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武则天长安三年(703 年),洛阳城的临淄王府里,一个十五岁的少年正对着铜镜练习剑法。他身着紫色锦袍,眉目俊朗,眼神中却透着与年龄不符的沉稳 —— 这便是相王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窗外传来禁军换岗的脚步声,他握紧剑柄,低声自语:“韦后乱政,必遭天谴,我李氏子孙
临淄郡王:在动荡中蛰伏的少年英主
武则天长安三年(703 年),洛阳城的临淄王府里,一个十五岁的少年正对着铜镜练习剑法。他身着紫色锦袍,眉目俊朗,眼神中却透着与年龄不符的沉稳 —— 这便是相王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窗外传来禁军换岗的脚步声,他握紧剑柄,低声自语:“韦后乱政,必遭天谴,我李氏子孙岂能坐视?”
李隆基的童年在颠沛中度过。他三岁时,祖父李治去世,祖母武则天临朝称制,父亲李旦被立为傀儡皇帝。五岁那年,武则天称帝,改唐为周,李旦被降为皇嗣,李隆基也从楚王被贬为临淄郡王。在宫中,他目睹了太多血腥:章怀太子李贤被废杀,睿宗李旦被囚禁于偏殿,连他的母亲窦氏也因被宫女诬陷 “用巫蛊之术诅咒武则天”,在一个深夜被秘密处死,尸骨至今无存。
有次武则天在明堂宴请宗室,酒过三巡,命未成年的皇族子弟作诗助兴。轮到李隆基时,他略一沉吟,提笔写下 “未厌青春好,已睹朱明移”,表面咏叹春去夏来的时节变换,实则暗喻武周统治不会长久。武则天看后抚须笑道:“此子有祖父太宗之风。” 转头却对宰相武承嗣说:“李隆基聪慧有余,需多加留意。” 不久后便以 “方便相王尽父职” 为由,将李隆基迁出皇宫,安置在洛阳城外的临淄王府。
迁居王府后,李隆基并未消沉。他拜隐居在嵩山的隐士王毛仲为师,学习《孙子兵法》与剑法;常与长安西市的游侠结交,在酒肆中听他们讲述市井百态。有次他在西市闲逛,见两名禁军士兵借着酒劲欺压卖胡饼的商贩,不仅抢了胡饼不给钱,还掀翻了摊位。李隆基当即上前制止:“天子脚下,律法昭昭,尔等竟敢公然施暴?” 士兵认出他是临淄郡王,吓得跪地求饶。他却并未责罚,只是命士兵将胡饼钱还给商贩,修复摊位,说:“尔等出身寒微,当知百姓谋生不易,若再犯,定不饶你。” 此事传开后,不少禁军士兵对这位体恤民情的郡王心生敬佩。
景龙四年(710 年),韦后与安乐公主合谋,用一碗毒汤饼毒杀中宗李显,立温王李重茂为帝,自己临朝称制。消息传到临淄王府时,李隆基正在灯下研读《汉书》,得知消息后猛地将书拍在案上:“韦氏妖妇,竟敢弑君篡权!” 连夜召集心腹崔日用、麻嗣宗等人商议。三更时分,他的姑母太平公主派其子薛崇简送来密信,信中写道:“韦后已布亲信于禁军,欲效武则天故事,望郡王速定大计,姑母愿助一臂之力。” 李隆基对众人说:“韦后弑君,人神共愤,我等当举兵讨之,复我大唐!”
当时李隆基手中并无兵权,却凭借多年积攒的人脉,秘密联络了禁军 “万骑营” 的将领葛福顺、陈玄礼。万骑营是皇帝的亲军,士兵多是骁勇善战之辈,却因韦后亲信的克扣,常吃不饱饭。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李隆基换上士兵服饰,潜入万骑营营地,对围拢过来的士兵们说:“韦后杀先帝,立幼主,欲将我李氏子孙赶尽杀绝。你们若能随我诛杀韦后,不仅能洗刷依附奸佞的污名,还能论功行赏,荫及子孙!” 士兵们群情激愤,葛福顺高声喊道:“愿随郡王誓死效忠!”
