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河西地区“河南宫”、“承华宫”与“拔隣山城”故址初探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6 20:43 2

摘要:北魏初期曾经在今河套高原先后建造“河南宫”、“承华宫”以及“拔隣山城”。“河南宫”故址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昭君镇的二狗湾古城遗址,“承华宫”故址即今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沙圪堵镇南部的石子湾古城遗址,“拔隣山城”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西部的泊尔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

摘要:北魏初期曾经在今河套高原先后建造“河南宫”、“承华宫”以及“拔隣山城”。“河南宫”故址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昭君镇的二狗湾古城遗址,“承华宫”故址即今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沙圪堵镇南部的石子湾古城遗址,“拔隣山城”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西部的泊尔江海子镇奎素古城遗址。“河南宫”和“承华宫”既是北魏君主巡游西部地区的立足点,也是震慑各地离心势力的政治支撑点,在特定时段发挥临时政治中心的作用,除过其组织狩猎经济职能之外,更是讲武练兵备战的指挥中心。“拔隣山城”则是保障魏军吞灭赫连夏战争的军需物资储存与中转站,以军事职责为主。

关键词:北魏;河南宫;承华宫;拔隣山城

北魏初期曾经在“河西”地域(今河套高原,即鄂尔多斯高原)先后建造起两座行宫宫城,即“河南宫”和“承华宫”,以及一座“拔隣山城”。但是,“河南宫”、“承华宫”和“拔隣山城”究竟位于当代何地?迄今尚未探明。探寻两座北魏行宫宫城和“拔隣山城”的具体地理位置,对于准确复原北魏时期河套高原历史地理原貌具有一定的助推作用。

一、“河南宫”城的地理位置

(一)历史背景——北魏吞灭铁弗匈奴的战争进程

北魏登国元年(386)“春正月戊申,帝即代王位,郊天,建元,大会于牛川。······夏四月,改称魏王”。登国六年(391),北魏两次遭到铁弗匈奴部族的进攻。铁弗匈奴第一次进攻发生在登国六年(391)八月。《魏书》载:“(登国)六年······秋七月壬申,讲武于牛川,行还纽垤川。······其月,卫辰遣子直力鞮出棝阳塞,侵及黑城。九月,帝袭五原,屠之。收其积谷,还至纽垤川。于棝阳塞北,树碑纪功。”同年十一月,不甘失败的刘卫辰再度遣其子直力鞮率军进攻北魏阴山以北地区,不仅惨遭失败,更是导致覆亡。《魏书》载:“(登国六年十一月)戊寅,卫辰遣子直力鞮寇南部。己卯,车驾出讨。壬午,大破直力鞮军于铁岐山南,获其器械辎重,牛羊二十余万。戊子,自五原金津南渡河。辛卯,次其所居悦跋城,卫辰父子奔遁。壬辰,诏诸将追之,擒直力鞮。十有二月,获卫辰尸,斩以徇,遂灭之。语在《卫辰传》。卫辰少子屈丐,亡奔薛干部。车驾次于盐池。自河已南,诸部悉平。薄其珍宝畜产,名马三十余万匹、牛羊四百余万头。班赐大臣各有差。收卫辰子弟宗党无少长五千余人,皆杀之。”辛卯日是度过黄河金津的戊子日之第四天,壬辰日乃第五天。

在吞灭刘卫辰部落之后,北魏于“是岁,起河南宫”换言之,“河南宫”创建于北魏登国六年,即公元391年。这座行宫的建造与当年的特定战争背景紧密关联,具体而言,应建造于登国六年十一月至十二月间,完工于次年正月至二月。因为至登国七年(392)三月,“河南宫”就被启用了。这就表明“河南宫”的建造速度是比较快的,而且是选址于魏军南进路途之侧。

