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0年前的今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让我们穿越抗日战场的历史硝烟,走进江西上饶一家名叫林和顺的民间博物馆,该馆珍藏的200余件“抗战瓷”,以“一致团结”“抗战到底”“杀尽倭寇”“勿忘国耻”“抵制日货”等瓷上标语,刻下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深重烙
“杀尽倭寇”茶壶。
“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这是1927年7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在《田中奏折》中的狂妄宣言,鲸吞中国的罪恶行动就此开始。
1931年,日本关东军制造“九一八事变”。6年后的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卢沟桥畔悍然挑起事端,“七七事变”爆发。
这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起点。
从那一刻起,中国人民一刻也没有放弃过抵抗。侵略者的屠刀挥得越高,中华民族的反抗就越强烈。
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战精神万古青。
刘智勇展示“一致团结”瓷碗。
80年前的今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让我们穿越抗日战场的历史硝烟,走进江西上饶一家名叫林和顺的民间博物馆,该馆珍藏的200余件“抗战瓷”,以“一致团结”“抗战到底”“杀尽倭寇”“勿忘国耻”“抵制日货”等瓷上标语,刻下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深重烙印,见证了国人保家卫国、争取胜利的抗日决心。
器物无声,但瓷器上热血澎湃的滚烫标语,至今依然震撼人心。
每一件“抗战瓷”都是有灵魂的,每一件瓷器都有它深藏的故事。请跟随我们的脚步,一起追寻“抗战瓷”背后的一个个感人故事,感受烽火连天的抗战时期,赣鄱大地上江西人民和新四军将士抵御外侮、奋勇抗战的赤子丹心与英雄气概。
新四军驻赣办事处旧址。
200余件“抗战瓷”
刻写着一位馆藏人跨越30年的初心和情结
“鉴往事,知来者。这些瓷器都是历史的见证,历史不能忘记,忘记就是背叛。”初见刘智勇时,他口中说出的这一句话,看似平静,却掷地有声。
信江东路12号,地处上饶市信州区繁华路段,林和顺博物馆正坐落于此。
这是2025年7月22日的上午,当日气温接近36摄氏度。博物馆的空调出了点状况,刘智勇汗流浃背又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即将运往景德镇的100余件“抗战瓷”,他要一一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包装整理。按照计划,8月15日,一场名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陶瓷展”的大型展览活动,将在景德镇美术馆拉开序幕,布展时间迫在眉睫,刘智勇和团队成员不敢马虎。
刘智勇,祖籍山东威海,今年62岁,看上去却要比实际年龄小许多。宽阔的额头下一双浓眉大眼,下颏处留着一撮标志性的山羊胡,身材壮实,说起话来大嗓门,像极了戏剧中的铜锤花脸,言语间透出山东大汉的直爽劲儿。
刘智勇的父亲刘德敏,是八路军老战士,在山东抗日根据地浴血奋战,出生入死。解放战争中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并担任营教导员。后随部队南下解放上饶,任上饶市军管会副主任,负责经济恢复和发展工作,之后转业落户上饶,并与林和顺(上饶广丰人、民国时期爱国商人,浙大西迁途经上饶时曾倾力相助)的外孙女程文娟结为伉俪。婚后夫妻生有两个儿子,刘智勇排行老二。
从小受父亲影响,刘智勇对党史和中国革命史有着浓厚的兴趣。
“我父亲喜欢收藏,尤其喜欢民国时期的瓷器,我小时候就见过不少写着‘抗战必胜’‘抗战到底’的瓷碗瓷瓶。19岁那年,父亲重病卧床不起,把我叫到面前语重心长地说,儿子啊,景德镇有那么多好瓷器,你没事的时候,去找找和抗战有关的瓷器,多捡几件收藏起来,将来如果有机会,你就办个馆,宣传宣传中国人民是如何浴血奋战的,如何取得胜利的。我遵照父亲的教导,开始寻找‘抗战瓷’,每收到一件瓷器,我都会想起父亲的嘱咐,他的面容也会清晰地浮现在眼前。”说到这里,刘智勇声音哽咽。
