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广州一些巷弄拐角,人们还会说起黄巢的名字。这个故事有点陈旧,也不算陌生。不过说到底,大多数人其实不是很明白黄巢到底干了什么,也搞不明白他为什么能让无数史学家争得面红耳赤。黄巢这个人,他有点复杂得很,真能让人挠头。有人信他说到底只是个怀才不遇的书生,有人呢却咬
在广州一些巷弄拐角,人们还会说起黄巢的名字。这个故事有点陈旧,也不算陌生。不过说到底,大多数人其实不是很明白黄巢到底干了什么,也搞不明白他为什么能让无数史学家争得面红耳赤。黄巢这个人,他有点复杂得很,真能让人挠头。有人信他说到底只是个怀才不遇的书生,有人呢却咬定他心黑手狠。事实有一件:黄巢那支军队,没少让广州城血流成河。但历史到底是怎么个走向,这事要说清楚——真没那么容易!你要说他是屠夫,好像也有过书卷气的温柔;你要说他纯粹无辜,那城头飘着的血迹又哪里骗得了人?这到底是谁的问题?
黄巢年轻时,可不是什么山野草莽。他是有身份有钱的人家子弟,还真花了点心思在读书上。那时候,书香门第有点梦幻色彩——考个功名,舞文弄墨,行个仁政,人生啊,似乎非走科举一步不可!只不过当时的唐朝,水有点深。黄巢卷子写得飞起,文章做得顺溜,可身后没人撑腰,一到主考那儿就遭了冷眼。有人还传,他最后是因为不好看,直接被皇帝除名。他那时候心气还很高,觉得九死一生考出来,等着的该是云开见月明。可这月亮,忽然之间自己暗了。挫败感就像碎玻璃渣子卡在嗓子里,拔不出来,咽不下去。
如果不是屡试屡败,如果家世又不是高门大院,这人或许真就一辈子被淘汰在仕途之外。可偏偏,黄巢那个年头,生逢乱世。一边是腐朽官场,一边是百姓哀嚎。你要说他心理扭曲,也不是没可能,但世间所有愤怒的种子,最后只是在某些人心里长得比较高。黄巢开始自问——我这样读书,是为了什么?你说这朝廷,公正过吗?反倒是被现实一次次打脸后,拍桌而起。那句“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现在看像诗,实际上藏着狠意。这是诗人的不甘,也是领袖的野望。转眼就变成带兵的猛人了。
南方土地上,黄巢起兵号令“均平”,口号好像飘飘悠悠,落在农民耳朵里,不用怎么解释。这年头,农民抱团自救,没人指望朝廷能管下一顿饱饭。黄巢原本当过商人,见过生意场的精明,也见过科场的潜规则。他那股不服气的劲头,把人和钱都收拢得紧紧的。他的队伍,最初说是很讲纪律。说不掠百姓财富,只杀贪官污吏。他们一开始真做到了!有几次,他所谓革命军进城,有市井小贩专门出来迎着,愿意跟着他干。街头巷尾议论起来,说起黄巢当时的仁义,比起那些贪官军头,可亮多了。
可要说人心总能保持清澈?黄巢带兵杀伐,越到后来人越多,队伍里三教九流都有,为了维持秩序,一刀切的规矩怎么管得住?有人说剿灭朝廷就是为了天下苍生,也有兵痞在后面打家劫舍,黄巢自己都未必说得清。他大方向没错,起兵反压迫。但细节里,其实很乱,他本身可能也搞迷糊了。到了广州,气氛陡然变了。
广州这事最让人说不明白,哪怕史书也有点编不圆。有人说城里有胡人(外族商人、移民、富豪)勾结官府,背后做手脚。也有人信黄巢要拔掉朝廷控制南方的根。各种理由都能摆出个道理。可血腥场面是真的。很多资料说这场大屠杀,死的主要是胡人——可后面一查,普通汉人也照杀。生灵涂炭,几万人逃命没来得及。即便近年考古发现,广州老城当时成片墓葬区,骨头杂乱无章。不少细节已成迷。到底是复仇情绪上头?还是军纪散乱坐视?要说黄巢亲手下令,也找不到确切证据。可结果难抹掉,老百姓付了最大代价。
