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纸家书,记录下厚重的思念与绵密的情感,记录下鲜活的人生故事和时代场景。游子家书寄千里!从来不用想起,因为永远不会忘记。拼搏在外,心系故乡,每一份思念都是游子心中不灭之火。
《云山家书》
一纸家书,记录下厚重的思念与绵密的情感,记录下鲜活的人生故事和时代场景。游子家书寄千里!从来不用想起,因为永远不会忘记。拼搏在外,心系故乡,每一份思念都是游子心中不灭之火。
在《云山家书》这个栏目中,我们将不定期分享信宜游子写给家乡的一封封家书,共情一次次的“复恐匆匆说不尽”,感悟一份份跨越时空的浓浓的怀乡情思与乡愁。
《云山家书》第十八期
让我们共同见证
一个山里孩子的成长轨迹
从信宜的炊烟山野
到康乐园的求知岁月
再到深圳的崭新起点
愿每一份坚持都有回响
每一次攀登皆成风景
✉️✉️✉️
人物简介及履历:
成梓榕,籍贯信宜市白石镇。2017年毕业于信宜中学,以信宜中学文科第一名考入中山大学;2021年本科毕业,以综合成绩第一名考入清华大学;2025年硕士毕业,现就职于深圳市某区公共服务部门。
文|成梓榕
图|(除特殊标注外)受访者提供
用一座山的性格看世界
(一)
上了大学之后,回家的频率基本变成了一年一次。信宜印象在记忆中逐渐模糊,越发清晰的是家乡的山。信宜多山,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老家房子门前对着连绵的山,隔一条公路相望。山是嫩绿的、翠绿的,一年四季,无声无息。我看着它,经常发呆。山下的河流奔流着,又干涸了;山下的泥路蜿蜒着,相继换上了沥青和水泥新衣。那里的山定格了炊烟和流水。我在外婆家度过小学时期前三年。到了周末,大我两岁的表姐经常带我和表弟从沿街小路进山“探险”。山上有姑稔子、棠梨子、鸡锥子,宝藏多多,边爬山边采野果边玩闹。到了小山坡顶,凉风习习,小镇在山下,车子小了,屋顶多了。那里的山收藏着欢声和笑语。
(二)
初高中六年,是在一座山上度过的。我不知道那座小山原本的名字,现在它变成了“教育城”。公路像一条笔直的丝带,串连着拔地而起的教学楼、宿舍和食堂。山脚是稚嫩的琅琅书声,山腰是躁动的青春回响,接近山顶处,则沉淀着高考倒计时的油墨香。这座山,是很多学子义务教育的刻度尺,丈量着从童稚到成熟的垂直距离;这座山,也是家乡举起的火炬台,沉默地托起一簇又一簇读书灯。
中考的紧张早已忘记,高考的炙热仍有痕迹。还记得,高三时关灯查寝后躲在厕所用手电筒看资料,后来用床上书桌在宿舍楼梯角刷题复习。我自知不是一个足够聪明、悟性很高的学生,这一点从小学每天晚上做不出老师布置的数学思考题、从高中在奥赛班看到学霸下了物理化学课不用刷题也能讲得头头是道,我就有自知之明。然而,得益于过往的正反馈,我舍不下那种突破自己、发现自己好像确实能做到的惊喜感、满足感。高一结束时达哥(傅原达老师)跟我说:“期末考试你物理化学都满分,你还说理科学不好要选文科呢。”可是我知道这是我刷完练习题、反复弄懂错题的结果。高二在文科班遇到学传老师,他跟我说:“你其他科目成绩好,数学肯定也没问题的。”每当数学成绩有波动,老师会找我分析、谈话。有了认可和鼓励,我开始喜欢数学题,一次刷不会就剪下来贴在错题本上,对照参考答案,用非常平白的语言写解题思路,数学成绩也能拉到不拖总分后腿甚至成为文科生中的一点点优势的程度。还记得,中午在宿舍楼下和一群小伙伴放声读政治、历史书,读了一遍又一遍,我才真正相信什么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重复不意味着一模一样的复制,是由点到面的知识点串联贯通。考场上,眼前是题目,脑海里在一页一页地翻书寻找思路和答案。老师们的悉心培养、自己的踏实努力,帮助我总结思考,找到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让我颇有成就感,似乎打游戏找到了通关秘籍。当时我在日记本扉页写的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日记本换了好几本,这句话一直没变。现在想想,付出了有收获,总算是幸运的、值得欣喜的。
(三)
从信宜的大山走出来,到了广州的白云山脚,到了中山大学的康乐园。大学之前只需要踏踏实实坐在课桌前学习,听老师、听家长的话,解决好“学什么、怎么学”的单一问题。踏入大学校门,要答好“我是谁、我要成为谁”的综合命题。生活开始丰富起来,除了学习,还有兴趣社团、学术科研、社会实践......虽然我依然努力学习,上课认真做笔记、课后经常泡图书馆。但我也在学习之外开始探索更多自己热爱、开心的事情。认识一群喜欢公益活动的朋友,到养老院、到公园给爷爷奶奶拍婚纱照,听听他们的人生故事;周末穿梭在地铁公交去当家教勤工俭学,参与好一些弟弟妹妹的中学时光;积极申请海外交换,到法国去听听带着法语味英语的课堂、去见见尼斯的蔚蓝海岸、去结交当地的朋友共同旅行。听起来似乎潇洒自在,硬币的另一面是和社团的小伙伴多次碰头熬夜写策划、邀请合作被拒、提前踩点组织人员,把活动从无到有落地实行;要在图书馆备课,在大多数周末对抗睡意七点早起赶去上课;在大洋彼岸适应新的环境,不断解决接踵而来的问题。除了成绩、获奖之外,自己如何评价自己是拼图缺失的重要一块。在这一次次体验、一遍遍实践中,我朝着做一个自强、可靠、精彩的人迈进,我为自己愈发坚实的臂膀和强大的心脏高兴。
