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证!嗅觉丧失为阿尔茨海默最早信号,嗅球炎症+嗅觉测试可提前识别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6 14:03 2

摘要:2025年8月8日,刚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IF:15.7)的研究提醒我们:也许,大脑的警报早在你第一次觉得“饭香没了”时就已经响起。

我们习惯把阿尔茨海默病(AD)与记忆衰退画上等号。

2025年8月8日,刚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IF:15.7)的研究提醒我们:也许,大脑的警报早在你第一次觉得“饭香没了”时就已经响起。

更重要的是,科学家首次在人类和动物模型中证实——嗅觉丧失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最早期信号,而“嗅球炎症+嗅觉测试”的组合,有望在记忆受损前就识别风险。

一、嗅觉,比记忆更早“掉线”

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在记忆衰退前,已经在大脑里潜伏了十几年。过去我们总以为,早期损害主要集中在海马等记忆中枢。

这次研究用AD基因敲入小鼠模型做了一个全脑扫描,结果发现:最早受损的不是记忆中枢,而是嗅球——一个位于额叶下方、专门处理气味的结构。

更具体地说,是嗅球里来自蓝斑-去甲肾上腺素(LC-NA)系统的神经纤维——它们像“信号放大器”,在嗅觉中扮演调控角色。小鼠在2个月大时,这些纤维密度就开始下降,而同龄海马和其他皮层区域依旧完好。

这意味着:嗅觉功能的受损,可能是大脑神经网络崩塌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二、不只是“闻不到”,而是神经被“吃掉”

那这些神经纤维为什么会消失?

研究团队发现,罪魁祸首是大脑的免疫细胞——小胶质细胞。在AD小鼠的嗅球内,小胶质细胞活跃度增加,它们会识别神经纤维表面暴露的“吃我”信号——磷脂酰丝氨酸,再通过MFG-E8这种分子贴上标签,把这些纤维吞噬掉。

更关键的是,这个过程并不是因为纤维坏死,而是源于神经元过度放电导致膜结构异常暴露。换句话说,这是一次“误伤”——免疫系统把仍有功能的神经当成垃圾清掉了。

三、干预的可能性:阻断“误伤”,嗅觉恢复

科学家进一步做了一个关键实验:

他们用一种叫TSPO的基因敲除来抑制小胶质的吞噬功能。结果,在AD小鼠中,这不仅阻止了LC-NA轴突的丢失,还保住了嗅觉行为——埋食速度、嗅敏度都接近正常水平。

这提示我们:如果在病程早期阻断这种免疫误伤,可能有机会延缓甚至防止嗅觉和后续认知功能的下降。

四、从小鼠到人类:跨物种的证据链

很多动物实验的瓶颈是——在人类中不一定成立。但这篇研究补上了关键一环:

1、研究团队对健康人、前期AD(主观认知下降或轻度认知障碍)和确诊AD患者做了嗅球TSPO-PET扫描。

2、结果发现:前期AD人群的嗅球炎症信号显著高于健康人,而到了AD阶段,这个信号反而不再升高,可能因为神经纤维已经大量丢失。

3、在嗅觉测试中,AD患者的嗅辨能力显著下降,前期AD也有下降趋势。

4、人类嗅球的尸检同样显示,早期阶段LC-NA轴突密度已明显降低。

这意味着——嗅球炎症影像+嗅觉测评,有潜力成为临床上的早期双指标。

五、本篇研究的价值与思考

1、标志物的时间价值

很多AD生物标志物(如Aβ PET)在临床上发现时,病变已广泛存在。而嗅球炎症+嗅觉功能的组合,有可能让我们在认知下降前就锁定高风险人群。

2、免疫系统的双刃剑

这项研究再次提醒我们,大脑的免疫细胞既是守护者,也是潜在的破坏者。如何精准调节免疫反应,可能是未来神经保护药物研发的关键。

3、从影像到筛查的落地难题

PET扫描成本高,嗅觉测试虽简单,但单独使用特异性不足。如何设计可推广的、性价比高的联合筛查方案,是从实验台走向大众健康的下一步。

持续的嗅觉下降(尤其是双侧、非鼻塞相关)值得关注,特别是中老年人或有家族史的人群,更应该特别关注。

目前嗅觉测试+嗅球炎症影像仍在科研阶段,不能替代现有诊断,但它确实给了我们一个珍贵的提前干预窗口。

回顾整篇研究,我能感受到,这已不是一篇停留在实验室的论文。类似的观点我已在不同研究中反复看到——我真的觉得临床转化马上就要来了!

来源:健康自然法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