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把门的人掉链子,代价就砸在具体的人、具体的产业上——这回是赵露思,也是“助农”这三个字。
这事儿压根不是“一个明星卖不卖苹果干”的破小事,而是一次全网媒体素养的当头一棒。
谁都别装看客。
有人没核实就定性,有人蹭热度就拱火,有人不问青红皂白跟着喊打。
等反转来了,表情管理一松,装没看见。真相不是自己长腿的,它得有人把门。
把门的人掉链子,代价就砸在具体的人、具体的产业上——这回是赵露思,也是“助农”这三个字。
起点很简单:赵露思直播间推荐了苹果干。
网友顺藤摸瓜,扒到供货方叫延安小小的果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这家公司股东孙嘉蔓,还是厦门我很忙文化的股东,又是和赵露思一起开甜品店的合伙人。
链条一连,怀疑就冒头:表面助农,实际上是不是自己人挣钱?
这还只是质疑层面。真正把火苗扇成风口浪尖的,是钱江视频那条“证书是假的、公章是假的”。一句“假”,就是锤。
热搜一挂,节奏就跑起来了——“假助农”“割农民韭菜”,一口一个标签,骂声铺天盖地。
熟不熟?太熟了。先定性,再找证,嘴上喊监督,脚下踩油门。
过了没多久,别的官媒下场核查:当地农业农村部门确实发过“助农大使”相关证书,发的是企业,不是个人。“假章”这口锅,扣不住。事实回来了,网暴却没自动撤回。
赵露思回怼也直白:“新闻得讲真,你们也好意思叫自己媒体?”
这话有火气,但没越线。
因为伤害已经落地:一天的热搜、铺天盖地的挖苦、对“助农”的集体怀疑,真金白银地砸在了她身上,也砸在了一线农户的信心上。
把“听说”换成“当事人的感受”
真正把这事儿从嘴炮里拽出来的,是几条具体的“人话”:
湖南娱乐没耍嘴,直接去问农民:这波助农到底有没有让你们赚到钱?答案是“有”,而且订单快了、价格稳了,滞销的货找到了路子。
扬子晚报对线供货方,青川葛根茶负责人何静站出来:从头到尾没给对方付任何费用,推荐是无偿的,“善意不掺杂质”。
青川当地的农户自己录视频致谢,有人甚至惦记着给她寄土特产。
普通人不会背公关稿,他们只看“有没有真正帮到我”。
与此相对,一位跟风的数码博主“IT大智”发文道歉、删帖,承认传播了不实内容。
这一步不算光辉,但该有——互联网不是把“删除键”当免死金牌的地方。
轮到焦点方钱江视频登场了。反转之后,他们确实发了新回应,承认“有误会”,还开了评论精选和免打扰。可全文看完,“对不起”三个字还是没出现。
老实讲,这比前面的失误更寒心。失误可以理解,态度决定补课效果。堂堂官媒,核实不严造成实质影响,一句“我们道歉、我们改正”,能把千钧重担卸掉一半。现在倒好,架子立住了,人心丢没了。
浙江丹华律师事务所的话说得专业:媒体报道负有核实义务,不能凭电话或非正式渠道就仓促定性;一旦造成名誉侵权,法律责任不可能“打太极”躲过去。
并且,艺人完全可以固化证据,依法维权。监督不是带节奏,纠错不是躲节奏。
这波风波的外溢伤害,在“助农”二字。
赵露思那句“再这么搞,大家都不敢助农了”,听着像情绪,实则是产业现实。
助农链路复杂——产地组织、品质把控、冷链物流、售后退款、客服应对,哪个环节都不轻。
屏幕前打一段字,轻轻松松把别人半年苦工冲没,最容易,也最廉价。
我见过太多“起步热闹、收尾疲惫”的助农项目:爆单之后,物流堵、坏果多、退款慢、客服炸,带货方被骂、农户也被骂。
久而久之,想做事的被磨没了劲,愿出面的不敢再出面。
善意被当耗材,这才是揪心的地方。乡村振兴是真命题、长期题,不能被一次次“网暴快感”给稀释了。
第一条是“信息边界”:重大定性,必须“可复核”。
起码做到“一手确认+权威出处+时间节点清楚”。“看着像假章”不等于“就是假章”。别把常识输给流量。
第二条是“利益边界”:公众对明星助农天然存疑没问题,那就把关系讲透,把账目摊平。
公益搭台、商业唱戏还是纯公益?有没有供应链是熟人企业?有没有避嫌机制?写出来、晒出来,质疑自然少一半。
第三条是“责任边界”:平台要给“恶意扩散、明知不实仍传播”设置真成本,别让“删帖+轻飘飘道歉”成为低成本通关卡。
否则大家都会学“先赢流量后补锅”的路径,坑越踩越深。
这事儿,人人都该更上一层楼:
对媒体:把“快”往后挪一步,把“准”抬到前面。上重大指控前,过一遍“事实四问”:主体是谁?时间链路清不清?权威出处在哪?能否复核?四问全过再发,差一点,就再等等。
你以为少点阅读量,实际上是在攒公信力。
对平台:把“算法催更”和“辟谣入口”绑死。爆量话题自动挂核验口,给权威部门和当事人一个能迅速进场的工具位。别让当事人靠吼,别让网友靠猜。
对明星与机构:把“情绪回应”换成“流程回应”。准备“信息披露模板”:供应链结构、价格构成、公益比例、风险预案、抽检结果。事情一出,模板一按,拿事实对线,别把舆情交给情绪。
对普通网友:学会“延迟评价”。给真相留十二小时,很多时候,它就能赶上你。
这次我欣慰的一点,是把“有没有帮到农民”摆到了台面。湖南娱乐问农户、扬子晚报找供货方、青川村民自己出镜致谢,这些质朴证词比任何漂亮的长文都更有说服力。
更进一步,该把善意做成“可复制的流程”:公开账本、消费者反馈、产地回访、第三方抽检四件套,常态化、模板化。
这样做,公众的怀疑会变成推动力,媒体的监督会成为构建力,平台的流量会成为保障力。
助农不是作秀,是长期工程;社会信用越稳,它越能走远。
单拎钱江视频说一句:你们不是没有专业,也不是没有影响力。这回真正让人膈应的不是“错”,是“不道歉”。道歉不是输,是重启。
你们完全可以做那个“第一时间核实、第一时间纠错、第一时间守住公共善意”的媒体。公众对守纪律的媒体最宽容,别把这点优势当成理所应当。
再写给所有内容生产者:别把“带节奏”当能力。
这门手艺,讲究的不是“我说什么”,而是“我怎么知道”。把“怎么知道”讲清楚,你是靠谱的;讲不清楚,就别端着“正义”的旗子冲锋。
把话收拢。
这场风波给每一个角色都上了一课:媒体学“核实先行”,平台练“纠错提速”,明星做“流程透明”,网友养“延迟评价”。
更重要的,是给“助农”筑起一圈护城河。别让下一次的善意,又被廉价的网暴打成碎片。
我替很多农户说句笨话:谁来帮我们把东西卖出去,我们就谢谁。
别让“谢谢”这两个字越来越难说出口。那不仅是农人的脸面,也是我们社会的脸面。
有人还会说:“她是明星,吃这碗饭的,就活该被放大镜照。”
对,公众人物要承担更高标准。但高标准不等于随意上纲,不等于事实未明时先开火。
把标准用在该用的地方,把情绪放在可控的范围里,这才叫成熟的舆论生态。愿下回,我们都成熟一点;愿助农,不被拖下水;愿善意,被看见,也被保护。
来源:古风文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