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上总有人说“中国人吃饭没规矩”,发的图不是劝酒的红脸大汉,就是满地狼藉的桌子。可他们没拍的是:那个逼你喝酒的老板,转头就帮你挡了难缠的客户;那个夹菜时筷子在盘子里扒拉的奶奶,是怕你不好意思夹远处的肉。
网上总有人说“中国人吃饭没规矩”,发的图不是劝酒的红脸大汉,就是满地狼藉的桌子。可他们没拍的是:那个逼你喝酒的老板,转头就帮你挡了难缠的客户;那个夹菜时筷子在盘子里扒拉的奶奶,是怕你不好意思夹远处的肉。
再看我那德国客户,摆个盘花了半小时,吃个沙拉用了三种叉子,全程笑着说“好吃”,却连我反复说的“对香菜过敏”都没记。他们的优雅里,藏着一种“别麻烦我”的客气;我们的吵闹中,裹着一层“想跟你走近点”的莽撞。
到底谁更懂吃饭?我看不一定是那个刀叉摆得比菜还整齐的人。
二、中国人的“吵”,吵的是实在;欧洲人的“静”,静的是距离
有人吹欧洲饭局多高级:“人家聊艺术聊哲学,哪像咱们净说家长里短。”可我在巴黎参加过一次学者聚餐,三个小时聊莫奈聊弗洛伊德,散场时连对方名字都没记住。再看我妈跳广场舞的姐妹局,从菜价吵到孙子学区房,吵完第二天就互相帮着接孩子——这吵吵闹闹里,藏着比“艺术哲学”更实在的交情。
欧洲人吃饭讲究“各吃各的”,上菜按前菜、主菜、甜点排着队来,连盐罐都得自己动手递。有次我给法国朋友夹了块红烧肉,他嘴角抽着说“谢谢”,转头就把肉埋在面包屑里——后来才知道,在他们看来,“夹菜”是侵犯私人地盘,跟偷看日记差不多。
可中国人的饭桌哪有什么“私人地盘”?一盘饺子上来,我妈先把带褶的给我(说“这样的馅多”),我爸把醋瓶子往我跟前推(知道我爱吃酸),连隔壁桌的阿姨都能插一嘴“这孩子瘦,得多吃点”。这种“不分你我”,在欧洲人眼里是没规矩,在我们这儿是“没把你当外人”。
更有意思的是“买单”的时候。欧洲人AA制算得比计算器还准,你多付一欧元他都得追三条街还你;中国人买单能演成打架,恨不得抱着对方的胳膊在地上滚。有人说这是“死要面子”,可我见过最抠门的 uncle ,为了抢着给朋友儿子付学费,把刚取的养老金都拍桌上了——这面子,要得比金子还实在。
说白了,欧洲人的饭局是“社交考试”,怕出错所以规矩多;中国人的饭局是“家庭扩容”,怕生分所以没规矩。前者像排好的话剧,后者像即兴的小品,没有高低,只是习惯不一样。
三、别拿“仪式感”当了不起的事,舒服比啥都强
总有人把“刀叉不能碰出声音”当文明标准,可他们没说欧洲人喝咖啡时,勺子在杯子里搅得跟打鼓似的;也有人把“劝酒不好”当中国特色,可我在罗马见过商务饭局,意大利老板灌香槟跟灌自来水似的,不喝就拍桌子说“你不尊重我”。
规矩这东西,从来都是双重标准。
我表妹在英国留学,第一次去同学家吃饭,学着用刀叉切牛排,结果紧张得把盘子戳出个洞。同学妈妈笑着说“没关系”,转头就跟儿子吐槽“亚洲人就是笨”——这哪是优雅,分明是拿规矩当筛子,筛掉不合群的人。
再看我家楼下的东北菜馆,穿西装的老板和光膀子的工人能坐一桌。老板用公筷给工人夹菜,工人举杯跟老板碰,酒洒了一身也不嫌弃。这里没那么多规矩,却有个更实在的理:能坐在一起吃饭,就别端着。
现在年轻人也在改了。朋友聚会流行“各点各的”,没人硬劝酒,想吃辣的点火锅,怕胖的点沙拉;欧洲也开始流行“共享餐桌”,柏林有家餐厅特意放中文歌,鼓励客人大声聊天——你看,舒服的饭局从来没有固定样,就像穿鞋,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
四、吵或静,不过是两种过日子的法子
说到底,中国人饭桌上的吵,是穷日子过怕了的后遗症。当年一家五口分一碗肉,你推我让的声音得盖过肚子叫,才能显得真心;欧洲人饭桌上的静,是富日子过惯了的习惯,从小餐餐不缺,自然有心思讲究刀叉怎么摆。
现在日子好了,没必要再拿“吵闹”当热情,也别拿“仪式”当高级。想安安静静吃顿牛排?去;想热热闹闹涮火锅?也去。最怕的是一群人坐在火锅店里装优雅,或者在西餐厅里大声划拳——不是规矩不对,是地方选错了。
最后想问一句:你见过最尴尬的跨文化饭局是啥样?是中国人给老外夹菜被嫌弃,还是老外对着火锅里的毛肚一脸害怕?来评论区说说,让我看看谁的经历更“丢人”!
来源:小华下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