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悲不见九州同!许倬云魂归历史,无锡墓地刻家国情怀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5 13:41 3

摘要:2025 年 8 月 4 日,史学泰斗许倬云在美国逝世,享年 95 岁。这位一生与轮椅为伴的学者,用毕生精力拆解中国文明的脉络,也用行动诠释了 “真正的归属是历史上永远不停的中国”。

2025 年 8 月 4 日,史学泰斗许倬云在美国逝世,享年 95 岁。这位一生与轮椅为伴的学者,用毕生精力拆解中国文明的脉络,也用行动诠释了 “真正的归属是历史上永远不停的中国”。

1930 年,许倬云生于无锡书香门第,却天生肌肉萎缩、手脚扭曲,童年时只能在父亲的书房里窥探世界 —— 旁人追逐嬉戏的时光,他都用来啃读典籍,这份与现实的 “距离感”,反倒成了他日后观察历史的独特视角。可安稳日子只过了七年,1937 年战火蔓延,七岁的他拄着拐杖随家人逃难,路上见过断肢伤兵高唱《松花江上》,也目睹过台儿庄战役前路过的川军部队,其中十几岁的娃娃兵最终全军覆没。那一刻,轮椅上的少年暗下决心:要搞懂中国如何走到今天,更要坚信 “中国不会亡”,这份使命感从此贯穿他的学术生涯。

1949 年随家人赴台后,许倬云在傅斯年、胡适等人的帮助下踏上求学路,后远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将历史、社会、经济等多学科融会贯通,搭建起自己的史学体系。1962 年回台后,他的《西周史》彻底打破传统史学框架 —— 略去周公等 “伟大人物”,转而聚焦普通人的生活细节,直言 “战乱中见多了民间苦难,便看透英雄叙事下的百姓伤痛”。随后《汉代农业》等著作问世,用扎实考据证明 “历史是无数小人物共同创造的”,在学界掀起震动。

可在不自由的环境里追求学术自由,终究要付出代价。1970 年,许倬云二度赴美,任教于匹兹堡大学,立志为中国文化在世界争得一席之地。他深知西方汉学界对中国 “专制”“封闭” 的刻板印象根深蒂固,年近九十时忍着脊柱手术后的剧痛,写下《经纬华夏》,用张骞的驼铃、郑和的宝船、佛教传入与利玛窦献图的史实,证明 “中国从不是隔绝的孤岛,而是不断吸纳支流的江河”。

这份家国情怀从不是口号。1992 年首次回大陆,他选择在南京主持建立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只因 “南京是抗战时的伤心地,不能忘”;晚年身体急转直下,骨头与肌肉粘连、神经坏死,连翻身都困难,可中国学者赴美交流时,他仍哽咽着说 “我飞不动了,但该做的事不能停,你们派年轻人来,我拼着老命教”。2024 年获唐奖汉学奖时,他将 1200 万元奖金全额捐出,设立 “许孙奖学金” 资助全球汉学博士,用行动践行 “学术为公” 的理念。

如今斯人已逝,他的葬礼计划于 8 月底至 9 月初结合学术纪念活动举行,众多国际学者、学生将通过线上线下参与。尽管跨境遗体运输的法律程序尚未理顺,“葬于无锡父母墓旁” 的落叶归根愿望仍待实现,但他的学术遗产已在延续 —— 匹兹堡大学正搭建 “许倬云数字学术馆”,将他的手稿、讲座录像、未公开书信数字化,晚年他通过线上课程指导的全球学子,也成了传播其思想的桥梁。

就像他生前所言:“我真正的归属,是历史上的、永远不停的中国。” 这位轮椅上的史学泰斗,虽已化作尘土,却用文字与精神,永远留在了他毕生研究、热爱的文明长河里。

来源:快乐发电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