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未成,Robotaxi缓慢:Momenta点亮芯片故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5 20:17 2

摘要:8月13日,头部智能驾驶算法公司Momenta的自研辅助驾驶芯片成功点亮并进入装车测试阶段。这款对标英伟达(NVDA)Orin-X与高通(QCOM)8650等主流辅助驾驶的芯片,以其独特的接口兼容设计引发行业震动。

8月13日,头部智能驾驶算法公司Momenta的自研辅助驾驶芯片成功点亮并进入装车测试阶段。这款对标英伟达(NVDA)Orin-X与高通(QCOM)8650等主流辅助驾驶的芯片,以其独特的接口兼容设计引发行业震动。

有知情人士透露,Momenta该款芯片几乎不要对PCB(印制电路板)进行太大的改动,就可以快速量产上车。更可能将高阶智驾方案成本压至5000元级,乃至更低。

而Momenta创业已然有9年,投资者终于看到了一点希望。

2023年5月OPPO哲库(ZEKU)解散的余波,意外为Momenta的芯片计划按下加速键。

当年6月,Momenta正式入局自研芯片项目。当时立项的直接背景就是通用平台成本较高、端到端算法在实时性与能效上的专属需求难以被通用芯片充分满足。

哲库原COO李宗霖、软件总监贾明军、SoC高级总监俞国军等十余名核心成员于同年7月集体加盟Momenta,组成Momenta芯片研发“梦之队”。

同时,在合肥地方政府的支持下,Momenta获得了十几亿元的车载半导体基金。这支拥有联发科(2454)Helio系列、天玑芯片研发背景的团队,拥有研发和供应链铺设资金和政策条件后,进展神速。

2024年5月,Momenta自研芯片完成首版流片;2025年2月,自研芯片通过车规测试。此次成功点亮并进入装车测试,表明Momenta团队在两年内便完成了从架构设计到流片、装车的全流程攻坚。

而此次新芯片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低成本快速上车”。硬件接口与高通8650高度兼容,使车企无需大幅改动PCB电路板即可适配。

有知情人士透露,该芯片采用台积电先进制程,NPU算力对标英伟达Orin-X,内存带宽达200GB/s级别,多传感器融合功耗控制在35W以内。这意味着Momenta首次将自研的BEV(鸟瞰图)感知算法与定制化芯片深度耦合,从底层提升算力利用效率。

而在Momenta进入芯片领域之前,地平线(09660)长期是国内唯一同时具备高阶智驾芯片设计与全栈算法研发能力的第三方供应商。

地平线的征程系列芯片基于自研BPU(纳什架构),实现了对AI计算效率的深度优化,并与算法在算子级别进行适配,“软硬一体”的模式使地平线能够从底层芯片到中间层算法再到上层智驾系统提供全链条方案,并在成本控制与性能优化上占据先发优势。

此前,Momenta更偏向于作为头部车企的高阶算法供应商。如今自研芯片的落地,Momenta与地平线的竞争进入新维度。

侧重防守

但Momenta的自研,仍然是防守居多。

目前,英伟达Orin-X单颗采购价约380美元(约2500元),芯片成本占整套1万元级别的城区辅助驾驶方案成本的30%乃至更高。因此,此前搭载Momenta方案的车型仍主要集中于高端车型。

面对海外巨头的高额定价,Momenta为降低成本,只好自研。据悉,Momenta计划通过自研芯片将方案成本压至5000元级,较当前市场价降低40%以上。

这一目标直指智驾平民主流化的核心痛点。Momenta创始人兼CEO曹旭东曾表示,2024年8月底,Momenta有了城市NOA(领航辅助驾驶)的第一个10万台车;2月,有了第二个10万台车;5月实现了第三个10万台车。

而造车新势力蔚来(09866)、理想(02015)和小鹏汽车(09868)三家在自研芯片上的投入,大体为3亿-4亿美元,对应约30亿人民币量级。而零跑汽车(09863)CEO朱江明的说法更为激进,他认为当交付量达到两三百万辆,芯片的研发成本才能被打平。

