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有人疑问:“沙漠也是生态的一部分,治理它是不是破坏自然?” 答案很明确:沙漠确实有用,但对中国乃至全球而言,还远没到 “嫌沙漠太少” 的地步。
随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3046公里绿化带建成,我国锁边固沙战略取得决定性胜利。
但有人疑问:“沙漠也是生态的一部分,治理它是不是破坏自然?” 答案很明确:沙漠确实有用,但对中国乃至全球而言,还远没到 “嫌沙漠太少” 的地步。
从全球生态来看,沙漠是重要的 “自然调节器”。它昼夜温差大,白天吸热、夜晚散热,推动全球气候流动、气压分布和降水循环,像个巨大的热量缓冲区。
非洲撒哈拉沙漠就是典型:上空的热低压和副高压控制着西非季风,影响着欧洲和大西洋的风暴路径。
更神奇的是跨大陆的 “营养循环”。亚马逊雨林号称 “地球之肺”,但土壤极度贫瘠,因亚马逊河流量是黄河的88倍,每年会带走2.2万吨磷元素(植物必需的营养)。
若没有补充,雨林早该荒芜。而撒哈拉沙漠每年会被风吹起1.82亿吨沙尘(相当于70万辆百吨王的运载量),其中2770万吨最终落到亚马逊,恰好补足流失的2.2万吨磷。
可以说,撒哈拉是亚马逊的 “供血心脏”,二者完成了跨越大陆的自然循环。途中落入海洋的沙尘,还能滋养浮游生物。
在生物多样性上,沙漠有独特的生命力。仙人掌、胡杨耐旱固土,骆驼能储水耐盐碱,它们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结构。
但全球仅10%的沙漠是 “健康沙漠”。在长期地质演化中形成,生态稳定,比如撒哈拉核心区、塔克拉玛干腹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必要组成。
剩下90%的沙漠,多是人为破坏导致的 “退化土地”,也就是 “沙漠化”。
我国库布其沙漠治理前,每年向黄河输沙1.6亿吨,加剧下游淤积,抬高河床,增加洪涝风险,还让当地土地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陷入 “沙进人退” 的困境。
所以,我们治沙不是 “消灭沙漠”,而是 “消灭沙漠化”。
沙漠化是人类活动打破生态平衡后,草原、林地退化为沙地的过程,本质是人为造成的生态创伤。治沙的核心,是修复被破坏的生态,阻止沙漠无序扩张。
1977年联合国防治沙漠化会议上,北京被列为 “沙漠边缘城市”。当时毛乌素沙漠距北京800公里,库布其700公里,浑善达克沙地仅200公里,全国森林覆盖率仅12%,三分之一国土面临干旱化和沙化,沙尘暴频发。
1978年,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
这是针对西北、华北、东北地区生态脆弱问题的超级工程:东西跨度4480公里,南北最宽1460公里,覆盖13个省,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42.4%),计划持续到2050年,相当于三四代人的接力。
最近完成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锁边工程,就是其中的标志性战役。
塔克拉玛干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沙丘像海浪般移动。传统种树难以奏效,流沙和缺水形成死循环。这时,“草方格” 成了对抗流沙的神器。
治沙工作者用芦苇、麦草等扎入沙面15-20厘米,形成密集的1米×1米方格网。
风原本直接吹起沙尘,有了草方格后,格子像城墙般减缓风速,方格内形成回流,沙子跑不出去;时间一长,方格内会形成中间低、周围高的 “碗状凹陷”,利于沙粒沉积、滞留降雨、减缓蒸发;腐烂的草还能增添养分,提升土壤含水率。
方格中再播种沙拐枣、花棒等耐旱植物,根系进一步固定沙丘。靠这小小的草方格,我国年净固沙量达1980平方公里(相当于能盖1980万个100平米的房子)。
当然,植树造林也有用武之地。在辽宁章古台、吉林通榆等地,年降水量超500毫米,属半干旱半湿润过渡带,但因人类活动,草地、林地退化,土壤失去储水能力,下雨反而加剧水土流失。
这里就用樟子松 + 杨树混交林治理:樟子松根系深,能吸收地下水固沙改土;杨树生长快,迅速形成防风屏障。
三北防护林区域广阔,治沙方案必须 “因地制宜”。如今,遥感技术、精准灌溉、生态检测等技术也加入进来,让治沙更科学。
现在的治沙,已形成 “投入 - 产出” 的正向循环。比如库布其沙漠的 “光伏板下种甘草” 模式:密集的光伏板吸收太阳能发电,同时形成遮阴带,技术人员在板下种甘草。
甘草根系固沙,还有经济价值;绿植降温让光伏板发电效率更稳定,固沙效率也提升,实现 “1+1>2”。
新疆尼勒克县三文鱼养殖基地
更令人意外的是 “沙漠养海鲜”。塔克拉玛干的盐碱湖水,处理后能模拟海水环境,养殖海产品:鱼粪经微生物转化为养分,供藻类生长,藻类喂贝类,贝类净化水质,形成生态循环。
沙漠长日照、大温差还让珍珠品质媲美传统产区。新疆用天山融雪和泉水养三文鱼,2024年产量已达两三百吨。
这些项目虽不属三北工程,但与治沙形成互补。过去治沙的 “产出” 多是宏观生态效益,现在却有了看得见的回报,让治沙从 “运动式治理” 变成 “可持续发展”。
联合国数据显示,过去十年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的四分之一来自中国,其中沙漠治理贡献超 30%。三北工程历经47年,森林覆盖率从5.05%提升至13.57%,累计造林保存3014万公顷(相当于4.5个中国台湾岛)。
生态改善还带动了经济:新疆防护林周边红枣、核桃种植600万亩,年产值超200亿元;宁夏枸杞、苹果等经济林带动30万农户增收,人均年增收超5000元,还创造超百万个岗位。
沙漠是生态宝库,但当它不断扩散时,主动干预才是对生态负责。从生物固沙到生态屏障,从水资源管理到光伏产业,治沙告诉我们: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能并行不悖。
我们执着治沙,不是因为容易,而是因为必要 —— 这或许就是 “沙漠有什么用” 最好的答案。
来源:贾老师说的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