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两点,河北某村庄的灯光早已熄灭,唯独阿珍家的窗户透着不安的光。
被丈夫折磨20年,阿珍用铁管砸死了他。
凌晨两点,河北某村庄的灯光早已熄灭,唯独阿珍家的窗户透着不安的光。
49岁的阿珍蜷缩在床角,身上裹着不敢脱下的外衣。
她的丈夫阿强正举着手机直播,镜头肆无忌惮地扫过她惊恐的脸。
“老铁们看看我家这口子,穿得跟粽子似的,怕我吃了她呢!”醉醺醺的阿强对着屏幕怪笑,评论区滚动着各种不堪入目的留言。
这样的夜晚,已经成为阿珍持续数年的噩梦。
当阿强再次扬起拳头威胁“今晚就弄S你”时,阿珍的目光落在了墙角的铁管上。
这根原本用来支撑蔬菜大棚的管子,此刻成了她唯一的希望。
她拿起铁管就砸向了丈夫的头......
阿珍与阿强的婚姻始于世纪之交,最初的日子也曾有过温柔。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阿强逐渐撕下了温情的面具,露出暴力本性。
“在家里阿强说了算,一旦不顺他的意,要么骂要么打。”阿珍在法庭陈述中这样描述她的婚姻。
二十年来,她的生活被分割成两个部分:挨打的日子和等待挨打的日子。
如别人的循环式家B一样。阿强酒后施暴→短暂忏悔→再次施暴。
在这个循环中,阿珍尝试过反抗。
当她鼓起勇气提出离婚时,换来的是一整夜的毒打。阿强一边打一边威胁:“敢告诉外人就弄S你全家!”
最令人发指的是阿强对妻子基本人格尊严的践踏。
在阿珍坐月子期间,他强行发生关系;在例假期,他同样毫无顾忌。当阿珍试图拒绝时,拳头便如雨点般落下。
更残酷的是,阿强把折磨妻子当成了网络娱乐。
深夜开直播“展示”妻子,让网友围观取乐,这种行为直接导致阿珍长期不敢脱衣睡觉。
这种精神折磨比肉体暴力更摧毁人的意志,它夺走了一个人最后的隐私和尊严。
2024年3月的一个深夜,阿强又一次酒后暴怒。
家庭琐事成为导火索,他指着阿珍咆哮:“今晚就弄S你!”这句话他说过无数次,但这一次,阿珍的恐惧达到了顶点。
趁着阿强转身的瞬间,阿珍抓起墙角的铁管,用尽全身力气砸向丈夫的后脑。
一下,两下......等她停手时,阿强已倒在血泊中。
阿珍似乎是解脱了,她没有逃。
而是打电话叫来村干部,清晰地说:“我打了阿强,快报警。”
这种镇定源于一个饱受折磨的灵魂最后的解脱,是她早已预料到这一天的到来。
在法庭上,阿珍平静地陈述:“他天天吓唬不听话就弄s我,把我娘家一家子都弄s。我活的太压抑了。”
二十年的恐惧,凝结成这句简单却沉重的话。
2025年8月,法院判决落下:阿珍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剥夺政治权利五年。
判决书中,法官确认了三个关键事实:阿强长期实施家B存在明显过错;阿珍具有自首情节;被害人家属(很可能是阿强的亲属)出具了谅解书。
法律专家指出,这一判决已在现行法律框架内体现了从宽处理。
若没有家b情节和自首情节,故意杀R罪可能面临更重的刑罚。
判决一出,网络舆论掀起巨浪。多数网友表达了对阿珍的深切同情:“这不是杀r犯,这是被逼到绝境的受害者”“十五年太重了,她已经在炼狱里生活了二十年”。
也有理性声音提醒:如果法律对以暴制暴开绿灯,可能导致私刑泛滥。
当温柔乡变成生死场,法律的天平该如何倾斜? 这个难题背后,折射的是家b受害者求助无门的普遍困境。
“为什么不离开?”这是公众对家b受害者最常见的质问。
答案藏在阿珍案的细节里:当她尝试离婚时,换来的是整夜毒打和死亡威胁。
心理学研究揭示了一种名为“受虐妇女综合征”的现象:长期家b下,受害者会产生深度无助感,认为无法逃脱施b者控制。
更可怕的是,阿强不仅威胁阿珍生命,还扬言要“弄死她娘家一家子”,这种株连式威胁成为最有效的精神枷锁。
经济控制也是无形枷锁之一。
许多家b者严格掌控家庭财务,使受害者身无分文,难以独立生存。虽然阿珍案中未直接提及经济控制,但从“阿强说了算”的家庭权力结构可见一斑。
农村地区的家b受害者面临更多困境:法律意识淡薄、社区干预薄弱、经济资源有限。阿珍所在的村干部虽然知晓其遭遇,但传统观念中的“清官难断家务事”思维,让外部干预常常缺位。
家b不仅存在于看得见的伤痕中。现代心理学揭示,那些没有拳脚的暴力同样致命。
中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显示,68%的家长正在实施“新型家庭暴力”,包括冷b力、语言b力、情感绑架等。
“你再这样妈妈就不要你了”——这句常见威胁,心理学实验证明会让孩子大脑恐惧区域的活跃度达到正常孩子的3倍。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更发出警示:每天遭受父母语言暴力的孩子,大脑发育会延迟2-3年。
阿强深夜直播取笑妻子的行为,正是这种精神N待的极端表现。当一个人的隐私、尊严被撕碎展示给众人围观,其心理创伤远甚于肉体疼痛。
更令人忧心的是B力代际传递的魔咒。
研究证实,在暴力环境中长大的孩子,90%会成为施B的父母。暴力的基因就这样悄无声息地遗传下去。
结语:
法律文书上冰冷的“有期徒刑十五年”无法丈量阿珍二十年婚姻的每一道伤痕。
当铁管落下那刻,是一个灵魂在长期窒息后的绝望喘息。
反家b的道路上,法律惩处是最后的防线,而真正的救赎在于每一次早期干预,社区的眼睛、及时的庇护所、企业的支持计划。
家b受害者的每一次沉默,都是施b者的通行证。
-全文完-
来源:辰东小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