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初,一汽丰田企划部部长赵东在社交媒体抛出一颗“技术炸弹”:小米汽车引以为豪的YU7车型“3倍轮轴比”算错了。根据小米发布会PPT图示,前后轮间塞入三个轮胎的空间,实际轴距与轮胎直径比例应为4倍而非3倍。“若真按3倍造车,只能是拖拉机的比例。”赵东直指核心。
8月初,一汽丰田企划部部长赵东在社交媒体抛出一颗“技术炸弹”:小米汽车引以为豪的YU7车型“3倍轮轴比”算错了。根据小米发布会PPT图示,前后轮间塞入三个轮胎的空间,实际轴距与轮胎直径比例应为4倍而非3倍。“若真按3倍造车,只能是拖拉机的比例。”赵东直指核心。
更令人深思的是他的附加观察:自小米提出“3倍最优轮轴比”后,多家车企竞相标榜相同数据,却无人深究其科学性。“这就像考试抄答案,连错误答案都抄上了。”赵东的调侃中透着行业警醒。
一场迟来的技术较真,戳破营销泡沫
事件源头可追溯至6月底的小米YU7发布会。雷军站在聚光灯下,将“3倍轮轴比”作为核心卖点,宣称其体现“百年豪华汽车工业沉淀的精髓”。这一概念迅速引发行业模仿潮,东风日产、智己等品牌纷纷将“3倍轮轴比”写入宣传页。
然而在传统汽车工程体系里,“轮轴比”根本不存在。赵东作为吉林工业大学汽车专业科班生坦言:“起初我因尊重雷军不敢反驳,甚至怀疑自己知识过时。”直到咨询研发团队才确认:这是小米自创的概念。
计算方式争议直指技术传播的软肋。小米以“塞进三个轮胎”推导出3倍比例,但按工程标准,轴距需按轮心间距计算——能容纳三个轮胎的间隙,实际对应4倍直径比。以小米YU7的3000mm轴距搭配750mm轮胎为例,严谨计算应为3000÷750=4。
当技术参数沦为营销表演,数字游戏便开始替代真实创新。
概念狂欢下的行业跟风,暴露创新焦虑
这场数字闹剧折射出更深层的行业病症。新能源赛道白热化竞争下,新势力凭借“概念创造”屡掀声浪,传统车企则陷入流量焦虑。赵东所在的一汽丰田正是缩影:其bZ5车型月销仅千余台,不及竞品零头。
当小米YU7上市首月订单突破10万辆,模仿其话术成为部分车企的生存捷径。某新势力品牌甚至在未实测的情况下,直接将宣传文案改为“3倍黄金比例”,试图复制小米的传播神话。
汽车设计师透露,类似比例概念在设计领域确有应用。“以车轮直径衡量车身比例是常见手法,BBA、比亚迪都曾使用。”但将其包装成技术突破,本质上是对消费者的认知降维打击。
营销创新与工程严谨,天平该倾向何方?
值得玩味的双重态度贯穿争议始终。赵东一面批评数据失真,一面盛赞雷军“将车身造型语言量化的能力”。这种矛盾映射行业转型期的认知撕裂:传统车企坚守工程逻辑,新势力追求用户感知。
消费者反馈揭示营销话术的实效。论坛上有用户坦言:“3倍轮轴比让我联想到跑车般的稳定性,虽然不懂原理。” 这种效果恰是雷军营销哲学的精髓——用直观类比降低技术门槛,哪怕需要牺牲部分严谨性。
但当简化演变为失真,行业根基可能被动摇。某机构数据显示,2023年汽车广告中“伪创新”词汇使用率激增30%,引发监管关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已呼吁车企自查宣传内容,避免概念误导。
争议背后的行业进化,重构技术传播伦理
这场数字风波可能成为技术传播转型的契机。当“轮轴比”的百度搜索量单周暴涨470%,意味着消费者开始审视华丽辞藻背后的真相。
变革已在萌芽。头部车企着手建立“技术传播审核委员会”,要求每项参数公布时附测量标准。社交媒体上,#较真工程师#话题聚集了数万专业用户,主动解析车企宣传的技术真实性。
更深层的改变在于价值回归。丰田bZ5与小米YU7实际比例均为4倍,但前者从未将此作为核心卖点。当浪潮退去,真正决定胜负的仍是三电系统、智能驾驶等硬核技术。
结语
某新势力品牌工程师私下坦言,在连夜修改宣传册上“3倍轮轴比”数据时,团队却为如何向消费者解释犯了难:“我们既怕失去营销亮点,又担心变成下一个行业笑话。”
这种纠结或许正是进步的起点——当技术尊严与传播效果的博弈从后台走向公众,车企终将学会在钢丝上平衡前行。
话题互动:当车企宣传“黑科技”时,你会深究其真实性还是更看重传播效果?
支持验证派:参数造假就是欺诈,买车必须较真!
效果优先派:能让我记住就是好营销,数字何必斤斤计较?
理性中间派:企业应标注测算方式,把选择权交给用户
来源:号外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