有人说,黄巢其实一向睿智。广州他只是杀了头面人物,以儆效尤,底层百姓没怎么死。偏偏史载万人血流成河。他们说,杀气哪有那么重,要不广州怎会很快重整旗鼓?不过另一边,有走南闯北的市井商人记了一笔,说全城瘫痪,三年没什么生意。到底谁说准?估计连黄巢本人,回头想都糊涂。可也有说是兵败气极,用屠杀压制市民反抗。道理讲得高明,可操作起来就成了乱杀。
这时候,黄巢军容日盛,风头一时无两。其实他身边人也有分歧。王仙芝、尚让之流同样能打,意见不合分道扬镳。队伍越大越不好管,兵丁掠夺成风。朝廷反扑,四处围剿,却又弹压不住底层愤怒。当时南北两线烽烟不断,反贼与官军混战,有的说是兵败如山倒,有的咬定黄巢能翻盘。甚至连后来的明太祖也照搬了黄起义路线,差点连广州那一套都学走板了。不过,起家的路数不能永远灵验,哪有只赢不输的道理?
起义到后来,信念早不纯净。有人坚持说黄巢始终忘不了百姓,有人却指责他自私自利,后来只想保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甚至还做出事与愿违的决定。黄巢最后时刻,兵败突围,踪迹全无。有说吊死荒郊,有消息称化名为僧,草草了此残生。下场扑朔迷离。
但所谓的“启示”?其实并没什么太深刻的教条。有人紧咬着他说,黄巢那样还是输掉了,反映农民起义无非都是动乱起家最后失败。好像农民翻身只是历史里一直在打转。另一派反而说,黄巢搅动藩镇格局,是推倒腐朽王朝最狠一击。有人觉得他后继无人,队伍散乱,是人心不齐的锅;有人怪权力腐蚀了好人,谁上台都差不多。矛盾吧?但事实就在那里。
广州的商号,有的说重振了旗鼓三年不倒,有考古证据说大部分产业灰飞烟灭久久无复苏。说到底,一件事会有多少面?黄巢火烧四方,烧到他愿意停手才算。有资料记述,南海一带一度人踪绝迹,后来归来者寥寥。另有人考证,没那么糟,黄巢攻下广州后不久,贸易照开,一些外族早就神不知鬼不觉逃掉。
所以说,判断黄巢的那场广州大屠杀,这么多年过去谁都没法盖棺。单凭史书一句、目击者只言片语,就能还原真相了?做不到。可有一点没错,大多普通人,没权没势,被推到历史夹缝里,只能默默承受。黄巢到底是农民英雄,还是时代乱民?局中人怕都说不清。
有人会觉得,历史写来无非是冤与仇,反正最后坏人下场更惨。可恰恰不是,每一个大乱之后都留下新的秩序。黄巢掀开的乱局,给后来的人留下了借鉴,更留下了灾难,也带来一丝新希望。有些史家索性认为,屠城不过是一时动乱,像洪水过去,泥里还是能长出树的。
不管是诗人黄巢,还是将领黄巢,他在广州那场浩劫中的形象始终模糊。留下几行悲愤的诗,也留下几场惊心的杀戮。他有理想也有手段,守不住信念,也放不下屠刀。历史从不分黑与白,只剩人间悲喜。在血与火的夹缝里活下来,成王败寇都是一场幻影。
广州今天人来人往,新旧交替,从没人提旧事时要把屠夫与英雄区分清楚。黄巢的名字,有一天也许会彻底淡去。或许只有在风雨夜里,有个人倚在南关城砖下,才会悄声想起:“当年,有个书生,因不甘命运而起,最终也未改尘世模样。”
这些事,到这里就打住吧。剩下的谁还会再去较真?
来源:褚瑆獠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