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张大大在直播镜头前哽咽落泪,当某选秀节目选手因“心理健康原因”退赛引爆热搜,抑郁症仿佛成了娱乐圈一张无需医院盖章的“高级通行证”。明星团队一句“抑郁了”,舆论瞬间调转枪口,指责的声浪立刻变为心疼的潮水。
当张大大在直播镜头前哽咽落泪,当某选秀节目选手因“心理健康原因”退赛引爆热搜,抑郁症仿佛成了娱乐圈一张无需医院盖章的“高级通行证”。明星团队一句“抑郁了”,舆论瞬间调转枪口,指责的声浪立刻变为心疼的潮水。
别误会,这病专治“不服”。
聚光灯下,明星的“抑郁”有精心设计的公关方案托底,有万千粉丝的守护织成安全网。可现实里呢?多少人攥着皱巴巴的病历本,在精神科诊室外排着望不到头的队伍?全国平均每10万人仅拥有1.49名精神科医生,普通人挂个专家号,常常要苦熬数月甚至半年——他们的挣扎无声无息,病历本在冷板凳上被穿堂风吹得哗哗作响。
当明星的眼泪在热搜上被擦拭,普通人的病历本却在诊室外的冷板凳上独自翻飞。
我们并非苛责明星的脆弱。但“抑郁症”不该沦为流量时代的免罪金牌,更不该在公共讨论中模糊了真正核心的困境——匮乏的资源与无数普通患者无声的跋涉。当某些明星团队熟练地将个人情绪困境推上热搜顶端,真正的痛苦却在挂号系统的冰冷提示中消磨殆尽。
热搜终会降温,但诊室外的长队不会消失。与其追逐明星眼泪的流量,不如将目光投向那些在沉默中对抗阴霾的普通人——他们需要的不是热搜上的体谅,而是能挂上的号、看得起的医生、及时的药物。
当整个社会真正俯身倾听角落里的叹息,而非追逐热搜上的喧嚣,才称得上对生命痛感最基本的体面。
来源:工地小诸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