六月二十日深夜,李隆基率万骑营士兵从玄武门冲入皇宫。韦后正在肃章门内饮酒作乐,听闻兵变,吓得披头散发从后门逃跑,被万骑营士兵追上斩杀,首级被悬于城门示众。安乐公主正对着铜镜画眉,听闻兵变后还想梳妆打扮再逃,被士兵一刀砍死在镜前。李隆基入宫后,当众宣布韦后罪状,拥立父亲李旦复位,是为唐睿宗。这年李隆基 26 岁,因拥立之功被立为太子,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开元新政:励精图治开创盛世
先天元年(712 年),睿宗李旦为避太平公主锋芒,禅位于李隆基,是为唐玄宗。但太平公主依仗拥立之功,在朝中安插亲信,七个宰相中有五个是她的人,与李隆基发生激烈冲突。她甚至买通宫女,在李隆基的膳食中下慢性毒药,还与窦怀贞等大臣密谋,计划在开元元年(713 年)七月初四发动政变。
李隆基得知消息后,决定先发制人。七月初三这天,他召集岐王李范、薛王李业、兵部尚书郭元振等亲信,说:“太平公主欲效仿韦后,颠覆社稷,今日当诛之,以安大唐!” 遂率三百禁军从武德殿出发,先控制玄武门,再冲入太平公主府,斩杀其党羽窦怀贞、萧至忠等。窦怀贞走投无路,跳入御沟淹死;太平公主逃入终南山的山寺中,三日后被李隆基赐死,其诸子除薛崇简外皆被处死。至此,李隆基彻底掌控朝政,改元开元,开启了长达四十四年的统治。
亲政后的李隆基,吸取武则天以来宫廷政变频发的教训,决心励精图治。他在紫宸殿召见群臣时说:“朕欲重振大唐,再现贞观之治,需诸位同心协力,直言进谏。” 首先罢免了一批靠依附太平公主上位的官员,起用姚崇为宰相。姚崇入宫谢恩时,提出 “十事要说”,包括 “为政先仁义”“不求边功”“宦官不干预朝政”“禁止外戚干政” 等,李隆基听完后起身离座,向姚崇深施一礼:“卿之所言,正合朕意,有卿相助,何愁天下不治?” 当即命人取来酒壶,亲手为姚崇斟酒。
在吏治方面,李隆基推行 “考绩法”,每年派按察使分巡各地,考核官员政绩。有次他审阅吏部选官名单,发现有个叫王毛仲的官员,因是自己潜邸旧人,被吏部拟提拔为辅国大将军。李隆基想起王毛仲虽在平定韦后时立过功,却目不识丁,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工整,当即批注:“王毛仲虽有军功,却无治政之才,不可任高官,改任监牧使,掌管皇家马厩。” 吏部尚书劝阻:“陛下,王毛仲跟随您多年,劳苦功高,如此安排恐寒了旧人之心。” 他说:“为官当以德才兼备,岂能论亲疏?若因私废公,何以服天下?”
经济上,他重视农业生产,命宇文融主持 “括户”(清查逃亡户口)。当时因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逃亡,成为流民。宇文融采取 “安抚为主,惩罚为辅” 的策略,规定逃亡农民只要重新登记户籍,就可免除六年赋税,还能分到荒地。为打消农民顾虑,李隆基亲自在洛阳城门接见返乡农民,赐给他们种子和农具。最终清查出逃户八十余万,增加税收数百万贯,流民重新回归土地,农业生产逐渐恢复。他还命人在各地兴修水利,仅开元年间就修建水利工程五十六处,其中河北的漳水十二渠、江南的镜湖疏浚工程,都使数万顷农田得到灌溉,粮食产量大幅提高,长安米价从每斗百文降至二十文,仓库里的粮食堆积如山,有的甚至因存放过久而发霉。
军事上,李隆基改革府兵制,实行募兵制。府兵制下,士兵需自备兵器粮食,负担沉重,逃兵众多;募兵制则由朝廷出钱粮招募士兵,且多为边疆健儿,战斗力更强。他任命郭虔瓘为安西大都护,率军收复被吐蕃占领的西域四镇(龟兹、于阗、疏勒、焉耆);派王忠嗣镇守朔方,击败突厥,拓地千里。开元十七年(729 年),唐军收复被吐蕃占据多年的石堡城,李隆基亲赴长安太庙告捷,将捷报献祭于高祖、太宗灵前,朝野欢腾。
文化上,李隆基崇尚儒学,在长安设立丽正书院(后改为集贤殿书院),召集张九龄、贺知章、张说等学者整理典籍,编撰《群书四部录》,共收录书籍四万八千余卷。他本人精通音律,曾在梨园亲自教授乐工演奏,创作《霓裳羽衣曲》《紫云回》等乐曲,被后世尊为 “梨园祖师”。当时的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人口达百万,朱雀大街上,波斯商人的驼队、日本留学生的牛车、西域艺人的表演随处可见,一派繁荣景象。
开元二十四年(736 年),李隆基在洛阳应天门接见各国使者。波斯使者献上一头狮子,狮子在金笼中咆哮,吓得不少宫女失声尖叫,李隆基却笑着说:“猛兽虽凶,亦可驯服,正如蛮夷虽悍,亦可教化。” 命人回赠波斯使者丝绸千匹;日本使者献上《唐礼》抄本,希望能将唐朝礼仪引入日本,李隆基当即派学者吉备真备随日本使团赴日,传授经史与礼仪。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史称 “开元盛世”,杜甫在《忆昔》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天宝危机:从励精图治到荒淫误国
