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邓州东入城口的奔马广场上,一尊高达19.8米的白马雕塑已傲然挺立了三十载。那雪白的鬃毛,在穿城而过的风中,始终保持着飞扬的姿态。当人们驻足仰望这尊白马雕塑时,总会从中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强大力量。这股力量,既源于邓州这座千年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凝聚着雕塑创
在邓州东入城口的奔马广场上,一尊高达19.8米的白马雕塑已傲然挺立了三十载。那雪白的鬃毛,在穿城而过的风中,始终保持着飞扬的姿态。当人们驻足仰望这尊白马雕塑时,总会从中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强大力量。这股力量,既源于邓州这座千年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凝聚着雕塑创作者的匠心与智慧。
摄影:李创业
邓州民间流传着诸多与白马相关的故事。传说在上古时期,洪水肆虐,邓州一带沦为汪洋,在这危急时刻,一匹神奇的白马现身,拯救了受灾的村民。还有一次,有土匪企图洗劫邓州赵集小杨寨村。暮色中,匪徒们突然看到寨内有白马奔腾嘶鸣,人影攒动,声势震天,吓得他们不战而逃。这些故事虽然充满了神话色彩,却真切地反映出邓州人对白马的崇拜与信仰。在邓州人的心中,白马是吉祥物,寓意着每当危难降临,它便会踏风而来,护佑众生。因此,“白马救寨” 的佳话至今仍在民间口口相传,白马也被尊奉为守护一方平安的圣灵。
邓州白马不仅在民间传说中有着重要地位,还与佛教文化渊源深厚。东汉年间,曾在洛阳白马寺驻锡的印度高僧竺法兰云游至邓州,他见此地瑞相显现,便结庵修建了白马寺。这座白马寺在南北朝时期极为兴盛,唐、元、明各代均有重修。寺名之所以冠以 “白马”,源自佛教传入中国的经典典故:东汉明帝夜梦金人,遂遣使求法,用白马驮着经书前往洛阳,并修建白马寺以示纪念,从此白马便成为了佛教东传的象征。邓州白马寺虽并非官方首座白马寺,但同样承载着 “白马驮经” 的文化记忆,被视作邓州佛教文化的源头之一。
无论是传说中守护村寨的神马,还是佛教圣迹里驮经的白马,邓州白马蕴含的都是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既是平安吉祥的象征,又是忠义勇武的体现,更是不同文化交融的见证。白马的形象,在邓州的山水间若隐若现,在岁月的长河中时远时近,却始终鲜活地存在于邓州人的记忆与讲述之中。
20世纪90年代初,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的小康社会建设全面展开,邓州的社会风貌焕然一新。农、工、商、文等各个领域犹如奋马扬蹄,齐头并进。为了铭记这一具有集体意义的历史时刻,邓州市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最终决定在城区东入口处树立一座白马雕塑,作为城市精神的 “凝固符号”,以提升邓州的文化软实力,同时为邓州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1994年秋,南阳师专美术系的孙照金教授接到了一项特殊任务:为邓州的城市空间创作一尊白马雕塑。孙教授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擅长油画与雕塑,在业内堪称拔尖人才。接到任务后,他迅速挑选组建了创作团队,并将确定马的形态作为首要任务。尽管团队设计的草图堆积如山,却始终未能精准捕捉到马那理想中的神韵。经过无数个日夜的研讨,查阅大量资料后,孙教授最终确定方向:“要奔腾!要呈现出腾飞之态!”
孙教授依据团队成员的不同优势,对塑形工作进行了合理分工。队员们为了寻找灵感,一头扎进图书馆,研究范围从古希腊的战马浮雕,到盛唐的昭陵六骏,再到徐悲鸿笔下的水墨奔马。然而,最令他们灵魂震颤的,却是汉代那些古朴雄浑的石雕骏马。无论是霍去病墓前那尊著名的 “马踏匈奴”,还是汉画像砖上那些删繁就简、充满磅礴动势的线条,都蕴含着一种能够击穿两千年时空的雄浑气魄。汉代工匠在创作时,并不追求毫发毕现的精细,而是运用大刀阔斧的块面、充满张力的轮廓,去捕捉马的精魂以及那股不可一世的野性。古人用最简练的斧凿,雕琢出了最具不朽生命力的作品。这股来自两千年前的 “汉风”,成为了邓州白马最初的灵魂。
为了将这股雄浑的 “汉风” 融入雕塑创作中,孙教授特意租来一匹活马,拴在创作场地,供创作者日夜观察。马儿咀嚼时脖颈的起伏、嘶鸣时肌肉的颤动、眼神中流露出的桀骜不驯…… 这一切都成为了他们创作时渴望赋予泥土的生命气息。负责塑造马首的同学,不再仅仅满足于对眼前活马的模仿,而是大胆地将汉代石雕那种大块面的处理方式和昂扬的气势融入其中。他刻意强化了马颈如弓的弧线,让额顶的骨骼更加突出,在处理鬃毛时,也借鉴了汉代石刻的概括与飞扬手法,力求在写实的基础上,注入一股源自古老血脉的苍劲之感。
要创作出雄浑高古的马的形象,若没有工匠精神的支撑,是难以实现的。那段时间,孙教授带领团队日夜奋战,与匠心、泥土、汗水为伴。他们反复从多角度对塑形进行考量评估,一旦发现一点瑕疵,便毫不犹豫地推倒重来。泥料需要反复拍打揉捏,巨大的泥胚需要搭建脚手架、扎龙骨,而且还要日夜守护,定时喷水保湿,以防泥胚干裂,导致前功尽弃。
在攻坚的关键时刻,时任邓州市交通局局长的赵绪亮亲临现场查看工作进度。他爬上脚手架,指着院子里的真马,询问正在塑造马头的同学:“小伙子,这泥巴做的眼睛,能像那真马一样‘活’起来吗?” 同学坚定地回答:“我们正在努力让它‘活’起来,不仅要像眼前的真马,还希望它带有一些古意,像古代战场上充满战斗意志、富有精神的马。” 赵局长听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临行前只留下一句话:“好!要做出咱邓州的气势!”
这句简短的话语,如同军令状一般,让这群年轻人认识到手中泥土的分量。从泥胚到石膏模具,再到玻璃钢构件的翻制,每一个环节他们都不敢有丝毫马虎。1995 年春天,这尊 19.8 米高的白马终于塑成。当那些凝聚着无数日夜、无数汗水的构件运抵邓州,被吊车一件件高高吊起时,所有在场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生怕吊到半空时机械出现故障,导致构件跌落。直到马的所有部位都严丝合缝地焊接在一起,大家才长舒一口气。广场上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匹高昂着头颅、仿佛正要刺破长空卷起千钧之力的马,终于傲然屹立在穰地古城之上,实现了它千年的归属。
从民间传说中的护佑之神,到佛教文化里的传承象征;从历史记忆的文化符号,到象征奋进不怠的精神力量,这尊白马始终是邓州发展历程的见证者。当暮色中的白马与万家灯火相互辉映,相信每个邓州人都会读懂:这匹凌风奔跃的白马,驮着的不仅是邓州的过去与现在,更是邓州人奋勇向前、永不言败的精神图腾。
作者:杨娴娉,著有《体验中国书画文化》《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等。作品散见《人民日报》《神州》《艺术研究》《艺术家》《书法导报》等文化类期刊。
声明:此文转载自网络,旨在展现邓州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文化魅力。谨此向作者致敬。
来源:邓州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