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算力规模全球第二,增速43%,智能时代中国速度!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5 19:16 2

摘要:截至 2025 年 6 月,中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5G 基站总数达 455 万个,占全球总量的 60% 以上,是美国(80 万座)的 5.7 倍;千兆宽带用户达 2.26 亿户,渗透率达 48%,远超 OECD 国家平均水平;算力总规模跃居全球第

截至 2025 年 6 月,中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5G 基站总数达 455 万个,占全球总量的 60% 以上,是美国(80 万座)的 5.7 倍;千兆宽带用户达 2.26 亿户,渗透率达 48%,远超 OECD 国家平均水平;算力总规模跃居全球第二,其中智能算力达 1037.3 EFLOPS(每秒百亿亿次运算),同比增长 43%,占全球智能算力总量的 28%。

这一成就源于 "顶层设计 + 市场驱动" 的双轮模式。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十四五" 期间数字基建累计投资超 3.5 万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投入 8.2 万亿元,形成 "东数西算" 八大国家算力枢纽、10 大数据中心集群的全国布局。内蒙古和林格尔枢纽作为 "东数西算" 核心节点,总算力达 10.1 万 P,绿电使用率超 80%,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算力基地。

中国算力发展呈现 "智能算力领跑、通用算力筑基" 的特征:

智能算力:2025 年达 1037.3 EFLOPS,五年复合增长率 46.2%,支撑大模型训练与推理需求通用算力:85.8 EFLOPS,保障政务、金融等关键领域稳定运行超算能力:10 台超算进入全球 TOP500,"神威・太湖之光" 持续保持 E 级算力领先

华为云、阿里云等企业构建起 "智能算力 + 通用算力 + 超算" 的三级服务体系,其中华为 CloudMatrix384 架构实现千卡集群跨地域无损互联,分布式训练效能达集中式的 95%,支撑千亿参数大模型研发周期缩短 60%。

通过算力跨域调度,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能效提升:西部数据中心 PUE 普遍低于 1.1,较东部降低 40% 能耗成本优化:西部算力成本较东部低 30%-50%,每年节省电费超 200 亿元产业拉动:和林格尔新区吸引华为、火山引擎等 5 大算力项目落地,形成超千亿产业集群

5G 已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直接贡献:2025 年拉动 GDP 1.1 万亿元,贡献率 3.2%,预计 2030 年达 2 万亿美元(占 GDP 8.3%)产业升级:智能制造领域部署 5G 基站超 20 万座,生产效率平均提升 25%就业创造:带动通信、芯片、人工智能等领域新增就业岗位 120 万个

GSMA 报告显示,中国企业 5G 数字化转型得分全球第一,91% 的企业认为 5G 是转型成功的关键。美的顺德工厂通过 5G+AI 质检,产品不良率从 0.3% 降至 0.05%,年节省成本 1.2 亿元。

5G 网络实现 "从城市到乡村" 的全域覆盖:

行政村通达率:99.8%,偏远地区通信难问题历史性解决应用场景:新疆棉田通过 5G + 北斗实现精准播种,亩产提升 15%;贵州苗寨直播带货年交易额突破 8 亿元技术创新:华为、中兴实现 5G 核心技术 100% 自主可控,基站成本较 2019 年下降 70%

对比主要经济体:

指标中国美国欧盟5G 基站455 万座80 万座120 万座算力规模全球第二(1123 EFLOPS)全球第一(1587 EFLOPS)全球第三(689 EFLOPS)数字经济占比41.5%35.2%30.1%

中国的优势不仅体现在规模,更在于体系化能力:从芯片(华为昇腾 910B)到操作系统(欧拉),从基站到算力调度平台,形成完整自主产业链。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数字治理:

5G 标准:主导 3GPP 标准立项占比 38%,推动 SA 独立组网成为主流算力网络:发起《全球数据安全倡议》,参与制定 ISO/IEC 算力互联标准数字贸易:推动加入 DEPA,数据跨境流动规则获得 48 国认可

尽管成就显著,仍需突破 "卡脖子" 环节:

高端芯片:7nm 以下制程依赖进口,GPU 国产化率不足 15%操作系统:工业控制领域国外系统占比超 80%光模块:400G 以上高端光芯片国产化率待提升

算力网络存在 "东数西算" 落地痛点:

网络时延:东西部算力枢纽间平均时延 25ms,需进一步降至 15ms 以内数据流通:跨域数据确权、定价机制尚未完善人才缺口:西部算力人才仅为东部 1/5,制约产业升级

中国数字基础设施的跨越式发展,不仅重塑国内经济格局,更为全球数字治理提供新范式。从 455 万座 5G 基站编织的 "信息高速公路",到 1037 EFLOPS 算力构筑的 "智能基座",中国正以新型基础设施为笔,在数字经济的画卷上书写新篇。面向未来,唯有持续创新、开放合作,才能在数字文明时代,为人类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来源:大卫行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