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距不到10米!055大驱在关岛外海跟踪美国无人艇,长达20分钟!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7 10:11 2

摘要:今年6月,中国海军055型万吨级驱逐舰“南昌”号在西太平洋关岛西北约530公里的海域,与一艘美国“Lightfish”(发光鱼)无人艇上演了一场“近在咫尺”的遭遇战。据美国无人艇制造商Seasats公司首席执行官弗拉尼根披露,当时南昌舰对无人艇进行了长达20多

前言

据美国《突破防务》网站报道,今年6月,中国海军055型万吨级驱逐舰“南昌”号在西太平洋关岛西北约530公里的海域,与一艘美国“Lightfish”(发光鱼)无人艇上演了一场“近在咫尺”的遭遇战。据美国无人艇制造商Seasats公司首席执行官弗拉尼根披露,当时南昌舰对无人艇进行了长达20多分钟的近距离跟踪,最近距离甚至不足10米。虽然事后双方均未发生干扰或冲突,但这一细节背后却折射出中美在西太平洋的海上博弈与技术较量。

“Lightfish”是一款长约3米、全太阳能电动驱动的自主航行无人艇,最大航速5节,载荷能力约50公斤,可安装通信、电子侦察、光电传感器或声呐浮标等设备。造价约25万美元,可批量布设执行海上侦察、中继通信等任务。值得注意的是,该项目已获得美国海军资助。

西太平洋的“猫鼠游戏”:中美海上博弈的新战场

2025年6月的西太平洋并不平静。在中国海军山东舰和辽宁舰双航母编队前出关岛附近海域展开实战化演练期间,一场看似平静却暗流涌动的遭遇战正在关岛西北约530公里的海域上演。美国无人艇制造商Seasats公司的“Lightfish”无人艇,正按照计划进行从美国西海岸到日本的1.35万公里横渡测试,而它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中国海军055型驱逐舰“南昌”号的跟踪目标。

这场看似偶然的相遇,实则是中美两国在西太平洋长期博弈的一个缩影。关岛作为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核心军事支点,距离中国台湾仅2700公里,其周边海域一直是中美海空力量交锋的前沿。近年来,美国海军加速推进“无人舰队”战略,计划到2045年部署150艘无人舰艇,试图通过低成本、分布式的无人平台构建情报网络和突击力量。而中国海军则以055大驱为核心,配合航母战斗群和新型无人装备,逐步强化远洋存在能力,形成对美国战略围堵的反制。

此次事件的主角“Lightfish”无人艇,正是美国海军“分布式海上作战”概念的典型产物。这艘长12米、全太阳能驱动的无人平台造价仅25万美元,却能搭载电子侦察设备和传感器,在敏感海域长期潜伏。按照设计,它可以作为情报节点,将搜集到的信息实时传输给后方指挥中心,甚至在战时充当“自杀式”攻击平台。然而,这种看似“物美价廉”的装备,在实战中却暴露出致命缺陷。

“瞎子摸象”:Lightfish无人艇的致命短板

“Lightfish”无人艇的设计理念,本质上是通过数量优势弥补个体性能的不足。它的小型化和低成本使其可以批量部署,但也因此牺牲了关键的态势感知能力。根据美方披露的信息,事发时这艘无人艇正在执行自主航行任务,其搭载的自动识别系统(AIS)仅能被动播报自身位置,而缺乏主动探测能力。这意味着,当055大驱以“静默模式”接近时,它就像一头蒙着眼睛的大象,对周围环境的变化毫无察觉。

更严重的问题在于,美国海军对无人艇的控制存在明显延迟。由于“Lightfish”依赖卫星通信链路,从发现目标到接收指令往往需要数分钟时间,而在瞬息万变的海战环境中,这足以决定一场遭遇战的胜负。此次事件中,南昌舰对无人艇进行了长达20分钟的近距离跟踪,最近距离不足10米,而美方直到事后调取数据才发现这一情况。这种“事后诸葛亮”的反应速度,在实战中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

事实上,“Lightfish”的缺陷并非个例。美国海军近年来大力推广的无人装备,普遍存在“重功能、轻防御”的问题。例如,其“幽灵-4”无人机和“探索者”无人艇同样依赖远程操控,缺乏自主规避和防御能力。相比之下,中国海军的“虎鲸”无人艇不仅具备高速机动能力,还搭载了垂直发射系统和电子战设备,可与055大驱形成协同作战网络。这种差异,反映出中美两国在无人装备发展理念上的根本分歧。

“万吨巨舰的凝视”:055大驱的技术碾压与战略威慑

在这场看似不对等的较量中,055大驱展现出的技术优势令人震撼。作为中国海军最先进的驱逐舰,南昌舰配备了世界领先的双波段有源相控阵雷达系统,其346B型雷达采用砷化镓T/R组件,探测距离超过450公里,可同时跟踪数百个目标。而据推测,第二批次055可能已换装346C型氮化镓雷达,探测距离进一步提升至600公里,抗干扰能力和多目标处理效率更是实现质的飞跃。这种“千里眼”般的探测能力,让南昌舰在茫茫大海中精准锁定仅有12米长的无人艇,犹如在黑夜中用探照灯捕捉萤火虫。

更值得关注的是,055大驱的电子战能力已达到世界顶尖水平。2024年,延安舰在西太平洋与美军EA-18G“咆哮者”电子战机的交锋中,凭借强大的雷达功率和干扰反制手段,成功压制了对方的电子攻击。此次跟踪行动中,南昌舰同样展现了这种“以强胜强”的能力——在未开启主动雷达的情况下,仅通过被动探测就锁定目标,并通过电子静默接近至10米距离,让美方无人艇的侦察设备完全失效。这种“静默猎杀”的战术,不仅体现了055的技术优势,更暗含着对美军战术体系的精准拿捏。

从战略层面看,南昌舰的行动传递出清晰的信号:中国海军已具备在关岛附近海域实施高强度反制的能力。通过抵近跟踪,055大驱不仅有效干扰了美方无人艇的侦察活动,更向外界展示了中国海军在远洋作战中的信心与决心。正如军事分析人士指出的,此次事件并非偶然,而是中国海军针对美国“分布式海上作战”概念的一次针对性回应。未来,随着更多055大驱换装346C雷达和新型无人装备,这种“以长制短”的战术将成为常态,逐步改写西太平洋的力量平衡。

这场发生在关岛外海的“近距离接触”,本质上是中美两国在军事科技和战略思维上的较量。美国试图通过无人装备的数量优势构建“非对称威慑”,却忽视了个体性能的缺陷;中国则以055大驱为支点,用技术创新和体系化作战破解困局。正如俄罗斯在俄乌战争中用激光武器反制无人机群一样,中国海军正用自己的方式,在新时代的海战规则中写下属于自己的篇章。而西太平洋的这片海域,注定将成为见证这一历史进程的舞台。

信息来源:

来源:云鹤说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