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央行增持众安在线,外资“保险贪吃蛇”来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5 14:57 2

摘要:在全球经济格局重构的当下,我国保险市场的巨大潜力与创新活力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国际资本的关注,他们就像“贪吃蛇”一样,正按照自己的节奏展开了这场“贪吃游戏”。

在全球经济格局重构的当下,我国保险市场的巨大潜力与创新活力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国际资本的关注,他们就像“贪吃蛇”一样,正按照自己的节奏展开了这场“贪吃游戏”。

外资“保险贪吃蛇”来了!

8月7日,挪威央行(Norges Bank)最新增持众安在线134.81万股,使其持股比例突破5%的披露门槛,升至众安在线H股股本的5.07%,在总股本中的持股比例达到约4.92%,正式跻身这家互联网保险巨头第五大股东之列。

今年以来,已有多家外资机构对我国保险股进行增持或战略投资。国家外汇局透露,上半年外资净增持境内股票和基金101亿美元,扭转了过去两年总体净减持态势。在全球经济格局重构的当下,我国保险市场的巨大潜力与创新活力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国际资本的关注,他们就像“贪吃蛇”一样,正按照自己的节奏展开了这场“贪吃游戏”。

01

挪威央行2400万港元增持众安在线

挪威央行此次增持行动,完美诠释了外资"贪吃蛇"的猎食策略——精准锁定高成长赛道龙头,通过持续小额增持积累战略仓位。

挪威央行作为挪威的中央银行,不仅负责货币政策制定和金融系统稳定管理,还运营着规模庞大的挪威政府养老基金全球(GPFG)。该基金以长期价值投资著称,今年上半年其投资回报率达到5.7%,其中股权投资回报率为6.7%,固定收益投资回报率为3.3%。挪威央行选择在此时加码众安在线,既是对该公司基本面的认可,也反映了其对中国保险科技行业长期发展前景的乐观判断。

根据港交所披露,8月7日挪威央行以每股17.7718港元均价买入众安在线股份,耗资2395.82万港元。这看似不大的交易背后,是其持股总量已达8289.27万股,市值已达14.9亿港元的庞大布局,恰如游戏中的贪吃蛇,通过不断"吞食"小目标实现体量扩张。这一变动也使得众安在线前五大股东座次重新排列,中国平安以8.90%持股比例保持第一大股东地位,深圳市加德信投资有限公司(7.93%)、蚂蚁集团(6.43%)、腾讯(5.58%)分列第二至第四位,挪威央行则以4.92%的持股比例位列第五。

这种"小步快跑"的增持模式具有典型的外资特征,它的隐蔽性强,在达到5%披露线前已低调建仓8154.46万股;且单次增持金额控制在千万级港元规模,成本是可控的;作为管理1.5万亿美元挪威主权基金的机构,其投资周期以十年计,可见其具有长期视角。

值得注意的是,众安在线前五大股东中已出现三条"外资贪吃蛇"的身影——除挪威央行外,蚂蚁集团(6.43%)、腾讯(5.58%)同样具有深厚国际资本背景。这三条"贪吃蛇"与本土巨头中国平安(8.90%)形成微妙制衡,共同演绎着中国保险市场的资本博弈。

02

为何众安在线成外资必争之地?

外资"贪吃蛇"对猎物的选择极为挑剔,众安在线之所以成为争夺焦点,正因其具备独特的"营养构成"。

首先是众安在线拥有“高蛋白业绩增长”,数据显示,2025年Q1净利润5.69亿元,接近去年全年水平。今年5月,众安在线股价一度单月累计涨幅超50%,5月27日单日涨幅近10%。从业绩到股价,都使得众安在线这种"科技+保险"双轮驱动的企业表现出高成长性,这恰是外资"贪吃蛇"最看重的优质蛋白。

众安在线背靠蚂蚁、腾讯的流量生态,叠加平安保险基因,形成独特的"维生素组合"——既能增强自身免疫力(抗周期能力),又可促进新陈代谢(业务创新)。这种“维生素式生态协同”让众安在线更具吸引力。

此外,众安在线还有着矿物质般的稀缺价值,作为香港首家服务稳定币的数字银行众安银行(ZA Bank)控股方,其Web3.0布局具有难以复制的稀缺性,犹如微量元素般珍贵。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6月,众安在线完成配售新H股,募集资金约39亿港元。配售完成后,众安在线的已发行股份总数由14.7亿股增加至16.8亿股,H股总数由14.2亿股增至16.3亿股。这一资本补充举措为公司未来发展提供了充足弹药,同时也导致原有股东持股比例被稀释,为挪威央行等新投资者进入创造了条件。