二)“河南宫”名称的地理指示

依循名求实,顾名思义,“河南宫”城的地理位置应在北魏时期黄河河道之南侧,且距离黄河不会太远,极有可能紧傍河滨。这段黄河是北魏军队经由“金津”(今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昭君坟渡口附近)渡河的那段黄河。因为北魏军队经由金津渡过黄河,直取代来城(悦跋城,今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罕台镇城梁村古城),再进至白盐池(今鄂托克前旗南部北大池)。魏军凯旋也必循原路经由“金津”返回黄河以北。

还存在一个强有力的证据,即北魏军队将俘获的刘卫辰家族五千余人全部处决于黄河之滨,并将尸体抛入黄河。其处决地点应在“金津”附近黄河南岸。既然“金津”是跨越大河交通南北的重要渡口,“河南宫”也必然位于其附近黄河南岸,目的就在于便利皇帝往来通行。由“金津”北渡黄河可抵达自汉代以来沿用的五原(郡)城(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南郊麻池古城);再转向东去,可往云中城(今托克托县古城镇古城)、盛乐城(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和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

(三)黄河“金津”渡口附近的地势条件

在上节已判断“河南宫”城应坐落在“金津”渡口附近的黄河南岸。从地形观察,今包头市与达拉特旗间的黄河两侧,地势平衍,一望无际,是农业发达之区。但是,低平开阔的河滨平原在洪水期极易遭受黄河大水的漫淹冲刷,很不安全。因此,“河南宫”不会建造于低平区域,应选址于高亢之地。

巧合的是,在“金津”渡口西方、今黄河南岸的确存在几个耸立于河畔的高地,自东向西分别是昭君坟、二狗湾、昭君镇所在高地。这三个高地,除昭君坟高地较为狭小外,二狗湾村、昭君镇两个高地耸立于黄河河漫滩之南,顶部面积相当宽阔,很远就能看见它们,非常醒目。显然,这两处高地恰可成为“河南宫”城址的候选地。

(四)北朝文化遗址——二狗湾古城的地望

令人欣慰的是,笔者在2017年的野外考察中发现一座古城遗址,即二狗湾村古城。这座古城址在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中并无标绘,属于最新的田野调查发现。二狗湾古城坐落在黄河南岸的二狗湾高地顶面,东近昭君坟高地约1千米,西距昭君镇高地约3千米。经过踏查,古城遗址分布在二狗湾村的东、北、西三面,将村庄包围于内。其南墙已被拆除,尚未发现明显的南城墙遗迹。由于二狗湾村高地东西长、南北短,且北部高、南部低,达拉特旗驻地树林召镇至中和西镇的县乡公路经过该村南侧平地,因此,村民进出村庄的道路主要分布在村子南部。二狗湾高地北缘则以断崖俯瞰黄河滩地,往北不远就是当代黄河河道。由于受到高地地形的限制,二狗湾古城呈现出东西较长、南北较短的不规则长方形平面布局。

二狗湾古城的北城墙位于村庄北侧数十米的断崖上,遗存状况相当明显,高约3米,个别地方可达6米许,宽约4米。在墙体上至少留下村民北去黄河滩地而开凿的两处通行豁口。我们先抵达北城墙中部,向东踏查,至高地东部,转向东城墙。东城墙南北长度短促,南段呈现弧形弯向西南,至高地南缘断崖终止。从此断崖向西望去,全是村民的房屋,看不到任何城墙遗迹。我们返回至北城墙中部,继续向西循城墙踏勘。城墙北侧就是高地北崖,以数十米的高度耸立于河滩南侧。微风吹来,站在城墙顶端身体似乎摇摇晃晃。绕过两处下崖道路穿越城墙的豁口,再度攀上鱼脊梁状的城墙顶面继续前行,直至高地西部。此处已是村庄的西北侧,地势开始向西倾斜。令我们感到诧异的是城墙在此出现分岔:一道城墙遗址继续向西偏北延续,至高地西北缘消失;另一道城墙转向南方,沿着村庄西侧向前伸延。我们顺着南去的城墙继续勘察,经过几所村民院落西侧,城墙延伸至公路北侧高地南缘终止。站在古城西城墙南端向东望去,前面不远处就是二狗湾村村委会院子,再往东密布着房屋建筑,同样看不见古城南墙遗迹。