开元二十五年(737 年),太子李瑛因被武惠妃诬陷 “谋反”,与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一同被赐死。此事对李隆基打击很大,此后他逐渐疏于朝政,常以身体不适为由躲在后宫。天宝四载(745 年),他在华清池的温泉中遇见了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玉环,一见倾心,不顾伦理道德,先让杨玉环出家为尼,法号 “太真”,再将她纳入宫中,封为贵妃。
杨玉环不仅容貌绝美,还精通音律,擅长舞蹈,与爱好音乐的李隆基十分投缘。李隆基曾对宫人说:“朕得贵妃,如得至宝也。” 为讨杨贵妃欢心,他命人在岭南设 “荔枝使”,快马加鞭运送新鲜荔枝。荔枝产于岭南,距长安数千里,为保证新鲜,驿使沿途换马不换人,马蹄声日夜不息,正如杜牧诗中所写:“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有次荔枝送到长安时,外皮已有些破损,李隆基怒斥使者:“贵妃若不满意,定斩不饶!” 使者吓得跪地求饶,才免于一死。
他还为杨贵妃修建华清宫,用蓝田玉铺地,沉香木为梁,殿中悬挂的珍珠帘幕,一挂就价值千万钱。杨贵妃爱吃带馅的糕点,李隆基便命御厨研制出数十种馅料,有樱桃馅、豆沙馅、胡桃馅等,每日换着花样供应。杨家也因杨贵妃得宠而鸡犬升天:兄长杨国忠从一个落魄的赌徒被提拔为宰相,身兼四十余职;三个姐姐分别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出入宫廷,横行霸道。虢国夫人甚至敢在宫中与李隆基调情,杜甫在《丽人行》中写道:“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杨国忠专权跋扈,与安禄山发生激烈冲突。安禄山是营州(今辽宁朝阳)胡人,因骁勇善战被李隆基重用,封为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手握重兵十五万,控制着从东北到华北的广大地区。他曾在华清池拜见李隆基与杨贵妃,为讨好杨贵妃,竟请求做她的养子。李隆基笑着同意,安禄山当即拜倒在杨贵妃脚下:“儿臣安禄山参见母妃!” 引得众人发笑。
起初,安禄山对李隆基十分恭敬,每次入朝都献上珍奇宝物,有次竟献上一只会说话的白鹦鹉。但随着杨国忠不断在李隆基面前诋毁他 “拥兵自重,意图谋反”,安禄山渐生反心。天宝十四载(755 年)十一月,安禄山以 “讨伐杨国忠” 为名,在范阳(今北京)起兵反叛,号称 “十五万大军”。叛军皆为边疆健儿,战斗力极强,一路南下,攻陷易州、沧州等地,次年正月攻陷洛阳,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 “大燕”。
李隆基起初不信安禄山会反,认为是杨国忠与他争权诬陷,直到叛军逼近潼关,才仓促任命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率军二十万镇守潼关。哥舒翰是突厥人,久经沙场,深知潼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建议坚守潼关,等待叛军粮尽自退。杨国忠却担心哥舒翰立大功后威胁自己的地位,在李隆基面前诬陷:“哥舒翰拥兵二十万,却按兵不动,恐与安禄山暗中勾结。” 李隆基晚年多疑,听信谗言,连续派宦官催促哥舒翰出兵。
哥舒翰接到诏书后,抚胸痛哭:“陛下,此去必败啊!” 但君命难违,只得率军出关。结果唐军在灵宝西原中了安禄山部将崔乾祐的埋伏,叛军假装败退,将唐军引入狭窄的山谷,再从山上扔下滚石檑木,唐军大乱,自相践踏,死伤惨重。哥舒翰被俘,潼关失守,长安门户洞开。消息传到长安,李隆基惊慌失措,在杨国忠的建议下,决定逃往成都。
天宝十五载(756 年)六月十四日,李隆基一行抵达马嵬驿(今陕西兴平),禁军将士连续奔波数日,又累又饿,怨气冲天。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对士兵们说:“杨国忠祸国殃民,致使叛军逼近长安,若不除之,何以谢天下?” 士兵们响应,将前来巡视的杨国忠围住斩杀,还将他的首级悬在矛上示众。
随后,陈玄礼率士兵包围李隆基的驿馆,说:“杨国忠已死,杨贵妃不宜再留,请陛下赐死贵妃,以安军心!” 李隆基起初不肯:“贵妃深居后宫,从未干预朝政,何罪之有?” 高力士劝道:“陛下,将士们杀了杨国忠,若贵妃仍在,他们岂能安心?恐生兵变,到时候不仅陛下安危难保,大唐社稷也危在旦夕。” 李隆基无奈,只得命高力士将杨贵妃缢死于驿馆旁的佛堂。杨贵妃死时年仅 38 岁,遗体被草草葬在马嵬坡。这就是著名的 “马嵬驿兵变”。
兵变后,李隆基继续南逃,而太子李亨则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李隆基得知后,虽心有不甘,却也只得默认,命人将传国玉玺送往灵武。
太上皇岁月:从巅峰跌落的悲凉晚年
至德二载(757 年),唐军收复长安、洛阳,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李隆基从成都返回长安,住在兴庆宫,成为太上皇。此时的他已年近七旬,头发花白,昔日的英气荡然无存,常对着杨贵妃的画像流泪。
