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年逾八旬的周奶奶坐在在自家炕头接过新身份证时,她感叹着——“以前补办身份证要走两个多小时山路才能到派出所,现在民警直接来家里办,太方便了!”
当年逾八旬的周奶奶坐在在自家炕头接过新身份证时,她感叹着——“以前补办身份证要走两个多小时山路才能到派出所,现在民警直接来家里办,太方便了!”
这个瞬间,被定格在陕西商洛镇安县公安局的“背包警务+牛背梁APP”社区警务服务档案里,也镌刻在秦岭山脉的褶皱深处——在这里,198个藏蓝背包正丈量着秦岭深处的崎岖山路,把派出所"背"进每个需要温暖的角落。
暖心服务从窗口到炕头
周奶奶的经历并非个案。
在秦岭腹地的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群山连绵,村庄散落。独特的地理环境赋予了这片土地绝美的自然风光,却也给山区群众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办事难、跑腿远”曾成为困扰山区群众的一大难题。为老年人、残障人士等行动不便的群众提供全程“一对一”帮办服务。去年10月起,镇安县公安局推出信息化支撑的“背包警务+牛背梁APP”社区警务模式,为基层198名民辅警配备了警务背包。
这个背包里藏着移动办公的秘密:平板电脑实时传输数据,背景布就地搭建临时照相馆,老花镜、印泥等贴心物件解决着老人的实际困难。半年以来,56次特殊群体上门服务保持着100%的满意率记录。
背包里的平安密码
这个重约5公斤的背包,装载的不只是办公设备。
在米粮镇,它还曾是变身"流动调解室",民警连续3天上门化解两户村民的伐树纠纷;在暴雨夜的山路上,背包里的急救包让23名受伤群众转危为安;开学季时,它又成为反诈宣传站,漫画彩页让电诈发案率下降4.3%。每个拉链开合间,都是基层治理的智慧在闪光。
“这些警察娃娃就同自家儿女一样贴心!”月河镇菩萨殿村的李大爷的话道出警民关系的蜕变。当民警帮村民代购药品时,村民也在成为治安信息员;当背包里新增代办的医保卡时,警务日记本上也多了群众提供的线索。这种互动让198个背包逐渐进化——从最初的户籍办理工具,升级成集合民政帮扶、医疗对接的民生服务包。
统计,这些移动的"派出所"已办理业务1800余件,化解纠纷78起。当民警深一脚浅一脚走过雨后泥泞时,走过暗夜的山路时,他们手中的手电筒总在摇晃,像极了山间明明灭灭的星火。这些光点串联起的,不仅是"办事不出村"的承诺,更是一个关于信任与温度的中国基层治理样本。
群众新闻记者 李煜 通讯员 孙远飞 2025年4月29日你可能喜欢
来源:陕西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