回过头来,考察组从西城墙走向高地西部边缘,除找到一段后期堆筑的长数十米的土垄之外,并未发现任何遗迹。但是,我们注意到高地西缘已被当地居民取土挖掉一部分。倘若曾经存在古代城墙,也应早已被破坏。站在高地西南部北望,仍可见其北缘的古代城墙残体。我们因此猜想,当地居民很可能在晚近时段出于某种动机而将古城西部破坏殆尽。

从实地踏勘的过程来说,二狗湾古城在过去应是由东、西两个城圈组合而成。东城面积较大,西城面积较小。迄今,东城的东、北、西三道城墙遗址相对连贯,高度明显,易于辨认;西城除与东城共用东墙之外,北城墙尚较明显,而西墙、南墙早已消失。

综合前述四项理据,北魏初期的“河南宫”城址应坐落在黄河“金津”(今昭君坟渡口)西侧、黄河南侧的今二狗湾高地,即今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昭君镇二狗湾村古城。“河南宫”建造于此高地,既可避免黄河泛滥时冲淹威胁,又可居高临下,是北魏君主巡视、震慑“河西”地域诸部落的一个战略支撑点。

二、“承华宫”城的地理位置

“承华宫”是北魏吞并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政权,控制今河套高原(北魏称作“河西”地区)、黄土高原和关中平原之后,将“河西”地区划作皇室专属“猎场”和官营畜牧场,为方便皇帝行猎而建造的行宫,其建造时间是北魏太武帝神䴥四年(431)。《魏书》载:“(神䴥四年)夏五月庚寅,行幸云中。秋七月己酉,行幸河西,起承华宫。······九月癸丑,车驾还宫。”不难看出,魏太武帝拓跋焘对这座行宫建造的重视程度,从七月抵达直至九月才离开“河西”地区,在此逗留达两个月之久。在某种程度说,“承华宫”是在拓跋焘亲自策划下建造起来的。

(一)自“平城”穿越“河西”地区的道路

北魏前期,自国都平城进入“河西”地区的道路主要是在云中城西南(今托克托县双河镇河口村)渡过黄河。其走向大体如下:发自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趋向西北经过盛乐城(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云中城(今托克托县古城镇古城),至其西南黄河河湾,经由君子津(今托克托县双河镇河口村渡口)渡黄河,进入“河西”地域。继续西南行,越过薛林山(今准格尔旗东胜梁东段的台牛敖包山)、祚山(柞山,今东胜区东部神山至潮脑梁山区)、拔隣山(今东胜区西部、桃日木海子东南侧李家梁至阿尔胡德梁的山岭),再转向南下,过上郡属国城(今乌审旗敖柏淖尔古城),越过黑水(今乌审旗南部的纳林河),前往统万城(夏州城,今陕西省靖边县白城子古城)。这条道路自东北向西南斜向穿过今河套高原,成为北魏前期通往西部地区的主要道路,也是进入“河西猎场”的主要交通线。其大部分路段是在“河西猎场”地域内。

