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特别注意到,在食品和饮品创新方面,中国的创新速度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快。顾客几乎每周都期待新品,这在全球其他地方是很少见的。”Costa 董事总经理 亚太,全球零售 唐爱苛Tom Edgar这样描述他对中国市场的观察。
“我特别注意到,在食品和饮品创新方面,中国的创新速度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快。顾客几乎每周都期待新品,这在全球其他地方是很少见的。”Costa 董事总经理 亚太,全球零售 唐爱苛Tom Edgar这样描述他对中国市场的观察。
基于这样的认知,Costa在中国的发展策略显得格外清晰。Tom强调:“对于中国,我们的目标不是要开几万家店。我们正专注于制定一个‘先做好,再做大’(better before bigger)的战略。”
这一战略的落地,正发生在竞争白热化的中国咖啡市场。 面对高度内卷的赛道,Costa正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寻求破局。
据了解,自从被可口可乐收购并转型为全渠道平台后,Costa的零售业务始终以审慎姿态推进扩张。而近期,以Costa咖啡创始兄弟为灵感的全球概念店亮相安福路。这不仅是对中国市场的深度投入,更承载着重塑消费体验的雄心。
图片来源:Costa
那么,安福路新店将如何成为撬动增长的实际支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Costa又将构建怎样的差异化壁垒?
Q:Foodaily每日食品CEO&iSEE全球奖理事长 王晓玲 Cynthia
A:Costa 董事总经理 亚太,全球零售 唐爱苛 Tom Edgar
1
安福路新店落地,
“减压空间”背后的体验破局
王晓玲:是哪些市场洞察促成了安福路新店的设计焕新?
Tom Edgar: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咖啡市场,我们认为零售店的实体空间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从我们做的调研洞察来看,发现消费者生活节奏极快,缺乏放松时间。因此,我们通过安福路店创造一个让顾客得以喘息、放松、暂时抽离繁忙生活的减压空间,这就是我们想通过安福路门店为顾客打造的体验。
图片来源:Costa
王晓玲:选择上海安福路作为焕新门店的首发地,背后有哪些关键考量?
Tom Edgar: 我觉得安福路本身非常重要,在我走访我们的门店和市场的过程中,能感觉到它是上海一个颇具标志性的区域,这里是一处融合了现代生活方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地方。就安福路这个门店而言,我们目前想做的是看看顾客是否喜欢这个位置,如果这里运营得不错,那我们或许会考虑把这种经营模式拓展到更多城市,无论是翻新后的门店,还是新开的门店,我们都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2
中国市场“先做好再做大”,
差异化壁垒与本土化创新的双轨攻坚
王晓玲:作为Costa全球布局的关键战场,中国市场的战略优先级近年来是否发生了变化?
Tom Edgar:中国仍是Costa 全球前五大市场之一。它不仅是零售业务的重要市场,在我们其他业务平台(包括与可口可乐合作的即饮咖啡业务)中也至关重要。没错,市场上有很多竞争对手,但如果你看看中国市场的增长潜力,即便存在经济挑战和激烈竞争,未来几年的年增长率仍然远超全球其他任何市场,增长空间依然巨大。所以我认为,市场足以容纳所有参与者,尤其是对于Costa这样定位高端咖啡店的品牌来说更是如此。
对于中国,我们的目标不是要开几万家店。我们专注于制定一个我们称之为“先做好,再做大”(better before bigger)的战略。这意味着我们首先要聚焦于顾客价值主张的核心要素,并将其做到极致,然后才进行有质量的、而非盲目的规模化扩张。我们必须确保扩张方式契合Costa品牌、团队成员以及最重要的——顾客的需求。
王晓玲:Costa中国关闭非核心城市门店,拒绝9.9元价格战,选择高端路线。但是,今天中国消费者对第三空间需求的减弱以及对数字化敏感度的提高,咖世家“精品体验”的差异化壁垒在哪里?
