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每隔10年要“扫”一次黑势力?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6 07:30 4

摘要:每隔一段时间,总能看到“扫黑除恶”的雷霆行动席卷全国,新闻里播放着一串串戴着黑头套的犯罪嫌疑人被押解的画面,看得人是又解气又纳闷。从上世纪80年代的“严打”,到新世纪后的各种专项整治,再到2018年那场席卷全国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以及现在我们说的“常态化扫

每隔一段时间,总能看到“扫黑除恶”的雷霆行动席卷全国,新闻里播放着一串串戴着黑头套的犯罪嫌疑人被押解的画面,看得人是又解气又纳闷。从上世纪80年代的“严打”,到新世纪后的各种专项整治,再到2018年那场席卷全国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以及现在我们说的“常态化扫黑除恶”,感觉就像是给社会做的一次大扫除。

距离上一轮大扫除也过去好几年了,很多人就问,怎么这黑恶势力跟割韭菜似的,割了一茬又长一茬?是不是每隔十年就得来这么一次“大扫除”才能安生?

这事儿,是,也不是。

说“是”,是因为黑恶势力的滋生,有它的周期性,和社会发展的阵痛期紧密相连。说“不是”,是因为我们今天的“扫”,和十年前、二十年前的“打”,根儿上已经不一样了。

1983年那会儿,社会治安啥情况那时候的城市青年,很多待业在家,精力旺盛没处使,社会上流传着“菜刀队”的传说。一些地方,小混混们拉帮结派,白天惹是生非,晚上拦路抢劫,老百姓天一黑都不敢出门。

咋办?下猛药!一场声势浩大的“严打”就此拉开序幕。那真是“从重从快”,一批影响恶劣的犯罪分子被迅速抓捕、判刑,甚至枪决。效果立竿见影,社会治安一夜之间好了许多。

但猛药治标不治本。运动式的“严打”,在特定时期起到了定心丸的作用,但它也留下了后遗症。一些案件的处理,在今天看来,法律程序上不那么完善,甚至有“扩大化”的倾向。更重要的是,它没有从根本上铲除黑恶势力滋生的土壤。风头一过,那些被压下去的火苗,又在某个角落悄悄复燃。

时间快进到新世纪,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结构也在剧烈变动。一夜暴富的神话到处都是,人心也跟着浮躁起来。这时候的黑恶势力,也“鸟枪换炮”了。他们不再是过去那种拎着砍刀、只知道打打杀杀的街头混混。

他们开始“公司化”运作,开始懂得“用钱生钱”。 他们不再满足于收点保护费,而是把手伸向了来钱更快、更“高级”的领域:开赌场、放高利贷、搞“套路贷”,或者垄断某个行业的原材料供应,比如砂石、建材。前几年火遍全网的电视剧《狂飙》里高启强,不就是从一个鱼贩子,一步步“进化”成掌控一方的黑道大佬吗?他懂得用糖衣炮弹腐蚀干部,给自己找“保护伞”。

这才是最要命的。黑恶势力最怕什么?不是警察,是比他们更硬的后台。一旦黑(黑社会)、恶(恶势力)、伞(保护伞)三者勾结,形成一个闭环,那对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营商环境和百姓生活,就是毁灭性的打击。老百姓有冤无处诉,正当商人没法做生意,整个地方的规矩,就成了他们家的规矩。

2018年开始的那场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掉的不仅仅是那些横行乡里的“村霸”“市霸”,更是深挖出了一大批藏在他们身后的“保护伞”。

既然打了又长,那我们现在做的事,和以前有啥不一样?

最大的不一样,就是思路变了。我们不再把扫黑除恶当成一场“运动”,而是把它看作一项需要常抓不懈的“日常工作”。

这个思路的转变,最关键的标志,就是2022年5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有组织犯罪法》。

你别小看这部法律,它可是我们扫黑除恶的“新武器”。以前,很多时候是“事后打击”,等一个团伙已经坐大成势、犯下累累罪行了,我们再集中力量去端掉它。但《反有组织犯罪法》不一样,它把重点放在了“预防”和“治理”上。

它明确了哪些行业是黑恶势力最容易渗透的,比如金融放贷、工程建设、交通运输等,要求相关主管部门得瞪大眼睛,加强日常监管,不能等出了事才来收拾烂摊子。这就是源头治理,不给黑恶势力在这些行业里“生根发芽”的机会。

而且,这部法律还规定了很多“软暴力”也算有组织犯罪。啥叫“软暴力”?就是那些不直接动刀动枪,但同样能让你感到恐惧、让你屈服的手段。比如,派人天天跟着你、在你家门口泼油漆、用高音喇叭在你公司楼下循环播放噪音。这些手段,过去很难定罪,但现在,法律的利剑同样可以斩断这些黑手。

到了今天,我们面临的挑战又升级了。随着互联网和金融科技的发展,很多黑恶势力也开始“触网转型”。他们利用网络平台搞“裸聊”敲诈、开设网络赌场、进行虚拟货币洗钱,犯罪手法更隐蔽,跨地域作案更普遍,打击难度也更大。

比如,去年底刚宣判的一个案子,一个盘踞在东南亚的犯罪团伙,通过开发多个APP,在国内大搞网络“套路贷”和赌博,短短两年就敛财数十亿。他们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有专门的技术团队、推广团队和催收团队。催收环节,更是把“软暴力”运用到了极致,P图、短信轰炸、电话骚扰受害人的亲朋好友,把很多人逼上了绝路。

对付这种新型犯罪,光靠传统的警察上门抓人已经不够了。现在的扫黑除恶,是一场信息战、法律战、金融战。 公安机关需要联合网信、金融监管、通信管理等多个部门,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去追踪资金链、信息链,才能把整个犯罪网络连根拔起。

这就是“常态化”的真正含义。它不是说天天都要搞得风声鹤唳,而要建立一个长效机制,让各个部门都守好自己的那块“责任田”,形成一张天罗地网。公安负责打击,纪委监委负责“打伞”,组织部门负责整顿软弱涣散的基层组织,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堵塞监管漏洞。 大家各司其职,齐心协力,才能让黑恶势力无处遁形。

回到最初的问题,中国为何要周期性地“扫黑”?

说到底,黑恶势力就像是社会肌体上的“病毒”,只要有利益的诱惑、权力的寻租空间和人性的贪婪,它就可能滋生和变异。我们无法指望通过一次“手术”就一劳永逸。

过去那种“十年一次大扫除”的模式,更像是一种被动的应激反应。而今天,我们正在努力构建一个主动的、常态化的“免疫系统”。

扫黑除恶,永远在路上。 这句话听起来像一句口号,但对我们每个普通人来说,它意味着更安全的街道、更公平的营商环境,和更踏实的夜晚。

所以,别再简单地问为什么总要“扫黑”了。这场大扫除,扫掉的是看得见的犯罪团伙,更是要扫掉我们社会和人心中滋生的那种,漠视规则、崇尚暴力的“恶”的土壤。

来源:枕梦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