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代表祝贺中国春节申遗成功,春节申遗成功韩国人啥反应?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5 14:12 2

摘要:2024年12月4日那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毛里求斯敲下的锤子声,一下成了海内外无数中国人记忆里的“倒计时”。这不是镜头下那种专属于赢家的激动,而是实打实地出了一口气,类似老家年根底下的鞭炮声,炸得人心热乎乎。此前,谁会想到中国人过了几千年的春节,竟还要走上那

2024年12月4日那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毛里求斯敲下的锤子声,一下成了海内外无数中国人记忆里的“倒计时”。这不是镜头下那种专属于赢家的激动,而是实打实地出了一口气,类似老家年根底下的鞭炮声,炸得人心热乎乎。此前,谁会想到中国人过了几千年的春节,竟还要走上那样一道仪式,被认定、被记住?但事实如此,争议、仪式、对抗——一个真正的新年就这样上了全球档案。

“春节”,本是个寻常词。不知谁定下的规则,每逢腊月初八,莫名其妙地所有人灵魂就抽筋般忙了起来。走哪儿都刮进鼻子里的腊八粥,老人嘴里“腊八就是年”的唠叨,小小的街巷忽然像早春的桃树一样,要破芽。北京、成都、郑州、上海,差得千山万水,可买年货、写对联、送灶神这些事,竟然有种魔力,所有人躲不过。腊月二十三一到,南北所谓的小年,青年、老人都不自觉变勤快,哪里那么多归隐的志士,回乡的务工人和学生都只为了“赶年”。

说起来,古人备年,心里谱很细。腊八一过,主妇盘算米面、老爹张罗猪羊,孩子倒数天数,谁不紧锣密鼓?年前家家户户贴春联,糖瓜灶糖往案上一砸,是要哄“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千万不能冲撞。除夕夜那段,一到窗口就能闻出火药味混着油炸糖糕的香,谁曾仔细分辨?不分什么身份贵贱,到了晚上那点灯、守岁,全村都咖啦咖啦闹开。

**可细想,这年味究竟是啥?**

极小的年货摊、旧时代的烟火,大概没人舍得忘了。只是,现在的春节,城市里的孩子链接的是仿佛一连串闯关游戏——扫红包,抢购年货,视频电话拜年,仿佛过年只剩了快节奏的消费节奏。地铁里堆满拉箱子的人,匆忙奔赴各自的饭桌和沙发。小时候那些一家挤在炕头、磕着瓜子听大人讲旧时的年礼,确实,悄悄没剩下多少。现在哪个孩子还记得初五“赶五穷”,初六“送穷神”,初八要顺手“谷日”?想想都觉得奇怪,兴头全靠手机喧闹。

在海外,春节依然可以是把自己裹进人群的好借口。法兰克福、纽约、悉尼,华人社区年夜饭宴席从去年预定,灯会、舞狮,洋人也喜欢看热闹。小摊子支起来,国际友人的祝福有些生硬,但到底红灯笼下热闹气氛真渗进生活。一年年,这些流动的节日把“春”带到异乡人心里,重逢和团聚突然变了国际范。文化自信嘛,说是无形的,其实就是一顿饭、一盘饺子。申遗,不仅让异域的人看见这份温情,也让漂泊的人找到被全球认同的那一份归属。

当然,申遗的事儿可没那么风轻云淡。消息传回国内,热搜炸锅,社交媒体全是“我们春节要上世界啦”这样的激动,但更多的讨论却绕不开别人家的故事。韩国这边看得有点矛盾,据路透社和韩联社12月5日报道,韩国内部一部分舆论居然发帖:“春节本属韩国?”网友群情激愤,跟中国网友线上互怼,谁也没服谁。“文化不可被垄断”,这种说法出现频率高得离谱。其实吧,这些争论,哪个节日不是流动着的文化?可架不住真有人逮着就想认个“爹”,年年闹腾。

不过有意思的地方恰恰在这儿。要说春节的全球流行,有硬核数据。根据2023年中国驻外使领馆官方数据,全球近80个国家举办春节庆典活动,人数累计超过1200万人次,美联社同年采集的北美华裔家庭春节消费比过去五年增长了37%。不是嘴上的流行,就真成了社交硬通货。谁能想象,在2024年纽约法拉盛最大的华人超市里,小朋友捏面人的摊位三天卖断货!可见春节无形间早已溢出国界。全球把这当潮流,文化认同得有个落脚点,申遗就是实在的牌面。

由头到尾,春节的申遗背后其实是一次国家形象和文化主权的公开展示。这不是街坊八姨聊天的小事,申遗过程涉及20多个部委30多个民间团体,从资料整理、历史溯源、学者论证,一直到国际专家评议,前后拉锯两年。这背后的国际舆论、各国代表团私下斡旋——没人敢小看。相关资料在联合国官网一字一句,写明“春节”来自中国,社会实践由中华民族数千年传承。这,也是铁证。哪怕你想钻空子,也难。

有时候,会觉得申遗这事纯属多此一举。毕竟堂堂泱泱大国的春节,还要国际认个可见性,多少有点奇怪吧?但归根到底,这是场话语权的主动突破。全球化浪潮下,文化资本互为消长。当元旦、圣诞在中国如同自家节日,春节在西方悄然“出圈”。如果你不主动标记,有人就会顺手牵羊。2023年韩国江原道将“江陵端午祭”提前申报成功,网络上不少争议就没停过,这样的教训还少吗!

再回头看那些为春节申遗敲锣打鼓的人,无论是工作人员、学者,还是民俗传承人,脸上都写着松了一口气的轻松。除了一身正装,哪怕眼里微红也不遮掩。那场发布会,来自俄罗斯、秘鲁等9个国家代表依次上台致贺,连语序都乱了,却掩不住祝福的真诚。联合国“非遗”名录里,又多了一个中国符号。喜悦和自豪连成一大片,朋友圈刷屏是自然的事。

可翻过头,自己又有点犹疑。春节一年年往下走,现代人早晚情感阈值变得很窄——奔波、应酬、社交核查,那个“守护家族和睦”的年,离现实好像远了点。但说不兴,现在总说年味淡,其实换种方式,也许只是表达变了?信息化、数字拜年,抢红包得喜悦,说出来没脸吧,可大半人熬夜等十二点的弹幕,情绪激烈得像追剧。

矛盾的点就在这。有人觉得传统文化正被消解,可另一方面,网络让该消失的小众节俗翻红。2024年河南春晚的“村晚”直播,五千万人在线观看,村里耍龙灯,城里人却寄托这份乡愁。数字化不是洪水猛兽,有时反而替传统文化续了命。

其实春节申遗,不仅仅是对外界讲述“我是东道主”。更像一次全民自省。传统不是老古董,是活的传承。每代人都能在砍价抢票或者拼个六人包厢里体会温情,那股子烟火气,其实也一直没断。哪怕春节最后成了一场全球派对,自家人那点团聚与思念,哪国人也模仿不来。

或许,春节究竟该是什么样子,不会有答案。有人图热闹,有人求仪式,谁都在其中。不过,那个冬季里赶路回家、家门口贴红对联、听一声新春爆竹的瞬间,谁又能说服自己不被裹挟进深深的归属感?时候到了,山河相聚,烟火重新点燃。

话说回来,这个留在世界档案里的“中国春节”,其实是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回家路上的普通故事累加起来的。申遗只是一个符号,民族记忆却是几代几代人共同写就。如果哪一天,春节成了全球每个角落的人都能感知的热度,那么,这节日曾经走过的风雨和荣耀,也算被世界真心装在心里。

来源:习惯优秀9(无畏契约青铜顶尖解说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