如此看来,在装车成本有限的情况下,芯片自研并不是一个容易回本的明智选择。也因此,2025年以来,Momenta提速拿下了宝马、奔驰、丰田等头部车企的定点,力图通过规模摊薄自研芯片的高昂成本。

降本的同时,对Momenta而言,芯片自研更是打破开发瓶颈的关键。

此前依赖英伟达、高通等通用芯片时,算法团队需针对不同硬件反复适配,迭代速度受制于芯片架构。而定制化芯片可深度融合BEV感知模型与激光雷达处理模块,显著提升算法执行效率。正如曹旭东所言:“软硬一体才能释放数据飞轮的最大势能。”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芯片点亮与Momenta海外战略形成共振。

5月3日,Momenta官宣与优步(UBER)达成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将自动驾驶车辆引入Uber平台。5月12日,Momenta消息称,Robotaxi车队与上汽旗下的享道出行完成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打造全球首个基于前装量产的Robotaxi车队,并率先于上海启动运营。首批车端无人的Robotaxi预计在2025年底进入试运营。

Robotaxi作为体现Momenta技术含量和融资估值的重要“两轮”之一,Momenta的相关进展并不明显。瑞银日前的研报显示,特斯拉(TSLA)、Waymo、百度(09888)、小马智行(PONY)、文远知行(WRD)等2025年都有望形成1000辆运营规模。

也因此,如何突出智驾解决方案的高端和普适,Momenta需要在市场和芯片自研上讲述更好的故事。再次背景下,Momenta提出其海外战略:搭载Momenta方案的智己L6、LS6即将通过上汽MG渠道进入欧洲,德国项目进入SOP(量产交付)倒计时,英国项目计划9月交付。

“博世(BOSH)在合规性上有优势,但高阶方案落地慢,Momenta成为车企出海稀缺选项。”有知情人士透露称,Momenta在部分海外项目开发费上,可以获得“过亿”元级别的收益。这侧面印证了Momenta的技术溢价能力——通过复用国内验证的算法体系,结合本地化芯片降低成本,构建出海技术壁垒。

IPO不明

但从业务落地时间维度来看,Momenta芯片从点亮到实现上车应用仍需较长周期,接触过Momenta融资的知情人士透露,预计还需要2-3年。

这意味着在这段时间内,Momenta无法快速将技术转化为实际的产品收益,在竞争激烈、技术迭代迅速的自动驾驶市场中,延迟的上车时间可能导致其错失部分市场先机,被竞争对手抢占份额。

况且,与芯片突破和海外布局提速相比,Momenta的IPO(首次公开募股)之路仍然缓慢。自2024年7月向证监会提交美股IPO申请后,Momenta的上市进程始终成谜。

按原计划,5年融资87亿元的Momenta本预计将在2024年度末或2025年上半年在美国完成上市。彼时,Momenta的估值约50亿美元,中国证券监管机构也已批准其赴美上市计划。

但结果是,Momenta既未能搭上地平线、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首批智驾公司在2024年的集中IPO潮;2025年已进入第三季度,也依然未能敲钟。

如今IPO濒临过期,创业近9年的Momenta急切需要通过上市或者技术成果的突破来向投资者交代,获取进一步发展的资金支持。毕竟,Momenta两条业务线的进展仍然有限。

Momenta在4月上海车展期间公布其数据,累计合作量产车型超130款,成功交付的量产车型数截至2024年只有26款,也没有关于具体交付量产车型数量的信息。无法得知其自动驾驶解决方案Mpilot是否已经大规模上路,实现了量产数据的大规模回流。

Robotaxi方面,相比小马智行截至2024年11月有约250辆Robotaxi车队规模、文远知行约400辆,Momenta则要等到2026年,车队规模才将达到“数百台”。

等了9年的投资者们,仍然需要Momenta“芯片点亮”这样的消息来安慰自己。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