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9年,时代轮转。国民党溃退,蒋介石急急准备末路,带着一众亲信谋划台湾之路。一颗大棋落下,蒋介石却突然转头,邀请了孙中山的独子——孙科同去。这邀请,不只是客气话,也许更是一种策略?但孙科手一挥,说什么也不去台湾。这一招未免令人费解。
1949年,时代轮转。国民党溃退,蒋介石急急准备末路,带着一众亲信谋划台湾之路。一颗大棋落下,蒋介石却突然转头,邀请了孙中山的独子——孙科同去。这邀请,不只是客气话,也许更是一种策略?但孙科手一挥,说什么也不去台湾。这一招未免令人费解。
孙科跟着蒋介石共事多年,两人关系却始终微妙。按亲缘算,孙科叫宋庆龄“母亲”,而宋美龄是宋庆龄的亲妹,孙科对蒋介石又有点亲戚情分,却始终隔着层窗户纸。孙科很清楚,蒋介石拉他同去台湾,算不得纯粹的信任,而是保留一丝利用的心思。这种场合下喊着“同行”,谁敢放心?
孙科的命运,得从小时候说起。1891年他生于大清末年,孙中山忙革命在外,孙眉在檀香山开马场,家里资源不缺,可社会动荡,小孙科几乎天天跟着祖母东躲西藏。清政府对革命分子恨得牙痒,孙家的人稍有风吹草动都得避避。
为保命,孙科四岁就由祖母领着去美国投奔伯父,在檀香山过得还可以。贫富是一回事,家国是另一回事,孙科在父亲的安排下读书开智,没事翻翻海外的经典,人生路像被铺好了。那时候革命风潮汹涌,孙科远离危险,却也远离父亲的温情。
等到他成年,考进加州大学,不光学文学,还捎带着工程和经济。辛亥革命推进的时候,孙科才真正明白父亲到底在干什么,佩服老父亲也心生报国志。但他吊儿郎当的脾气,书卷气太重,比不得革命前辈那些刀尖上跳舞的人。
孙科一边读书,一边负责编辑新思想的报刊。毕业后,他主动回国,想帮父亲推革命。孙中山没将他直接放在高位,还是先当了秘书,后来的市长之路,也是靠着几年文章和名气。看似顺畅,实则压力山大。父亲太出名,身边都是国民党老官僚,对年轻人能不嫉妒吗?
孙科挺能干,经济方面有一手,帮父亲筹措大笔资金,令人侧目。可他没摸清权力的水深。1923年,他和胡汉民为军饷贪污问题闹翻,结果和父亲当场开撕,差点出人命。事实是真的,孙中山差点掏枪,还是旁边那帮高官拉住了。
这种家庭剧,多少影响了孙科在国民党里的位置。蒋介石这个时候正慢慢往上爬,他采取温和策略,拉拢各方势力,孙科也没太看清蒋的真实想法。蒋介石嘴上客气,背地里算盘打得精,孙科不经意间走到了蒋的身边。
蒋介石给孙科台阶,没少给面子,也没真把权力交给他。孙中山死了,蒋凭手腕坐稳了国民党的头把交椅。孙科眼睁睁看着蒋的转变,明白了天下不是讲情谊的地方,而是权斗的赛场。蒋把国民党弄成角逐场,革命的理想早就丢在脑后。
国民党里对蒋不满的人不少,宋庆龄就是其中一个,她追随丈夫革命,直言蒋介石背离初心。报纸上多次抨击蒋,言辞激烈。孙中山一生探索中国革命,晚年还倾向共产主义,结果被历史按下暂停键,中国的局势随之扑朔迷离。
北伐胜利后,蒋集权更彻底。孙科提改良,推党治,想限制蒋的独裁。理论没错,可蒋介石实在是个狠角色,不会让步。他在党内清洗竞争对手,早把握住枪杆子,孙科没点兵权,想反蒋,无异于蚍蜉撼树。
孙科节节败退,蒋又不会完全撇下他,给了个立法院院长的名头,既不痛不痒,也不出事。孙科有点想通过联合反蒋派反扑一把,结果被蒋介石手腕又按下去了。国民党里不是没有支持他的,可慢慢都被边缘化。
1948年,国民党大势已去,蒋介石风头不再,孙科想回锅参与副总统竞选。能力有点不够,结果落选。也有小道消息猜测,蒋介石动了手脚,专门让他失势。抗战胜利以后,国共两党开撕,孙科呼吁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要和苏联保持亲善,以和平建国。
这一套,蒋介石气得发抖。他觉得孙科是对政府抹黑,还意图夺权,日记里都骂过他。其实大势所趋,管用不管用,谁也说不清。
蒋介石兵败后,孙科和李宗仁等人联盟,把蒋介石逼得下了台。一番政治斗争,反转再反转,求和派终究被清算,蒋介石没多久又卷土重来。孙科见势不对,觉得自己绝无胜算。一边想和共产党谈,一边又怕蒋报复。个中苦楚,谁说得清?
蒋介石临走时,还是念着孙科的背景,请他一同去台湾。对于国民党来孙中山后代还是有点号召力。孙科早已被精明的蒋介石看穿,索性拒绝同行。他更担心的是如果去了台湾,自己会被清算。他先是去了香港。
可孙科到香港后才发现,手里没多少积蓄。国民党官员没钱,很难让人相信。他不贪财,性子直,来找他的人他都热情接待,有时听说谁过得艰难,还慷慨解囊。日子一天天耗着,港岛消费又高,存款很快见底。
钱不够,孙科不愿连累朋友,决定离开香港。想去法国,路费都不够,只能卖房子凑钱。到了法国,又碰到花销大,身体状况也不好,不得不再迁往纽约。纽约好歹有孩子和亲友,不时有人接济,日子还勉强能对付。
1965年,蒋介石主动示好,可能年龄大了也想通了,邀请孙科回台湾。孙科做了一番思想斗争,最终同意,带上家人坐飞机回去。蒋介石给足了面子,安排隆重仪式,还让他当考试院院长。官虽不大,总算安稳。
孙科这一辈子,说有才,也不能算没能力。假如没有这些政治斗争,单让他搞经济、科学研究或当个校长,倒能安安稳稳做事。可惜这时代,是翻涌的权力场。父亲的光环太强,他既想完成遗愿,又缺乏斗争的手腕,最终成了局外人。
孙科不太会权斗,蒋介石却是此道高手。有人说孙科碌碌无为,其实他只是不合时宜。在政治风暴中,他宁愿失势,也不愿与权力同流合污。前期受父亲影响,后期遇到了蒋介石,两次重大转折,各自不同却又挂钩,没准他自己都没搞懂怎么落到这步田地?
往前孙家的家世和孙科的清廉,常常受人敬佩。可他到了晚年也没落得安逸。可能他并不在意那些虚名,只是想找个清净的地方,安安稳稳生活。蒋介石最后还是给他一个栖身之所,这算不算对手的温情?
如今历史翻页,孙家的故事还在被回味,孙科或许没有父亲那样的影响力,却是那个年代里,难得一见的清白人。讲到这里,也不知道他曾经后悔过什么没有,只记得在那个时代,这种人其实挺罕见的。
关注我,故事还会继续。
来源:汉堡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