《魏书》的记载充分证明这个推断。泰常四年(419),“冬十有二月癸亥,(魏明元帝)西巡,至云中······至于黄河,从君子津西渡,大狩于薛林山。(泰常)五年春正月丙戌朔,自薛林东还,至于屋窦城,飨劳将士,大酺二日,班禽兽以赐之。己亥,车驾还宫”。“(泰常)七年春正月甲辰朔,自云中西行,幸屋窦城,赐从者大酺三日、蕃渠帅缯帛各有差。”泰常七年,即公元422年。始光三年(426),“冬十月丁巳,车驾西伐,幸云中,临君子津。会天暴寒,数日冰结。十有一月戊寅,帝率轻骑二万袭赫连昌。壬午,至其城下,徙万余家而还。语在《昌传》。至祚山,班所掳获以赐将士各有差。四年春正月乙酉,车驾至自西伐,赐留台文武生口、缯帛、马牛各有差”。始光四年(427)五月,魏军再度发起征伐赫连夏的战争。“五月,车驾西讨赫连昌。辛巳,济君子津。······帝次拔隣山,筑城,舍辎重,以轻骑三万先行。戊戌,至于黑水,······六月甲辰,昌引众出城,大破之。事在《昌传》。······辛酉,班师,留常山王素、执金吾桓贷镇统万。秋七月己卯,筑坛于祚岭,戏马驰射,赐射中者金锦缯絮各有差。八月壬子,车驾至自西伐。”上述历史事件证实,薛林山、祚山、拔隣山(拔隣山城)、上郡属国城、黑水皆在平城至统万城的交通道路沿线。据此,“承华宫”故址只能在这条交通道路两侧地带调查。

(二)“河西猎场”的持续时间与空间范围

首先,“河西猎场”使用的时间较为长久,自北魏吞并赫连夏国至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止,历时近百年之久。因此,“承华宫”作为北魏皇家狩猎期间止宿之行宫,也存在同等尺度时间。

其次,“河西猎场”的空间范围,大体北至黄河南岸,东达黄河西岸,南距窟野河中游一线,西抵“大漠”(初期库布齐沙漠,今达拉特旗中和西镇境)东缘、拔隣山(今东胜区桃日木海子东南李家梁至阿尔胡德梁)一线,包括今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东胜区、康巴什区、达拉特旗、乌审旗北部和杭锦旗东南部在内。

“河西猎场”的空间范围主要是依据《魏书》的相关记载推断而来的。为便于了解,特将《魏书》所载相关信息简述于下,供读者参考。《魏书》载泰常二年(417),“五月······车驾西巡,至于云中,遂济河,田于大漠。······八月,刘裕灭姚泓”。此所谓“大漠”,位于黄河南侧,即今杭锦旗北部的库布齐沙漠区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称作“流沙七所”。这就表明“河西猎场”的西部界限局部位置。始光四年“五月,车驾西讨赫连昌。辛巳,济君子津。······帝次拔隣山,筑城,舍辎重,以轻骑三万先行”,拔隣山(今东胜区桃日木海子东南李家梁至阿尔胡德梁山区)当是“河西猎场”西缘所在地。太延五年(439)“六月甲辰,车驾西讨沮渠牧犍······秋七月己巳,车驾至上郡属国城,大飨群臣,讲武马射”。上郡属国城(今乌审旗敖柏淖尔古城)位于“河西猎场”西南部。泰常四年(419),“冬十有二月癸亥,西巡,至云中,逾白道,北猎野马于辱孤山。至于黄河,从君子津西渡,大狩于薛林山”。这就表明,“河西猎场”北限于黄河,而“河西”之得名,则因为该地区位于今山、陕黄河之西也。所以,“河西猎场”东界限于黄河天险。至于其南部界限,因为统万镇(夏州城)所在奢延水(今无定河)流域、诸次水(今秃尾河)流域下游属于夏州、东夏州管治的农业经济区域,官府不允许大规模狩猎活动。因此,“河西猎场”南部只能局限至窟野河中游地区东西一线。据此,“承华宫”故址只能在上述区域进行探查。

(三)“河西”东部的河川分布与流向

在今河套高原的东半部,分布着几条较大的黄河支流,即黄甫川、清水川、孤山川、窟野河、秃尾河与无定河等,源出东胜梁高地,向东南流入黄河。据史书记载和学者研究,在一千多年前,这些河川中上游流域(包括东胜梁在内),长满森林植被,可谓树高林密、坡面平缓、水源充足,野生动物种群丰富、数量繁多,正是大规模狩猎活动之佳地。

在今河套高原北部,还有数条河川源出东胜梁而向北流入黄河,即呼斯太河、东柳沟、哈什拉川、壕庆河、罕台川、西柳沟、黑柳沟、布日嘎斯太河、毛布拉格孔兑等。河套高原北部地势平衍、草原广阔,但由于官营畜牧业分布于此,难于建立大规模狩猎的围场。因此,北魏“承华宫”故城应在上述河套高原的东半部诸多河川流域寻找。

