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元好问是金元之际的文坛巨擘,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的诗歌,尤其是“丧乱诗”,深刻反映了金元易代之际的沧桑巨变、生灵涂炭,具有深沉的“诗史”特质和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元好问是金元之际的文坛巨擘,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的诗歌,尤其是“丧乱诗”,深刻反映了金元易代之际的沧桑巨变、生灵涂炭,具有深沉的“诗史”特质和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元好问的诗风沉郁悲凉、骨力遒劲,兼有雄浑阔大与细腻深情,本文分享其中最有代表性的6首。
第1首 元好问的《岐阳三首·其二》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
这首诗写蒙古军攻陷凤翔后的惨状。首联总写关中沦陷、战乱经年。颔联“西望无信”、“陇水闻哭”,以地理隔绝与流水悲声传递绝望。
颈联触目惊心,“野蔓萦骨”写尸横遍野无人收,“残阳照空城”以永恒自然反衬人间废墟的凄凉,赋予无情之物以悲悯,极具艺术感染力。
尾联直问苍天,控诉战争罪恶,将个人悲愤升华为对天道不仁的终极拷问。
全诗意象悲怆,情感沉痛,是“丧乱诗”的巅峰之作。
第2首 元好问的《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其二》
惨澹龙蛇日斗争,干戈直欲尽生灵。
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
精卫有冤填瀚海,包胥无泪哭秦庭。
并州豪杰知谁在,莫拟分军下井陉。
这首诗写金哀宗逃离汴京后国势危殆的现状。
前四句极写战争惨烈,“龙蛇斗争”喻群雄混战,“尽生灵”言杀戮之酷;“山河改”、“草木腥”以山河易貌、草木带腥的感官冲击,渲染天地同悲的氛围。
后四句用典抒怀,以精卫填海喻救国无望的徒劳,以申包胥哭秦庭反衬自己欲救无门的绝望;末联呼唤“并州豪杰”,却知无人来救,更显孤绝。
全诗将亡国之痛、孤臣之愤融入苍茫的历史图景,沉郁顿挫,字字血泪。
第3首 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其四》
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
未害渊明是晋人。
这首诗是元好问诗歌理论的核心表达。他推崇陶渊明诗歌的“天然”与“真淳”,认为其摒弃雕琢浮华,直抵本真,故能历久弥新。
后两句指出陶渊明虽心追上古高士,但其作品根植于晋代现实,肯定了其时代性。
此诗精辟概括了陶诗返璞归真、超越时代的艺术魅力,体现了元好问崇尚自然本真、反对矫揉造作的诗歌美学主张,影响深远。
第4首 元好问的《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其一》
道旁僵卧满累囚,
过去旃车似水流。
红粉哭随回鹘马,
为谁一步一回头?
这首诗实录蒙古军掳掠金朝百姓北去的惨景,历历在目,栩栩如生。
首句“僵卧满累囚”展现死亡与囚禁的残酷现实。次句“旃车似水流”以蒙古车队连绵不绝暗示掳掠规模之大。
后两句聚焦特写,被掳的妇女一步一回头地哭泣。这“一步一回头”的细节,凝聚了国破家亡、生离死别的巨大悲痛,是对野蛮战争的无声控诉,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穿透力,堪称“诗史”笔法的典范。
第5首 元好问的《外家南寺》
郁郁秋梧动晚烟,一庭风露觉秋偏。
眼中高岸移深谷,愁里残阳更乱蝉。
去国衣冠有今日,外家梨栗记当年。
白头来往人间遍,依旧僧窗借榻眠。
此诗写作者重访儿时读书处,感慨沧海桑田。前四句写景寓情,“秋梧晚烟”、“风露觉秋”渲染萧瑟;“高岸移深谷”化用《诗经》典,喻巨变;“残阳乱蝉”以衰飒之景烘托愁绪。
后四句抚今追昔,“去国衣冠”写身为遗民的屈辱,“外家梨栗”忆无忧童年,对比强烈。末句“僧窗借榻”看似平淡,却道尽故国沦丧后漂泊无依的凄凉。
全诗将家国之痛、身世之悲融入故地重游的感喟,含蓄深沉,余味无穷。
第6首 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其十一》
眼处心生句自神,
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
亲到长安有几人?
作者认为诗来自于真实生活,抒发真情实感。
元好问强调“眼处心生”,只有亲身观察体验,才能激发真情实感,写出传神之作。反之,“暗中摸索”必失其“真”。
后两句以画作比,临摹的“秦川景”再像,也远不如亲历长安者的创作。这是对江西诗派“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理论的反拨,主张回归现实生活与真情实感,是现实主义诗学的重要宣言。
元好问最精彩的6首诗分享完了,这些诗水平如何?放在唐朝处于几流?欢迎朋友们在评论区分享高见。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