足够的说服力。河南与蓉城之间没有代差,蓉城刚踢了亚冠附加赛身心俱疲,两队基本同一档次,更重要的是,蓉城主场再火爆,其综合资源亦未超越足球领域。而玉昆的遭遇就不一样了,国安主场能量是复合式、碾压式的,就连泰山一类曾经“阔过”的老牌劲旅也无法抵御,更莫说一支不知深浅的升班马了。
解决的办法是什么?改变某些主场的特殊魔力不现实,只能用规则倾斜来对冲。首先是抽签分组要尽可能公平,避免出现今年足协杯六支强队五支挤在一个半区,另一个半区只有一支的不合理现象。假如坚持单场淘汰,那就必须在弱队的主场进行。更合理的方式是主客场制。哪怕玉昆在国安家门口大败,回到高原主场翻不了盘,至少可以通过赢球或不输球来给自己正名,寻求一种心理的平衡。而蓉城如果两回合后再折戟点球大战,确实尽力了,成都球迷接受起来大概也会容易得多。
又会有人说了,足协杯单淘汰制,多线作战的球队便已不堪重负,两回合不就更加难以承受了吗?非也。中国足球的一大悖论是,一方面嫌比赛太少,多线作战的亚冠参赛队,全年30场联赛+8场亚冠精英联赛+5场足协杯,43场到头了,其他球队撑破天30~35场球,而欧洲强队一般不少于60场比赛,多的能到70场。另一方面,赛程又密集得经常周周双赛,强队们透支严重。根源就是理念偏差、赛制畸形。国字号集训次数太多、时间太长,间歇期设置莫名其妙,把联赛和杯赛切割得支离破碎。
可见,中国足球遵循的不是公平原则,而是“马太效应”。相对于俱乐部赛事,国字号是“马太”;相对于弱小球队,豪门俱乐部是“马太”。所幸,足协杯决赛是中立场地。祝河南好运。
来源:球话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