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街路两侧,沿街的门市向环卫工敞开大门,让他们有个喝水、歇脚的场所,部分企事业单位还提供可口的早餐;社区广场上,退休教师正给孩子们讲老英雄邢云发从大辽河救人的故事,孩子们的大眼睛里满是崇敬;辽东湾畔的墩台山上,灯塔工王洪安擦拭灯具的身影与朝阳交相辉映……在营口这
街路两侧,沿街的门市向环卫工敞开大门,让他们有个喝水、歇脚的场所,部分企事业单位还提供可口的早餐;社区广场上,退休教师正给孩子们讲老英雄邢云发从大辽河救人的故事,孩子们的大眼睛里满是崇敬;辽东湾畔的墩台山上,灯塔工王洪安擦拭灯具的身影与朝阳交相辉映……在营口这座城市,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一件件温暖的事编织成的生活图景。近年来,我市以培育选树身边榜样为抓手,通过健全机制、精细管理、立体宣传、暖心帮扶,让道德的灯塔照亮城市每个角落,构建起崇德向善的文明生态。
扎根土壤:构建多层级选树机制 让榜样从群众中走来
“有人落水了!”1967年早春,大辽河上的呼救声刺破晨雾。19岁的邢云发来不及脱棉衣,纵身跃入冰冷的河水。当他把落水者托上岸,自己的棉衣已冻成硬壳,手脚被冰碴划得鲜血直流。这是他救人故事的开端,此后45年里,邢云发从大辽河里先后救起数十人,成为营口人熟知的“辽河岸上守护神”。
邢云发的事迹被挖掘,源于我市“群众评、评群众”的选树理念。在营口,道德模范的评选不搞“高大上”,而是深深扎根基层土壤。社区公示栏里常年贴着“身边好人”推荐表,工厂车间里工友们互相念叨“技术硬还肯带徒弟”的好师傅,田间地头上村民们热议“肯帮人、不计较”的热心乡邻。这种“县区推选+行业推荐+基层寻访+媒体挖掘”的多元渠道,让每个普通人的善举都有机会被看见。
盖州市梁屯镇旺兴仁村的田微,最初只是村民口中那个肯嫁给残疾汉子的“傻姑娘”。2010年,村民迟峰因车祸致残,妻子身亡,留下双目失明的女儿和瘫痪的父母,家庭负债20余万元。23岁的田微偶然遇见失声痛哭的迟峰,从此天天来帮忙:春耕时爬冰坡给果树剪枝,秋收时背着苹果下山,每天给瘫痪老人擦身喂药……村民们看在眼里,把她的事迹报给了镇里,再经过层层推荐,这个“用柔弱肩膀扛起破碎家庭”的姑娘,当选“辽宁省道德模范”,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在鲅鱼圈区,守塔工王洪安的事迹藏在灯塔的光影里21年。直到2021年,市文明办开展“基层榜样寻访”活动,才从海事部门的档案里发现了这个故事:他独自值守中国最北端的有人灯塔,在暴风雪中用身体护住灯器,7600多个日夜让灯塔从未熄灭过一分钟。如今,这个“把心拴在塔上”的守塔人,登上了“中国好人榜”。
在市委宣传部相关工作负责人潘晓威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厚厚的《典型选树台账》,里面记录着数以千计的普通人的故事,“我们不刻意塑造英雄,只是把群众身边的感人事迹收集起来。”近年来,通过这种扎根基层的选树机制,我市累计推选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3人,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23人,市级道德模范119人,26人荣登“中国好人榜”,102人获评“辽宁好人”。这些从群众中走来的榜样,带着生活的烟火气,让“做好人”成为可感可学的日常。
精细培育:建立全周期管理制度 让榜样立得住走得远
2024年1月24日,市文明办的工作人员踩着没过脚踝的积雪,来到“中国好人”宋艳宏家回访。这位常年照顾孤寡老人的普通妇女,正坐在小板凳上给养老院的老人炸年货,腰间的护腰带勒得紧紧的。“宋大姐,腰不好就歇歇,我们协调了志愿者来搭把手。”工作人员边说边翻开台账,在“健康状况”一栏写下“腰部劳损,需定期理疗。”