(四)北魏古城遗址的证据

“承华宫”是北魏前期皇帝在河西地区的行宫,必定建筑护卫性城墙,形成宫城。因此,有无北魏古城遗址相对应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经过在上述诸河川流域调查,终于有所发现。在准格尔旗南部沙圪堵镇纳林川下游河湾段存在一座北魏古城遗址——石子湾古城。纳林河是黄甫川上游的西支流,源出东胜梁东段南坡,向东南流去,经过沙圪堵镇西侧而南去,再转向东流一段距离后复转向东南流;进入陕西省境汇合东侧支流——十里长川后,始称黄甫川,流向东南注入黄河。石子湾古城坐落在沙圪堵镇南部的纳林川弯曲河段北侧,依山傍水,背山向阳,适合于古人的起居生活。

石子湾古城是北魏前期一座重要的城堡。调查显示:“石子湾城址沙圪堵乡石子湾村北约2公里,北魏,旗文物保护单位。平面呈长方形,正南北向,东西230米,南北180米。城墙夯筑,基宽2—3米,残高1—1.5米,夯层厚约15厘米。南墙正中设门,外加筑瓮城。文化层厚约1米。城内中偏北部有一中心建筑台基,其周围以及城四周还有多处建筑基址。城址东北的吕家坡有同时代的窑址。采集有砖、瓦及泥质灰陶连珠纹或水波纹瓮、盆、碗残片。”

更为重要的是,石子湾古城位于北魏前期“河西猎场”的中心区域,方便帝王群体举行狩猎活动。同时,溯“湳水”(今纳林河)而上,可抵达经由黄河君子津(今托克托县南侧黄河渡口)前往统万镇(今陕西省靖边白城子古城)的交通干道,来往方便。因此,从遗址文化内涵分析与判断,北魏前期的“承华宫”故址应就是今石子湾古城。

综上所述,可以肯定“承华宫”应在北魏经由君子津往统万镇城的交通干道南侧、“河西猎场”中部区域的湳水(今纳林川)转弯河段北岸。换言之,今石子湾古城就是北魏前期“承华宫”所在地。

三、“拔隣山城”故址今何在

“拔隣山城”是北魏军队在吞并赫连夏国的进军途中构筑的一座军事性能的城堡,以储存魏国供应前线作战部队的军需物资,其构筑年月是北魏始光四年(427)五月。《魏书》载,始光四年五月,“车驾西讨赫连昌。辛巳,济君子津。······帝次拔隣山,筑城,舍辎重,以轻骑三万先行”。魏军在拔隣山麓构筑的城堡,就称作“拔隣山城”。那么,北魏军队所筑“拔隣山城”大概在今何地呢?

欲探明“拔隣山城”的真实地理位置,首先需要明了魏军进攻赫连夏政权的行军路线,因为“拔隣山城”是魏军进军中途的一个重要的军需供给中转站。据史书记载,魏军进军路线大略如下:自国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趋向西北经过盛乐城(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至云中城(今托克托县古城镇古城),与在阴山伐木制作攻城器具的部队会合,再西南抵达黄河河湾君子津(今托克托县双河镇河口村),渡过黄河。大军进入“河西”地域后,继续西南行,越过薛林山(今准格尔旗东胜梁东段的台牛敖包山)、祚山(今东胜区东部神山至潮脑梁山区)而抵达拔隣山(今东胜区西部、桃日木海子东南侧李家梁至阿尔胡德梁山岭),再南下经过上郡属国城(今乌审旗敖柏淖尔古城),越过黑水,前往统万城。这条道路自东北向西南斜向穿过今河套高原,成为北魏前期通往西部地区的主要道路。其中,由薛林山、祚山而抵达拔隣山路段,基本上循着今东胜梁呈现东西走向。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军进抵拔隣山北麓后,指挥其部众就地构筑一座城堡,作为存放军需物资的中转仓储之所。

