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的历史课本里中国是怎样的?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5 20:00 2

摘要: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灿烂文明,而在美国千余页的历史课本中,仅用20页篇幅讲述中国历史。这20页除介绍四大发明、地理环境外,重点聚焦于6位历史人物,孔子、嬴政、刘彻、李世民、武则天与郑和,其视角与中国本土认知存在显著差异。

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灿烂文明,而在美国千余页的历史课本中,仅用20页篇幅讲述中国历史。这20页除介绍四大发明、地理环境外,重点聚焦于6位历史人物,孔子、嬴政、刘彻、李世民、武则天与郑和,其视角与中国本土认知存在显著差异。

作为首个出现在美国历史课本中的中国人物,孔子的形象被赋予了浓厚的“秩序与法律”色彩。这一形象自19世纪上半叶进入美国教科书后,书中便着重强调他担任鲁国司寇的经历。在现代语境中,这一职位相当于法官或司法部长,负责抓捕盗贼、依法治理大臣等事务。书中特别记载了孔子诛杀以言辞蛊惑人心的少正卯一事,将其视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标志性举动。这种解读与中国侧重《论语》中“礼”与“仁”的核心思想大相径庭。更具象征意义的是,孔子的形象被刻在美国最高法院门楣上,与犹太民族领袖摩西、古希腊立法者梭伦并列,成为法律与秩序的化身。对美国人而言,孔子的价值不在于儒家思想开创者的身份,而在于其代表的社会治理逻辑,这与美国强调的社会秩序理念高度契合。

秦始皇嬴政在中美历史叙述中的差异同样鲜明。中国历史对秦始皇的评价向来功过并提:既肯定他横扫六国、统一文字、度量衡与货币的历史功绩,也批判其统治后期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的弊端,且注重描述群臣对其决策的影响。但美国课本几乎全是赞美之词,将其塑造为“个人英雄主义”的典范。有美国人评价他“如上帝使者般拯救民众于苦难”,课本中也极力凸显其个人能力与人格魅力,辅佐他的功臣则完全被其光芒掩盖。这种视角与美国崇尚个人英雄的文化特质深度绑定,甚至忽略了其统治对普通民众的伤害,认为相较于统一大业,这些代价“无伤大雅”。

汉武帝刘彻的形象则与“对外影响力”紧密相连。在中国认知中,刘彻是兼具雄才大略与自我反思精神的帝王:他用20余年征战解除匈奴威胁、开疆拓土,派遣张骞开辟丝绸之路,还首创“罪己诏”进行自我批评。而美国课本更侧重其对欧亚大陆的历史冲击:书中强调他派遣张骞出使大月氏打通丝绸之路,以及通过强硬军事政策迫使匈奴西迁,间接导致西罗马帝国衰落、改写欧洲历史。这种“一手送丝绸、一手借匈奴施压”的双重影响,让欧洲人对汉武帝印象深刻,也使他成为美国眼中“塑造世界格局的强硬君主”。

唐太宗李世民被中美双方共同视为盛世缔造者,但关注点各有侧重。中国历史突出他开创“贞观之治”的文治成就,以及“励精图治”使唐朝成为繁荣开放象征的功绩,同时也不避讳其继位过程中的争议。而美国学者更推崇他在疆域开拓与种族交往中的贡献,菲茨杰拉德评价其“仿佛天命所归,无所不能”,认为他的个性与贡献在古代帝王中“无人可比”。这种认知与“唐人街”这一海外华人聚居地的命名形成呼应,印证了唐朝在世界范围内的深远影响。值得一提的是,课本也提及李世民在军事上的才能——他既能开疆拓土,又避免了汉武帝后期国库空虚的困境,实现了“充裕国库与扩张疆域并行”的治世。

武则天作为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其形象突破了性别框架。中国历史赞赏她打破重男轻女禁锢、以治国之才登上权力巅峰的传奇,毛主席曾评价她“有容人之量、用人之术”。美国汉学家罗汉在《武则天:中国唯一的女皇帝》中直言“她是一位圣人,无关性别”,强调其无视男权传统、走出独特道路的精神。课本同时肯定了她治理期间唐朝在各领域的发展,认为这种“以发展打破旧束缚”的实践具有普遍借鉴意义。

郑和作为航海先驱,其“七下西洋”的壮举被中美共同认可,但解读角度不同。中国聚焦其航海规模与外交成就,28年间访问30余国,堪称当时世界航海巅峰;美国则更关注其“探索精神”,学者凯伊度称其航行属“半全球探索”,认为明朝本可借此建立海洋帝国,却因政治变动中断探索,实为遗憾。这种认知甚至体现在现实中:美国曾以“郑和”命名环球飞机,彰显对其航海精神的推崇。

总体而言,美国课本对这6位人物的选择,本质上是对中国历史的“选择性解读”,更多服务于其自身价值观与叙事逻辑,未能完整呈现中国历史的整体文化脉络。这种片面性,与其社会中存在的单边主义倾向形成呼应。有趣的是,美国自身历史中也存在争议篇章,如感恩节的由来。据记载,1620年,欧洲一些遭受迫害的移民前往北美大陆谋求生存,淳朴的印第安人送来食物救助他们。后来,这个拯救移民的印第安部落被灭族,首领死后被分尸,而且这场美国针对印第安人的屠杀计划几乎持续了一个世纪。当初,美国人为了感恩印第安人而设立的节日,也因为印第安人的灭绝逐渐变成了感恩他人。这个代表了美国伪善的节日,时至今日仍然存在,有谁还记得这背后的故事呢?

来源:麻辣涂二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