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央视曝光的“农村助农假专家”事件引发社会强烈关注。这些打着“科技助农”“增收秘方”旗号的网络账号,通过伪造身份、编造技术,向农村地区兜售假农药、假化肥,不仅造成农作物减产绝收,更严重侵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此类现象折射出农村信息不对称下的新型诈骗
2025年8月,央视曝光的“农村助农假专家”事件引发社会强烈关注。这些打着“科技助农”“增收秘方”旗号的网络账号,通过伪造身份、编造技术,向农村地区兜售假农药、假化肥,不仅造成农作物减产绝收,更严重侵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此类现象折射出农村信息不对称下的新型诈骗升级,也暴露出网络监管与农技推广体系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假农技骗局的典型特征与危害
(一)专业化包装的诈骗套路
涉案账号普遍采用“三重伪装”策略:一是身份造假,通过身着白大褂、佩戴虚假学术头衔,冒充农业院校教授、科研院所专家;二是内容虚构,编造“盐水杀虫”“啤酒壮穗”等伪科学方法,配合摆拍的“田间实验”视频增强可信度;三是链路闭合,引导观众通过指定渠道购买高价农资,形成“内容引流—产品销售—售后失联”的完整诈骗链条。
据农业农村部2024年发布的《农村消费维权报告》显示,此类涉农网络诈骗案中,受害者平均损失达1.2万元,远超传统农资纠纷的赔偿金额。
河南濮阳案例中,受骗农户按照视频方法操作后,20亩玉米田因使用违规混合肥料导致根系腐烂,直接经济损失超过8万元,且涉事“农资店”实为无资质空壳场所,维权难度极大。
(二)针对农村群体的精准欺诈
诈骗团伙利用三大农村信息短板实施定向侵害:一是数字鸿沟,部分老年农民缺乏短视频内容鉴别能力,对“专家出镜”类内容天然信任;二是农技渴求,农户对增产技术的迫切需求被恶意利用,所谓“祖传秘方”“独家技术”恰好击中痛点;三是维权薄弱,农村地区法律咨询渠道有限,跨省诈骗案件的取证、追责成本较高,导致骗子更容易逃脱制裁。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调研显示,60岁以上农村网民中,有43%曾轻信过网络“农业专家”的建议,其中17%因此遭受经济损失。这种针对性欺诈不仅损害经济利益,更打击了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阻碍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乱象滋生的深层原因解析
(一)平台监管存在滞后性
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在带来信息便利的同时,也为虚假内容传播提供了温床。此类账号往往通过“三农”“助农”等标签获得流量倾斜,而平台对账号资质审核、内容科学性验证缺乏有效手段。尽管部分平台已建立举报机制,但账号注销后重新注册的“换马甲”成本极低,形成“查封—重生”的恶性循环。
(二)农技推广体系覆盖不足
当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存在人员老化、经费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农民对即时性、个性化技术指导的需求。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万名农民仅配备4.3名农技人员,远低于发达国家1:500的服务比例。正规渠道信息供给的缺口,为虚假农技提供了生存空间。
(三)法律惩戒力度有待加强
根据《农药管理条例》,生产销售假农药最高可处货值金额10倍罚款,但实践中因涉案金额认定难、违法主体隐蔽性强,多数案件仅作简单行政处罚。相较于违法所得,较低的违法成本难以形成震慑,导致此类犯罪呈现产业化、跨区域化特征。
三、综合治理的路径探索
(一)构建全链条监管机制
市场监管部门需联合网信、农业农村等部门建立“账号备案—内容核验—产品溯源”的全流程监管体系。可借鉴“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模式,对网络农技推广账号实施资质认证,对推荐农资产品强制标注生产许可证编号及抽检信息,实现“一扫知源头”。
(二)升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
依托“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推动基层农技推广站与短视频平台合作,培育官方认证的“乡村农技主播”队伍,通过直播答疑、田间示范等形式传播科学种植知识。同时,推广“农技服务APP”,整合病虫害识别、施肥指导等功能,让农民享受“指尖上的技术支持”。
(三)强化法治保障与宣传教育
建议在《农业法》修订中增设“网络农技推广规范”专章,明确虚假农技传播的民事赔偿与刑事责任。司法机关应加大典型案例曝光力度,通过“以案释法”提升农民防范意识。村委会可定期组织“数字防骗课堂”,邀请市场监管人员、农业专家现场讲解识别技巧,帮助老年人跨越“信息陷阱”。
结语
保障农民“钱袋子”与“粮袋子”安全,既要以雷霆手段打击网络涉农诈骗,更要完善正规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唯有让科学种植知识跑得比虚假信息更快,让监管网络织得比诈骗套路更密,才能真正守护好乡村振兴的根基,让农业现代化的红利切实惠及每一位农民。
来源:白云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