临近毕业,我决定继续读研,紧跟着两个问题:读什么专业、考什么学校。本科期间GPA在专业前20%,冲击本校同专业保研尚有一丝希望,但不满足外校保研条件。有那么一些瞬间,我忍不住想,是不是如果一开始花更多时间很努力学习卷绩点,就可以有更多选择?很快我得到否定的答案,来路已定,不要后悔,去向未知,大有可为。通过同学院的师姐,我了解到清华大学开设公共管理专业医院管理方向的硕士招生。一是拥有多一次机会再次向高中梦校靠近,二是投身医院完善医疗服务民生颇有社会价值。就此,在大三结束交换回国的暑假,我开始备考。第一次,笔试入围,面试没过。毕业季关头,我面临着去春招就业还是二战备考的抉择。经过咨询老师、师兄师姐,多方收集决策信息,我选择向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更期待的前路,再试一次。我客观分析第一次考试的失利,得出结论:不是能力问题,是面试准备不充足。基于此,我很快投入新一轮复习中,会为掌握新知识而欢欣,会为刷题进步而满足。如果问我,考研二战、无业游民、顶着“延毕”的标签,会不会有压力?我想我会说“几乎没有”。我投入在每天的学习中,好像又回到了高三的备考日程,但我觉得我有更稳的内核、更坚定的方向。
可以说,大学是由内到外脱胎换骨、原有思维被打破了又被重塑的时期。这个过程,可以借助外力,走出舒适圈,广交一些多元的益友,广泛输入丰富的阅读和大师讲座,打开思路;更重要的是自己勇于尝试、积极磨练,平衡好学习和生活。当风雨来临,像山一样屹立,默默无言,但脚下坚定。
(四)
从广州的康乐园到深圳的西丽大学城,我如愿踏入梦中情校。从模糊有了关于“我是谁、我要成为谁”的回答之后,读研期间,我的目标更聚焦于为职业发展做储备。一方面,我加入课题组,学习写科研论文,从挖掘一个问题、阅读文献,到着手搜集、清洗、分析数据,从多次修改写成正式文稿投稿,到等待或是退稿或是评审,再到又一轮修改投稿,一整个过程是一两年的等待和延迟满足。另一方面,我到医院实习,近距离了解工作,从医务部、护理部,到运营管理部、信息中心,一步一步见证课堂上的知识落地到现实的医疗服务管理中,惠及更多全国各地来求医的患者。那些曾在教科书上蛰伏的名词,突然有了温度和脉搏。一点点积累,我的内心是充盈的,我又想起了小时候爬上山顶迎面吹来的那股凉风,带着几分莽撞,能把裤管袖子吹得鼓起,伴着阵阵若隐若现的青草香。
2023年冬天在峨眉山上
在这段时间里,我开始慢慢享受爬山,四川的峨眉山,深圳的东西涌,北京的长城,香港的麦理浩径......一步步上山,只专注于脚下的路,听着呼吸声,感受着喉咙发干、鞋里逐渐闷热、汗水渗出滑落、后背潮湿。脚步随着海拔的上升开始加重,多少次顶着大太阳想就此作罢,看了看终点,又觉得来都来了,不登顶又可惜了。就这么爬着爬着,一点一点,蚕食般的,终是到了。在山顶,赌气一样,想着下次再也不爬了。结果隔了一段时间又心痒痒,要不去爬爬山?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生于大山,天然对大山有莫名的亲切感。
2024年夏天走麦理浩径
毕业求职季,从校园踏入社会的第一步,我希望能做有社会价值的事业,能成为更好服务民生的人。求职途中,多次笔试面试,常有挫折。有良师益友的及时帮助,有家人朋友的坚定支持,我发现自己能够更坦然地接受失败。认准目标,有了反馈马上复盘,制定下一步行动计划,只要还有机会,就继续去尝试。像爬山一样,我身在山中,小步快走,有时候我会想这个终点在哪里、还能不能到达所预期的终点。但很快,这些疑问会被密集的脚印所覆盖。
回顾自己“小镇做题家”的求学求职路径,发现总离不开考试,上学要考试,找工作恰好也要考试。一开始,考试是考试,目标很单纯,争取更高的分数。到了后来,考试又不是单纯的考试,涉及作出决策、分配时间、面对失败。经过了“看山是山”,走过了“看山不是山”,我也曾怀疑自己是否没有做好万全的规划,让走来的路徒增曲折。但我想,人生没有标准答案,勇敢选择,勇敢承担,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
大山是有智慧的。家乡的大山,养育了一方水土和人民,涵养了我的刻苦踏实、坚韧可靠。家乡的大山,挡住了外面的风景,但拦不住对教育的热情和重视,热心乡贤、爱乡华侨、爱心企业家等各界人士接力传递教育的火炬,他们的责任感点燃了无数学子的名校梦,也写下了反哺感恩的生动注脚。
现在,我还是喜欢住在开窗能见山的地方,让我记得离家不远。
来源:茂名头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