这样的常态化回访,是我市道德模范动态管理的重要一环。为了让榜样“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我市制定了《道德模范评选管理办法》《礼遇和帮扶道德模范实施意见》等系列制度,为410余名各级各类先进典型建立了“一人一档”的动态管理体系。档案里不仅记录着他们的基本事迹,更详细标注着思想动态、现实需求、作用发挥情况……邢云发的体检报告、田微的果园技术需求、郭旗合作社的用工情况,都在档案里贴着醒目的标签。
郭旗的档案里,有一页特殊的“还债日历”。2011年,这位80后姑娘为公公偿还2000万巨债时,市文明办工作人员定期走访,记录下她“凌晨四点刷鱼池”“深夜研究养殖技术”的点滴。当她因多宝鱼滞销面临违约时,档案管理员及时反馈情况,协调农业部门送来技术专家和销售渠道。“不是一个人在硬扛”,郭旗说,2018年还清最后一笔欠款时,她第一时间给文明办打了电话,“想让他们在档案里画个圆满的句号。”
对于王洪安来说,管理制度的温度藏在细节里。灯塔电路老化,档案里的“设施需求”被标注后,电力部门三天就完成了改造。“他们记得我爱吃腌黄瓜,每次回访都带两罐自家腌的。”这位不善言辞的守塔人,把工作人员送来的慰问信都工整地贴在档案盒里。
这种全周期管理机制,既守护着榜样的初心,也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田微从“家庭主妇”成长为“致富带头人”的过程中,文明办根据档案记录的“电商需求”,协调青年志愿者教她直播带货;当邢云发年事已高无法再下水时,工作人员就代他成立了志愿服务队,让“见义勇为”的言行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不是评上就完事了,要让榜样始终保持生命力。”潘晓薇说。正是这种精细培育,让营口的道德典型队伍始终充满活力。
立体传播:打造全方位宣传矩阵 让文明浸润城乡角落
“那年冬天,我在结冰的果园滑倒,是田微姐背着我走了三里地去医院……”2024年6月7日,营口市海事局会议室里,生动的故事让台下听众红了眼眶。这是我市“道德模范进机关”活动的一幕,从企业车间到校园课堂,从社区广场到乡村戏台,田微的故事已在全市宣讲56场,越来越多的人被这些身边事打动。
道德的传播需要春风化雨的智慧。我市构建起全市“线上+线下”“传统+新兴”的立体宣传矩阵,让榜样精神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营口日报》开设“身边好人”专版、“榜样的力量”专栏,整版报道郭旗《诚信如旗》等人物事迹;营口电视台制作《学雷锋做榜样》节目,镜头跟着王洪安记录守塔24小时;众多榜样事迹展板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轮流展出,以身边模范为原型的文学作品被编成乡土教材。
在“营口文明网”的专题页面,每个榜样人物都有自己的“数字故事馆”。点击邢云发的头像,你会看到他救人后结冰的棉裤照片、手绘的“辽河危险水域图”;浏览田微的故事,能听到她在果园里“沙沙”的摘果声、孩子们喊“田妈妈”的录音。这些带着生活温度的细节,让网友们纷纷留言:“原来英雄不是遥不可及,就是隔壁那个肯帮人的大叔大婶。”
更动人的是那些“不请自来”的传播。营口市曲艺家协会评书专业委员会会长赵树发把邢云发的故事写成了广播剧、小说、散文、评书,编成快板;以田微为原型的电影《向爱而生》上映后,盖州市城区多了30多支“孝心志愿服务队”;郭旗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全市企业签订“诚信经营承诺书”的数量同比增加40%。潘晓薇说:“最好的宣传不是说教,是让人们相信做好事有意义。”