其次,“拔隣山城”应在拔隣山下寻觅,即今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泊尔江海子镇南部寻觅。巧合的是,在今东胜区泊尔江海子镇与伊金霍洛旗苏布尔噶镇交界的分水岭——李家梁至阿尔胡德梁北侧,有一座北魏时期古城遗址——奎素古城。具体来说,奎素古城位于泊尔江海子镇解家村(原漫赖乡政府驻地)西北的公路西南、漫赖村二社西南300米处。经过一千五百多年的风雨侵蚀与人为破坏,奎素古城地表遗迹已不明显。依据文物调查资料,古城遗址“形制不详,仅存南墙一段,长约80米,夯筑,基宽约5米,残高0.5米。城中部有建筑基址4处。采集有素面筒瓦、板瓦、莲花纹瓦当等”。就奎素古城残存南墙长达80米推测,其南墙全长至少在100—200米间,属于中等规模的军事城堡。其占地面积虽然不太大,但符合魏军储存军需物资的后勤保障需要。

东胜梁西段的李家梁至阿尔胡德梁的山岭则是河套高原海拔最高的分水岭,向南翻过这段山梁,就高屋建瓴般地直驱统万城所在的今无定河中游区域。将“拔隣山”定位于今李家梁至阿尔胡德梁山岭,符合北魏时期历史实际。而“拔隣山城”无疑就是今东胜区泊尔江海子镇奎素古城遗址。

四、北魏两座行宫城与“拔隣山城”的历史意义

(一)“河南宫”、“承华宫”——北魏君主巡视西部的立足点

早期的“河南宫”(今达拉特旗昭君镇二狗湾古城)就发挥着皇帝西巡的立足点作用。“河南宫”建立的翌年,其功能就显现出来。《魏书》载:“(登国)七年春正月,幸木根山,遂次黑盐池。飨宴群臣,觐诸国贡使。北之美水。三月甲子,宴飨群臣于水滨。还幸河南宫。西部泣黎大人茂鲜叛走,遣南部大人长孙嵩追讨,大破之。夏五月,班赐诸官马牛羊各有差。秋八月,行幸漠南,仍筑巡台。”25登国七年,即公元392年。从“还幸河南宫”推断,拓跋珪往程应是取道于“河南宫”附近的黄河“金津”渡口。其行程大略如下,经由黄河金津(今昭君坟渡口)渡河,南行至美水(今伊金霍洛旗西北部窟野河上游乌兰木伦河正源河流),再西南行抵达木根山(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北部高地),进而驻跸于黑盐池(今陕西省定边县苟池),并在黑盐池营地接见“诸国贡使”、“飨宴群臣”等。返回至美水之滨,又逗留数日,“宴飨群臣于水滨”;其后继续北行返回“河南宫”。

其后三年,道武帝接连西巡,驻跸“河南宫”。登国八年(393)八月,“帝南征薛干部帅太悉佛于三城。······九月,还幸河南宫”。登国九年(394)三月,“帝北巡。使东平公元仪屯田于河北五原,至于棝阳塞外。夏五月,田于河东。还幸河南宫”。登国十年(395),“夏五月,幸盐池。六月,还幸河南宫。秋七月,慕容垂遣其子宝来寇五原,造舟收谷。······八月,帝亲治兵于河南。冬十月辛未,宝烧船夜遁。十一月己卯,帝进军济河。乙酉,至参合陂。丙戌,大破之。语在《宝传》。十有二月,还幸云中之盛乐”。拓跋珪于九月在黄河南面调兵遣将,反击后燕军队。据此可知,“河南宫”大概沿用约四五年。正因后燕军队于登国十年(395)入侵魏国五原地区后,北魏遂将后燕作为其政治扩张的对象,经略重点转向东方。在此背景下,“河南宫”就失去魏帝西巡立足点的作用。