Tom Edgar:我们确实关闭了一些不盈利的城市门店,拒绝价格战,我们凭借优质的空间以及全面的服务,为顾客提供了非常好的体验,向顾客展现我们的高端定位,也解释了为什么他们值得为我们支付比其他品牌更高的价格。如果顾客愿意为一杯咖啡支付溢价,核心在于获得完整的、差异化的体验。Costa的优势非常明确:
首先是我们的招牌咖啡豆——摩卡意大利混合豆(Mocha Italia blend)。正如我常提及的Costa创立故事:创始兄弟Sergio和Bruno在伦敦苦寻好咖啡未果后,决心自己制作。他们进行了多达112次的尝试,才找到阿拉比卡和罗布斯塔豆的完美配方比例,打造出这款既能胜任意式浓缩,又能完美融入拿铁或卡布奇诺的优质基底咖啡豆。这奠定了我们品质的核心。
第二点,确保从源头到顾客手中的全程高品质。从我们在世界各地(非洲、越南,也包括中国)采购咖啡豆开始,我们需要确保从采摘咖啡果到最终将咖啡呈递给顾客的整个过程中,每个环节都保持高品质,从而让顾客品尝到最佳风味的咖啡。
第三点,也是我最看重的,是我们的员工和门店的咖啡师。我深知这份工作的辛苦——它需要体力、持续的互动和高度的专注力。我们投入数周时间对咖啡师进行专业培训,这绝非易事。正是这份投入,意味着当顾客拿到一杯Costa咖啡时,背后凝聚了咖啡师巨大的努力、心意和对完美结果的执着追求。这种由专业咖啡师倾注关怀所创造的体验细节,是难以被复制的,也是我们说服消费者为高端体验买单的核心所在。
王晓玲:我们看到今天的 Costa 已经是一个全球性品牌,尤其是在被可口可乐收购之后,它不仅拥有传统的门店咖啡业务,还包括即饮咖啡、咖啡豆,咖啡糖也是你们的特色,成为了一家全方位的咖啡公司。您如何看待这些年品牌的转型?
Tom Edgar:回顾2015年我初次来中国考察Costa时,咖啡市场远不如现在繁荣。十年后的今天,市场已经极大地扩张了。正如我之前所说,实体咖啡店仍有巨大的增长和扩张空间,实体体验不可或缺。同时,中国顾客对“好咖啡”的理解显著加深,咖啡已成为人们日常习惯的一部分,比十年前更甚——无论是购买即饮咖啡、在咖啡店喝,还是在酒店享用。
我们的一大优势在于与可口可乐的合作关系。我们能从他们那里获得宝贵的市场洞察,他们能在业务的不同领域为我们提供支持,使我们能够共同构建更好的业务。因此,即饮业务与零售门店的协作意味着未来我们仍有大量机会可以把握。
王晓玲: Costa作为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既需保持全球一致性,又需出色的本土化。在融合英伦风格、意大利咖啡技艺与中国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Tom Edgar:Costa 进入中国已近20年。最初,我们近乎直接复制了英国的咖啡店模式。但历经多年发展,我们不断深化对本地顾客的理解,并据此调整了菜单和门店设计以更好地贴合本土需求。
中国在食品和饮品创新上的速度远超世界其他地区。顾客几乎每周都期待新品,这在全球都属罕见。因此,我们的视角是双重的:一方面,必须确保全球核心产品的标准一致性,比如制作卡布奇诺、拿铁或馥芮白的方法;另一方面,必须敏锐捕捉并响应本地新兴趋势。例如,水果风味今年在中国持续走强,像芋泥、黑芝麻等源自东方的趋势正在兴起。
我们坚守对品质的承诺,但同时必须确保品牌价值主张在中国市场具有高度的本地相关性。更重要的是,Costa可以引领创新并反向输出至西方市场。若仅将西方创新引入东方,我们就会落后。因此,持续创新、快速响应并规模化推进至关重要。在门店设计上,虽有全球模板,但中国顾客的需求与迪拜或伦敦显著不同,我们需要灵活调整以符合本地期望。
王晓玲:谈到门店运营,“咖啡+轻食”已成为许多咖啡店探索或采用的运营模式。您认为这种模式在中国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吗?
Tom Edgar:食物对中国顾客而言极其重要,甚至可以说是神圣的。虽然咖啡的地位在提升,但食物始终是关键要素。因此,提供新鲜食品并围绕其进行持续创新至关重要。同样,我不能直接把伦敦的食谱搬过来就期望它在上海成功,这行不通。我们需要借鉴一些想法,但在新鲜食品方面必须更加本地化。
图片来源:Costa
如何在食品供应方面做得更好,正是我在大力推动团队改进的方向。我们有最好的咖啡,我希望持续提升食品品质,确保无论是早餐、午餐还是傍晚光顾,都能提供真正契合顾客需求的优质产品。
王晓玲:中国即时零售(外卖)市场火热,但Costa采取了“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聚焦策略,如精简外卖SKU、聚焦经典款、推出咖啡豆订阅服务。您是如何做出这种战略取舍的?