在兴庆宫的日子里,李隆基时常登上长庆楼,眺望长安街景。有次楼下路过一群百姓,认出楼上的他,高呼 “万岁”,李隆基不禁落泪,命宫人赐给百姓酒食。但肃宗李亨对他心存猜忌,担心他复位,命宦官李辅国监视他的动向。李辅国本是飞龙厩的小宦官,因拥立李亨即位而得宠,对李隆基十分傲慢。
上元元年(760 年),李辅国以 “兴庆宫过于狭小,且靠近市井,不利于太上皇安全” 为由,将李隆基迁往太极宫甘露殿,实则软禁。迁往甘露殿的那天,李隆基骑着一匹老马,李辅国率五百禁军挡在前面,嚣张地说:“陛下,太上皇迁居,臣特来护驾。” 李隆基吓得差点坠马,幸亏高力士怒斥:“李辅国!太上皇在此,还不下跪!” 李辅国虽不情愿,却也只得下拜,李隆基才得以顺利前往。
迁居甘露殿后,李隆基身边的亲信被一一调离:高力士被流放巫州,陈玄礼被勒令致仕,曾经侍奉他的宫女也被换走,只剩下几个老弱宫女。他终日与一盏孤灯相伴,常常拿出杨贵妃的遗物 —— 一支金步摇,默默流泪。有次梦见杨贵妃在长生殿与他相见,共赏《霓裳羽衣曲》,醒来后写下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的诗句,这便是后来白居易《长恨歌》的灵感来源。
宝应元年(762 年)四月,李隆基在孤独中病逝,享年 78 岁。临终前,他对身边的老宫女说:“我这一生,前半生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后半生荒淫无道,酿成安史之乱,愧对列祖列宗,愧对天下百姓……” 话未说完,便溘然长逝。
李隆基死后,葬于泰陵(今陕西蒲城),与他合葬的并非皇后,而是陪伴他多年的宦官高力士 —— 高力士流放巫州后,遇赦返回长安,得知李隆基去世,悲痛欲绝,绝食而死,被追赠扬州大都督,陪葬泰陵。
历史回响:功过是非留与后人评说
李隆基的统治,对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开元盛世是唐朝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外交流频繁,长安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与东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堡、阿拉伯帝国的巴格达并称为当时世界三大帝国都城。他改革军事制度,巩固了边疆;重视文化教育,推动了诗歌、音乐、绘画等艺术的发展,李白、杜甫、王维、吴道子等著名诗人、画家都活跃在这一时期。
然而,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场持续八年的战乱,使人口从天宝年间的九百万户锐减至四百万户,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关中、中原地区 “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战乱后,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中央集权大大削弱,唐朝再也未能恢复往日的辉煌。
后世对李隆基的评价褒贬不一。《旧唐书》评价:“玄宗少历民间,身经迍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加之姚崇、宋璟、苏颋、卢怀慎等守正之辅,孜孜献纳,故致治平。及后承平日久,安于逸乐,渐远端士,而近小人,遂至祸乱。” 这一评价客观地指出了他一生的功过。
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玄宗初即位,励精图治,开元之际,天下大治,几致太平。及天宝以来,稍怠于政,耽于声色,宠任奸佞,以致祸乱。”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则在《读通鉴论》中感叹:“玄宗之盛也,未尝不有初也;其衰也,未尝不有终也。故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如今,西安的华清宫、洛阳的龙门石窟、泰山的封禅台,都留下了李隆基的足迹。华清宫的温泉依旧流淌,仿佛还能看到他与杨贵妃共浴的身影;龙门石窟的奉先寺卢舍那大佛,相传是以武则天为原型雕造,却在李隆基时期得以完工;泰山的《纪泰山铭》碑,刻着他封禅时的功绩,字迹苍劲有力。
李隆基的一生,是一部浓缩的唐朝兴衰史。他曾站在历史的巅峰,开创了前所未有的盛世;也因自己的失误,亲手将唐朝推向了衰落。他的功过是非,如同他创作的《霓裳羽衣曲》,既有辉煌华丽的乐章,也有悲凉凄切的尾声,留给后人无尽的思考:创业难,守业更难;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来源:笑眼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