(二)“承华宫”——震慑西方离心势力的战略支撑点

延和三年(434),魏太武帝处决赫连昌家族的决定就是在“承华宫”做出的。可见,“承华宫”起到临时政治中心的作用。延和三年,“三月甲寅,行幸河西。闰月甲戌,秦王赫连昌叛走。丙子,河西候将格杀之。验其谋反,群弟皆伏诛。己卯,车驾还宫”。赫连昌叛逃事件发生在“河西”地区,处理于皇帝驻跸的“承华宫”内。魏太武帝延和三年三月至闰三月止宿于河西承华宫期间,降魏的秦王赫连昌于闰三月甲戌日叛逃,丙子日(第三天)就被北魏河西候将追上,在拒捕的格斗中被杀死。魏太武帝在追查此案过程中,将其群弟牵连入案,全部处决。

“承华宫”也是魏帝接见外国使团的临时政治中心。太延元(435),“八月丙戌,遂幸河西。粟特国遣使朝献。九月甲戌,车驾还宫”。可见,“承华宫”是皇帝出巡期间处理国事的临时政治中心。

(三)“承华宫”——练兵备战的指挥中心

在河西猎场狩猎,需要布设围场,动用大量人力围捕野生动物。古代狩猎一般被视为模仿真实的战争活动,成为一种具备实战意义的军事训练。北魏皇帝在河西猎场也是如此。始光四年(427),“秋七月己卯,筑坛于祚岭,戏马驰射,赐射中者金锦缯絮各有差”。太延五年(439),“秋七月己巳,车驾至上郡属国城,大飨群臣,讲武马射”。这就是活生生的实际例证。

太延二年(436),“五月丁卯,行幸河西。······八月丁亥,帝校猎于河西。······冬十有一月己酉,行幸棝阳,驱野马于云中,置野马苑。闰月壬子,车驾还宫”。这次“校猎于河西”显然具有军训性质,至于从棝阳(今包头市东河区)驱赶数以百计的野马至云中(今托克托县古城镇古城)地区,并专门建置一个“野马苑”,更需要数以千万的士兵听从指挥。

为便于组织大型狩猎活动,北魏政府曾专门对河西猎场的“猎道”进行大规模的整治。魏高宗文成皇帝拓跋濬和平二年(461)三月,“发并、肆州五千人,治河西猎道”。这显然是为大规模的狩猎人群调动才做出此决策。并、肆州分布于今山陕黄河东侧地区,征调其五千多名民夫跨过黄河修治“河西猎场”的猎道,正好表明以“承华宫”为中心的“河西猎场”在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的重要性。

至于北魏对“河西猎场”的军事化管理,史书也透露出显明信息。文成帝和平四年(463),“八月丙寅,遂畋于河西。诏曰:‘朕顺时畋猎,而从官杀获过度,既殚禽兽,乖不合围之义。其敕从官及典围将校,自今以后,不听滥杀。其畋获皮肉,别自颁赉。’九月辛巳,车驾还宫”。其中“典围将校”就是将、校两级军官。他们必定领导着不同数量的士兵。同时,河西猎场设置负责巡查事务的 “河西候将”,以保障猎场的安全 。赫连昌在叛逃途中就是被“河西候将 ”斩杀 。无论是“河西候将 ” 和“典围将校”,或者其他相关军事人员,皆需听命于发自“承华宫 ”的指令 。可见,以“承华宫 ”为中心的“河西猎场 ”军事化管理相当严密,透过猎狝活动以练兵的军事意味浓厚。

(四)“拔隣山城”保障着西进战争的后勤物资供给

“拔隣山城”虽然并非北魏皇帝行宫之城,亦不是地方行政中心,但它在北魏吞并赫连夏政权的战争中起到无可替代的军需物资转运与仓储作用,发挥着重要的保障功能。

作者:艾 冲

选稿:耿 瞳

编辑:江 桐

校对:汪依婷

审订:宋炳然

责编:贺雨婷

来源:中国地名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