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毁画风波再起!敦煌临摹背后的抢救与破坏之争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6 20:12 2

摘要:1941年,敦煌莫高窟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中国近现代画坛巨匠张大千。他带着弟子们在洞窟中一待就是三年,临摹壁画上千幅,却也留下了“毁画”争议。

编辑:流浪歌手

1941年,敦煌莫高窟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中国近现代画坛巨匠张大千。他带着弟子们在洞窟中一待就是三年,临摹壁画上千幅,却也留下了“毁画”争议。

有人称他是敦煌艺术的“守护者”,也有人骂他是“千古罪人”。真相究竟如何?张大千与敦煌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张大千的敦煌之行,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出于他对传统绘画的深刻理解与对古代艺术的敬畏。他自幼研习传统工笔、写意技法,尤其推崇唐宋绘画。

然而,随着中国画坛在20世纪初的革新浪潮,传统绘画面临着“是否过时”的质疑。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张大千萌生了前往敦煌的念头。他希望通过实地考察敦煌壁画,寻找中国绘画的“源头活水”,并将其转化为现代艺术语言。1941年,他带着家人与弟子,携带大量颜料、画具,奔赴敦煌。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历经十个朝代不断扩建,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

其壁画内容丰富,涵盖佛经故事、飞天、供养人、山水等题材,色彩斑斓、构图精妙,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巅峰之作。

张大千的到来,无疑掀起了一场“艺术考古”的热潮。他不仅临摹壁画,还对部分壁画进行了“揭取”与“修复”,试图还原其原貌。然而,正是这些举动,在几十年后引发了轩然大波……

张大千在敦煌期间,临摹壁画超过300幅,其中多为唐代壁画,这些作品后来成为他“泼彩山水”风格的重要灵感来源。

他采用“剥层临摹”的方法,即在原壁画上覆盖一层纸或布,再加以描摹,甚至局部揭取底层颜料层,以获取更原始的图像。

这种方法在当时并不罕见,许多考古学家和美术工作者也采用类似手段进行研究。但问题在于,这种操作对壁画本身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害。

尤其是张大千为了临摹底层壁画,曾将表层晚期壁画人为剥落,导致部分珍贵图像永久消失。据《敦煌文物志》记载,张大千在临摹过程中曾将北魏、西夏等时期的壁画覆盖或剥除,以便露出唐代原作。

这种做法在当时并未受到严格监管,也缺乏科学保护意识。然而,随着20世纪后半叶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张大千的行为被重新审视。

张大千离开敦煌后,其临摹作品一度被视作“民族艺术复兴”的典范,受到广泛关注。然而,随着敦煌研究的深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敦煌文物的系统保护,关于张大千“毁画”的质疑声逐渐浮出水面。

上世纪80年代,著名敦煌学专家常书鸿等人曾公开批评张大千的做法“破坏性强”,认为其行为“对敦煌壁画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这一观点迅速在学术界和公众中引发热议。

另一方面,也有学者为其辩护。例如,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范曾指出,张大千的行为应放在历史语境中看待,当时的文物保护技术有限,不能以今天的标准苛责前人。

而且,张大千通过临摹,将敦煌壁画的精美艺术传播到全国,甚至影响了中国近现代绘画的发展。

这场争论,不仅是对张大千个人行为的检讨,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护意识演变的缩影。

张大千在敦煌的三年,究竟出于何种目的?是纯粹的艺术探索,还是夹杂个人名利的考量?

从他后来的言论来看,张大千对敦煌的热爱是真诚的。他在《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序》中写道:“余之临摹敦煌壁画,非徒为艺事,实欲探源流,明画理,以求艺术之真谛。”

然而,也有研究者指出,张大千此行也带有明显的“自我包装”意味。他深知敦煌壁画的价值,临摹后的作品在当时极具市场吸引力。

1944年,他举办“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轰动一时,门票收入高达黄金数两,成为他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所以,张大千究竟是敦煌的“守护者”,还是“破坏者”?这个问题很难用单一标准来回答。他或许既有艺术理想,也有现实考量,但无论如何,他对敦煌艺术的推广功不可没。

近年来,随着敦煌研究院数字化工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壁画细节被高清记录。一些原本被认为“毁坏”的壁画,通过数字技术得以“复原”,甚至发现了张大千当年临摹的痕迹。

这不禁让人思考:我们是否应该重新评价张大千的行为?如果他当时没有“剥层”临摹,我们是否还能看到那些早已风化消失的画面?

此外,张大千曾在临摹过程中发现一卷神秘的“唐代卷轴”,据称内有“佛祖真容图”与“密宗秘法”。

他对此秘而不宣,只在日记中留下一句:“此物非同小可,恐世人不解。”这一卷轴如今下落不明,成为敦煌研究中的一大悬案。

张大千与敦煌的故事,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他既是艺术的探索者,也是历史的参与者;他既是敦煌的“守护者”,也可能是“破坏者”。

那么,今天我们要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行为?是用今天的标准去苛责过去,还是以理解之心去还原历史?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