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1 阅读这件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5 07:30 3

摘要:讲阅读的书很多,而写得好的并不多,能经受时间考验的经典之作更是少之又少。

今天是日更写作的第 1291/1300 天

你好,我是陆不弃。

从今天开始分享重新精读《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感想。

讲阅读的书很多,而写得好的并不多,能经受时间考验的经典之作更是少之又少。

《如何阅读一本书》绝对算得上是一部经典。

如果你想系统学习阅读技巧或升级阅读能力,这本书绝对是绕不开的著作,市面上太多的书都是从它延伸而来。

这本书的第一版是在1940年出版的,当时一经出版就成为畅销书,高居全美畅销书排行榜首位长达一年多的时间。

从那之后,这本书得到广泛的印刷、发行,畅销全球。

在1972年,两位作者重新改写、编排、增订,印发一版,这就是时至今日仍在广泛传播的版本。

早在2016年的时候,我当时刚开始业余读书,初遇这本书就被吸引,既为自己求学读书多年而不知道究竟应该如何阅读一本书而羞愧,又为在决定以后要投入阅读和写作时遇到这样一本指导书而庆幸。

当时认真读了,也写了很多笔记,我把文章链接整理出来,放在末尾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这次重新精读,是跟着粥左罗顶峰相见读书会一起精读,坚持用一个月多的时间,系统性重读一遍,发现经典果然是经典,就是能够常读常新。

重读的过程中,很多新启发、新想法都记录了下来,后面会持续分享,希望能带给你启发。

话不多说,开始今天的分享。

01)

阅读这件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就是不同文本,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

内容不同,目的不同,情境不同,状态不同,要采用的阅读方式也应该是不同的。

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

可是,我们往往却对它视而不见。

这种视而不见,是应试教育造成的吗?并不是。应试教育可不背这个锅。

要知道,多年的应试教育及考试中,可是对于不同阅读形式都有考量的,单选题、多选题、阅读理解、完形填空、快速阅读等,都是在测试不同的阅读方式。

那么根源在哪儿呢?

我想,在于主动性上有所减弱,在于目的性上不够明确。

先说主动性。

很多人阅读量最大的时候,就是上学阶段,需要学习复习,需要考试做题,不得不保持一个阅读水平,哪怕读的是课本、是试卷。

离开学校的环境,没有考试的压力,很多人就不再阅读了,好像阅读是一个大坑,终于从坑里爬出来,说什么也不想回去,不想回到那个头疼又上火的状态中。

特别是参加工作后,事情实在太多,精力分散到方方面面,留给阅读的精力实在有限,当然了,想要阅读的想法、开心阅读的心情,实在是少得可怜,于是人们很快不再阅读。

再说目的性。

阅读的人,尽管少,但还是有的。

不过在阅读的这些人中,有不少人并没有搞清楚自己阅读的目的是什么。

怎么理解呢?

就是虽然也在阅读,拿起书来看,可是对于为什么看书、看什么书、如何看书,却没有自己的清晰的目的。

目的不明,行动受限。

尽管也阅读了,阅读效率和质量却受限,没有达到最佳状态,在阅读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无形中浪费了不少。

02)

阅读这件事,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

简单到,就是认识字,去读内容。

而复杂,在于书是读不完的,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阅读的目的和方式并不是限定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阅读是一门手艺,是很个人化的体验。

尽管有一些通用的指导原则和阅读方法,但是具体到阅读这件事上,每个人的想法、体验及感受都不一样。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针对同一本书的理解,都能千差万别,更别说对于成千上万的书的理解及感受了。

在阅读上 ,我们可以博观而约取,多学习借鉴他人的想法和方法,立足自身磨炼阅读的手艺,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打磨手艺的过程中体验阅读艺术的魅力。

好的,以上是今天的分享,点赞转发是最好的赞赏。

来源:小红课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