Tom Edgar:线上业务在中国比全球任何其他市场都更为庞大且日益重要。虽然我们需要提供优质的实体店体验,但线上体验也极其关键,这是我们今年重点推进并已取得显著进步的领域。
我们意识到,制定清晰的渠道策略至关重要。不同城市(如上海与西安)、不同场景(办公区与购物中心)的顾客需求差异显著。比如在办公区,顾客时间通常更紧张,他们可能只是午休时出来一下,需要非常快速地拿到咖啡和三明治然后赶回办公室。因此,我们的促销活动,无论是线上还是到店自取,都需要符合这种顾客旅程。相比之下,在购物中心,顾客在线下单可能体验完全不同,因为他们可能不那么赶时间。所以对我们来说,在拥抱线上和数字化的重要性时,更关键的是要更专注、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精细化运营。
3
未来的高端咖啡领导者,
Costa将走向怎样的增长新未来?
王晓玲: Costa近期有不少成功的跨界合作(如瑞士莲Lindt)。未来会寻找哪些价值观一致的合作伙伴,共同打造沉浸式体验或创意协作?
Tom Edgar:无论是品牌联名(CA collaborations)、IP合作还是与大品牌的合作,这些在中国的发展规模和形式是全球领先的。
我们持续关注并推进这类合作。例如,今年早些时候与玫珂菲(Makeup Forever)在母亲节的成功合作就证明了其价值。未来,特别是在展望2026年时,我们已规划了更多精彩的合作项目。
图片来源:Costa
这类合作之所以在中国尤为重要,是因为我们观察到顾客不仅为优质咖啡而来,更被联名活动所吸引。他们追求独特的体验以及与心仪品牌产生关联的感受。因此,我们不仅在做,未来还会加强这一领域的投入。
王晓玲:您经历了Costa从欧洲家族企业到全球巨头的26年旅程,并从咖啡师岗位成长起来。这段一线经验如何影响您当前的管理者角色?
Tom Edgar:对我来说,Costa 已融入我的血液。我职业生涯始于门店咖啡师。1998年,我的第一家店在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Stratford-upon-Avon)。记得很清楚,因为莎士比亚故居,那里游客很多。一次,导游替游客询问“卡布奇诺是什么”。我不仅解释了它,还主动请他免费品尝我制作的卡布奇诺,而他喜欢上了它。那一刻点燃了我的热情:通过制作引以为傲的咖啡,我能为顾客创造全新的、积极的体验。
这份对Costa的热爱与激情,27年来始终如一。 但这段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的生意本质是关于人的。 顾客有无数的咖啡选择,但服务体验至关重要——一位微笑问候、让你感觉良好的咖啡师,能极大地提升整个体验。
图片来源:Costa
因此,我坚信强大的员工领导力,并确保团队在工作中感到快乐。因为快乐的团队才能提供卓越的服务。确保我们拥有真正投入且快乐的员工来提供优质服务,是我最看重的核心。
图片来源:Costa
王晓玲:在您接手中国业务之前,我们知道您负责印度业务并取得了显著增长。您认为印度和中国有哪些相似的趋势?这段经历对您领导中国业务实现更好增长有哪些可借鉴的经验?
Tom Edgar:印度和中国人口规模相似,但印度的咖啡市场发展程度不如中国,落后中国很多,尽管 Costa 在印度也经营了大约20年。但事实上,我认为印度可能更需要向中国学习,而不是反过来。因为中国市场的创新更多、竞争更激烈、节奏更快,有太多经验可供我们的印度业务借鉴。
我上周还在印度,我们谈到了外卖平台。我说,在线外卖平台这方面,中国是No.1。我会考虑将我们在中国的一些优秀实践输出到印度,助力其业务发展。
王晓玲:展望未来,您对 Costa 中国的零售业务有哪些预期和期待?
Tom Edgar:中国咖啡市场的潜力巨大,但其快速变化的步伐要求我们专注且灵活。展望未来,我们尽量不只着眼于短期,而是着眼长远,以三到五年的视角来规划。我会再次强调我们一直谈论的战略核心:“先做好,再做大”,目标是在高端咖啡馆领域确立Costa的领导者的地位。
我们在中国的计划是聚焦核心市场,集中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特别是北京和上海。在这些高潜力区域,我们正投资于升级的门店设计、提升的食品品质和优化的服务,为中国消费者提供真正高端的咖啡体验。通过在更少但更强的据点追求卓越,我们正在为可持续的长期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王晓玲:对于那些热爱 Costa、将会选择 Costa 作为他们最喜爱品牌的消费者,您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Tom Edgar:如果您在寻找一杯由优秀咖啡师精心制作的美味咖啡,同时渴望一个能让您从繁忙中抽身、放松片刻的空间,那么 Costa 是您的理想选择。
欢迎光临我们的安福路店,或体验最近焕新的上海外滩店与南京路店——这些门店已收获非常积极的初步反馈。
Costa 致力于为您提供精品咖啡、优质服务与享受咖啡的绝佳环境。
图片来源:Costa
亲爱的读者朋友,
来源:Foodaily每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