在营口中小学校,“榜样课堂”成了最受欢迎的课程。孩子们到田微的果园体验劳作,给王洪安的灯塔画素描。“老师说,这些爷爷奶奶不是天生的英雄,是坚持做好事的普通人。”在小学生日记里,这样单纯稚嫩而又含义深刻的句子越来越多。
暖心托举:完善多维度礼遇体系 让好人有保障成机制
“老邢啊,这是新配的理疗仪,按说明用能缓解腿疼。”2023年重阳节,市文明办工作人员带着医疗设备来到邢云发家。这位救人无数的老人因重病住院后,全市发起“好人帮好人”倡议,社会各界筹集10余万元善款为其解决生活之忧。
让“好人有保障”,是我市道德建设的鲜明导向。全市建立起物质+精神、政府+社会的多维度礼遇体系,让榜样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温暖。市级以上道德模范每年享受免费体检、乘公交、订阅《营口日报》等礼遇,生活困难的纳入党委政府重点走访对象,多渠道解决实际难题。连续10年开展的“礼敬模范 把幸福给你”活动,让老模范们每年都能收到定制的“暖心礼包”。
郭旗的养殖场里,有一间“诚信实验室”,这是政府部门协调资金建设的。2020年疫情期间,她的多宝鱼因运输受阻滞销,市文明办联合电商平台开辟“绿色通道”,一周内卖出10万斤;当她想带动更多农户养殖时,农业部门送来技术手册和专家名单。“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郭旗说,她的合作社能带动30多户乡亲,年均增收10万元,离不开这些实实在在的支持。
田微的果园里,新修的灌溉管道格外显眼。2022年,市文明办回访时发现她因腰椎间盘突出无法弯腰劳作,立即协调农业部门安装了自动化灌溉设备,还联系中医专家定期上门理疗,“他们说,你为家扛得太多,该我们搭把手了。”如今,田微家的苹果通过电商销遍全国,她总会在包裹里放一张小卡片,上面写着:“感谢帮过我的人,也请你把善意传下去。”
在营口,礼遇榜样已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药店为模范开通“优先窗口”,市民看到戴“道德模范”徽章的人会主动让座。“不是政府要求做,是打心底里佩服这些人。”出租车司机王师傅说,他免费接送过郭旗几次,“听她讲还债的难处,觉得这样的人就该被善待。”
星火燎原:激发全社会参与热情 让道德之光照亮城市
榜样的力量,最终要转化为全社会的行动。在营口,这种转化正在悄然发生:截至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突破50万人,各类志愿服务组织达2000余个,从“银发课堂”到助农直播,从疫情防控到生态保护,“志愿红”成了城市最亮眼的色彩。
在盖州市西海办事处养殖区,养殖户唐维胜总给新加入的乡亲讲那个难忘的雪夜。2020年寒冬,他的养殖场突然停电,30万元的多宝鱼面临缺氧死亡。凌晨2点,郭旗带着发电机驱车50公里赶来,用冻得发紫的手握着扳手,工作了6小时,保住了鱼群。“现在,谁有难处喊一声,我也随叫随到。”唐维胜的鱼塘边总放着备用发电机,上面贴着“互助专用”。
田微家的果园旁,“孝心少年志愿服务队”的孩子们正帮老人摘苹果。队长迟凯琳是田微的小女儿,这个曾被评为“全国最美孝心少年”的小姑娘,带着同学们定期去养老院理发、读报,“妈妈说,被人需要是幸福的事儿。”孩子们的笑声里,透着超越年龄的成熟与美丽。
大辽河潮落又潮起,灯塔明灭又天明。如今的营口,道德已不是少数人的坚守,而成为全城的生活方式。当邢云发走完自己的生命里程时,因他而建立的“志愿者巡逻队”继续守护在大辽河岸边。当田微家的苹果带着“诚信标签”走向全国,当郭旗的合作社里乡亲们算起增收账,当王洪安所在的灯塔下年轻守塔人接过钥匙……这座城市正用一个个具体的行动证明:当榜样被看见、被尊重、被效仿,道德的灯塔就会永远明亮,照亮每个人的前行之路。(来源:营口日报 编辑:孙玮)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