当下,外资'贪吃蛇'正在中国寻找三类保险资产:科技赋能型、生态协同型、牌照稀缺型。众安在线罕见地同时具备这三重属性,自然成为必争之地。

03

“保险贪吃蛇”军团扩容

挪威央行仅是外资"保险贪吃蛇军团"的先锋部队,更多国际资本正从不同维度展现其“贪吃”的特性。

8月7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正式批复,同意史带补偿及责任保险公司受让上海锦江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持有的史带财险0.78%股权,交易完成后,史带财险的外资持股比例达到100%。8月10日,该股权变更正式完成。由此,史带财险成为继安盛天平、中德安联人寿、汇丰人寿、中意财险之后,第五家完成“合资转外资独资”的保险公司,也是第三家外资独资财险公司。

此次变更标志着中国保险业进一步开放,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外资保险市场份额已从2013年的4%跃升至9%,且仍在持续提升。而外资采用的是控股型吞并策略,这种策略追求对企业的绝对控制权,往往伴随着管理体系和经营策略的全面重塑,适合具有丰富中国市场经验的外资机构。

和此次挪威央行增持众安在线一样,以高盛、贝莱德为代表,这些机构则通过在二级市场“贪吃”,以持续、稳定的增持方式逐步扩大持股比例。典型案例是高盛证券在场外增持新华保险345万股,每股作价44.339港元,涉资约1.53亿港元,持股比例增至5.23%;贝莱德在2025年4月30日以每股均价57.4069港元增持友邦保险463.24万股,涉资约2.66亿港元,持股比例由5.99%升至6.03%,其特点是采取定期定额的增持方式,注重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这种策略犹如"温水煮青蛙",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实现对目标企业的深度布局。

此外,生态型渗透策略则以软银愿景基金等投资机构为主力,典型案例包括对水滴公司等保险科技企业的投资。这类机构更注重沿保险产业链的上下游进行延伸布局,通过构建完整的生态体系来获取协同效应。其投资往往不局限于保险牌照本身,而是着眼于整个保险科技生态系统的打造。

还有一种特性呈现政策型突进。如汇丰保险,典型案例是汇丰人寿完成"分改子",分公司改制为子公司。这类机构善于把握中国金融开放的政策窗口期,在监管政策放宽的第一时间采取行动,具有明显的政策驱动特征。这种策略要求投资者对政策走向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快速的反应能力。

这四种策略各具特色,反映了外资机构对中国保险市场的不同认知和战略定位。从发展趋势看,随着中国金融开放的持续推进,这几种策略正在相互融合,形成更加多元化的投资组合。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复合型"贪吃策略"的出现,外资对中国保险市场的布局也将更加立体和深入。

04

重构我国保险生态

这场外资"贪吃蛇游戏"正在深刻改变我国保险业生态格局,带来了基因突变式的进化,生态位的重新划分以及服务品质的提升等。

友邦保险引入的"卓越营销员"体系、众安在线的数字化核保技术,这些外资带来的"基因片段"正促使本土险企加速进化;平安人寿已借鉴开发"智能保顾"系统,实现承保效率提升40%。此外,外资"贪吃蛇"多聚焦高端医疗险、ESG保险等细分领域,与本土巨头形成错位竞争。“贪吃蛇效应”本质是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当外资“贪吃蛇”与本土“生态链”形成良性互动,最终将培育出更具活力的保险生态系统。

尽管外资保险公司拥有诸多优势,但如何融入中国市场仍是其面临的主要挑战。外资可能面临对中国消费者需求理解不深、渠道建设滞后、监管政策适应性不足等挑战。所以,对于外资保险公司而言,需要结合中国客群需求开发高性价比产品;在渠道创新方面,可以借助与科技企业合作快速获客,比如与互联网平台定制健康险等产品,弥补线下网络不足的短板。

这场没有终局的"贪吃蛇游戏"仍在继续。随着我国金融开放深化,更多国际资本将加入这场盛宴。而对于本土保险机构而言,唯有加速进化,方能在新的生态位中占据有利位置。正如游戏中的经典法则:最大的贪吃蛇未必能活到最后,但最适应环境的必定赢得最终胜利。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免责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来源:时光智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