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血管有没有长斑块?这两项指标就够了,别再“蒙着走”!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6 20:15 2

摘要:血脂、血压、血糖……这些年年检查的项目,他都看得懂,唯独那两行字: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载脂蛋白B(ApoB),让他满脑袋雾水。他轻声自语:“这玩意儿,跟我血管有没有斑块,有关系吗?”

乌云密布的傍晚,一位老人独自坐在社区小广场的石凳上,手中拿着一张健康体检报告,目光停留在一连串陌生又冰冷的数字上,眉头紧锁。

血脂、血压、血糖……这些年年检查的项目,他都看得懂,唯独那两行字: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载脂蛋白B(ApoB),让他满脑袋雾水。他轻声自语:“这玩意儿,跟我血管有没有斑块,有关系吗?”

血管斑块,听起来像是个“老来病”,不少人觉得不痛不痒,拖一拖也不碍事。可事实却是,这些沉默的杀手往往悄无声息地潜伏多年,一旦爆发,轻则头晕胸闷,重则脑梗心梗,甚至猝死。

那到底,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血管有没有“长斑”?是必须做高端影像检查,还是可以通过几个指标判断?答案就藏在那两项常被忽视的指标里。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听起来像个“技术名词”,其实它就像是“血管年龄”的晴雨表。正常的内中膜厚度,像一张刚出炉的宣纸,光滑、柔韧、没有皱褶;而一旦厚度增加,说明血管已经开始“老化”,甚至可能有了脂肪沉积,斑块也就随之而来。

世界卫生组织在多年前的一项全球心血管病风险评估研究中指出,IMT每增加0.1毫米,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就会上升13%左右

这不是什么数学游戏,而是经过数十万人、数十年追踪得出的结论。国内在《中华内科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也证实,中老年人群中,IMT值大于0.9mm者,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显著高于同龄正常人

而另一个重要的指标——载脂蛋白B,则像是血液中“运脂卡车”的数量统计。每一颗胆固醇颗粒都需要一个“搬运工”来运送,而这些搬运工,就是载脂蛋白B。

车多路堵,搬运工多了,脂质自然更容易堆积在血管壁上,时间一长,斑块就像路边的垃圾堆一样,一点点膨胀。

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在2023年的共识中指出,ApoB水平比传统的低密度脂蛋白(LDL-C)更能精准预测斑块形成风险,尤其在亚洲人群中,这一趋势更明显。很多人在体检时只看LDL-C,结果忽略了ApoB的“危险信号”,等到血管“告急”,才追悔莫及。

别以为年纪轻就能躲过这一劫。2022年由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我国18岁以上成年人中,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已超过35%,而且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

在北上广这些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的城市,30岁出头就出现血管斑块的案例比比皆是。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何知道自己是否“已经中招”?

首先,体检时主动要求检查颈动脉超声,观察内中膜厚度是否增加。这项检查无创、便捷,费用也不高,适合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一次。特别是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等危险因素的人群,更应纳入重点筛查。

其次,要求化验报告中增加ApoB检测。目前不少三甲医院和大型体检机构已经将其纳入常规血脂套餐,尤其在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市的城市体检中心,普及率较高。

如果遇到体检单上没有这项指标,可以主动提出检测要求。

当然,仅仅知道指标还远远不够。

有些人看到IMT增长了,ApoB偏高了,心里开始打鼓:“是不是就要出事了?”其实不然,这两个指标像是红绿灯,亮红灯不代表马上撞车,而是提醒你:小心驾驶、马上调整。

调整方向大致分为三个层面:饮食、运动、作息。

在北方地区,尤其是冬季严寒的东北、内蒙古一带,人们普遍喜欢高热量饮食,羊杂汤、红烧肉、酱猪蹄成了餐桌常客。

建议这些地区的居民在冬季增加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比如深海鱼类、亚麻籽油。研究表明,欧米伽-3可以降低ApoB水平,减缓血管内脂质沉积

南方湿热地区,如湖南、江西、广西等,嗜辣成风,油腻食物摄入偏高,建议多吃富含抗氧化成分的蔬菜水果,如紫甘蓝、圣女果、蓝莓等,这些食物中含有的花青素,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对抑制斑块形成有帮助。

沿海城市如厦门、青岛、大连,海产品丰富,但也容易摄入过多胆固醇。

建议这些地区居民合理搭配膳食结构,不要以“海鲜=健康”作为思维定式,应注意适量摄入植物蛋白,如豆腐、豆浆等,帮助调节脂质代谢。

运动方面,不是说跑得越多越好。美国心脏协会推荐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太极、广场舞等,对改善ApoB水平和IMT厚度都有效。尤其是中老年群体,建议选择不对关节产生冲击的运动形式,比如水中慢走、健步走等。

作息方面,夜猫子们可要注意了。2024年《柳叶刀-内科》子刊的一项研究指出,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者,其IMT平均值比正常人高出约0.12mm

换句话说,熬夜也会“熬出血管斑块”。养成规律作息、减少夜间用脑负荷,远比吃补药更有效。

许多现代人常常忽视一个事实:血管的健康,不是靠某一项指标决定的,而是整个生活方式的缩影。

世界卫生组织就曾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老话:“血管的年龄,决定生命的长度。”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无数临床数据堆积出的经验。

也许有人还会问:“那这两个指标正常了,是不是就高枕无忧了?”——那可不一定。

ApoB和IMT是“侦查兵”,它们能提前预警,但不能完全代表实战情况。就像气象预报说有暴雨预警,不代表你家一定会被水泡;但如果你不修屋顶,不买雨具,真正下雨那天,搬家都来不及。

在江苏某高校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部分人群虽ApoB值正常,但因长期高盐饮食、精神压力大,依然发生了斑块形成。说明身体的代谢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不能只看一组数字,而要“察言观色”,多方判断。

有时候,身体的语言也会悄悄提示你:如晨起头晕、走路不稳、耳鸣、记忆力下降等,都是可能的“斑块信号”。一旦出现这些情况,建议及时检查,并咨询专业医生做出评估。

说到底,血管斑块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它是多年的“生活账单”。

它不挑人,不看脸,只看你怎么活。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好习惯——比如每天坚持30分钟快走、每周三次深绿蔬菜、每晚10点前睡觉——都是在给自己的血管“存钱”。

有句西方谚语说得好:“你今天对身体的态度,就是它明天对你的回应。”

所以,别再“蒙着走”了。别等到晕倒在地、胸痛难忍时,才后悔当初忽略了那两个小小的指标。每一次主动了解身体的信号,都是在为生命争取更多的主动权。

如果你已经做过体检,不妨翻出报告,看看是否有这两项指标;如果还未检查,不如趁着下次体检,主动提一嘴:“医生,我想查查ApoB和颈动脉超声。”

也许只是一句话的事,却可能换来几十年的健康时光。

你查过这两个指标吗?你对血管健康还有哪些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点赞转发,让更多人远离“斑块危机”。

参考文献:

[1]胡大一,李立明.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51(5):437-456.

[2]王建安,王辰. 颈动脉超声在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筛查中的应用[J]. 中华内科杂志,2024,63(2):89-93.

[3]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 载脂蛋白B与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关系的全球共识报告. 2023年.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来源:杨医师健康天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