新四军改编地 石塘古镇航拍。
2011年8月,经政府部门批准,刘智勇创办的林和顺博物馆正式挂牌,这是当时上饶唯一的民营博物馆。藏品以瓷器为主,也有一些杂项。藏品来源一方面是曾外祖父林和顺、父亲刘德敏的收藏,另一方面是刘智勇30多年间四处淘宝所得,馆藏文物总计3000余件。多年来,刘智勇每年都会举办各种主题性展览。如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新四军成立8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大纪念日,他把自己的藏品分门别类加以整理,选出相关藏品进行专题展出,向市民和游客免费开放。通过藏品背后的故事讲述历史,启迪后人,至今接待参观者5万余人次。
刘智勇还尽自己所能,让收藏的瓷器发挥最大的价值。就在我们采访他的当天,上饶集中营旧址举办了一场抗战主题瓷器捐赠仪式,刘智勇将严鸿泰制作的一把“提倡国货”的盖罐,慷慨地捐赠了出来。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林和顺博物馆给我们捐赠的这件‘抗战瓷’,寓意深远。这件物品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民族记忆的珍贵载体,不仅丰富了我们纪念馆的展陈内容,对我们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也有重要意义。”上饶集中营名胜区党工委书记黄薇妤如是说。
让刘智勇欣慰和自豪的是,几十年来,博物馆珍藏了200余件与抗战有关的瓷器,这些瓷器有瓷壶、瓷碗、瓷碟、瓷盘、笔筒等,瓷器上留有“抗战到底”“杀尽倭寇”“抵制日货”等标语,见证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保家卫国、争取胜利的抗日决心。看到这些滚烫的标语,当年中国军民同仇敌忾、英勇抗战的场景历历在目,像黑白影片般重现眼前。
“提倡国货”瓷壶。
瓷碗上“一致团结”的口号,是宣言更是呐喊
新四军改编地旧址墙上的宣传标语。
在刘智勇珍藏的“抗战瓷”中,有四个特殊的瓷碗,这些瓷碗外沿的碗口处,都留有手书的“一致团结”四个大字。
刘智勇有点神秘地说,别小看了这几个碗,它们和新四军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呢。
为了求证这四个瓷碗的出处,我们请刘智勇领路,寻访瓷碗的发现地——有“武夷山下小苏州”之称的铅山县石塘古镇。
7月23日,刘智勇头戴一顶中式礼帽,身穿圆领衫七分裤,脚踩一双旧皮鞋,早早就在博物馆门口等候。见着我们,大老远就打起了招呼。一行人冒着酷暑,向着百里外的石塘镇进发。随行的还有老红军后代池梅,新四军老英雄王永和之子王志宏,以及党史研究学者、上饶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章建人等。
石塘镇地处铅山县东南40公里的武夷山北麓,一条铅山河穿镇而过汇入信江。南唐保太十一年(953)置镇,距今有一千余年历史。石塘自古以来就闻名遐迩,是闽赣交通要道和商业枢纽,尤其制纸业十分发达,是著名的连四纸产地。
刘智勇说,当年,商人们利用便利的水路交通,把茶叶、纸张运送出去,把瓷器等物资输送进来,这里是茶马古道的起点,也是景德镇瓷器等物资转运的重要中转站。
“抗战到底”茶壶壶盖处。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石塘古镇是革命根据地之一。如今在古镇中还能看到红军、新四军留下的痕迹。1937年10月,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成立新四军之后,闽北红军和游击队近800人(后发展到1500人),在铅山县石塘镇东祝宗祠内集结,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为了给整编部队提供良好的环境,石塘镇九大纸行之一的赖家纸行老板赖永祥,腾出家中宅院作为整编部队的办公场所和军官居所。当时黄道、张云逸、谭震林、曾镜冰、饶守坤、刘文学等革命先辈在这里居住工作过。1938年2月,部队奔赴抗日前线。”同行的章建人对那段历史如数家珍。
赖永祥纸行的老宅院保存良好,如今依然有村民居住。走进厅堂,刘智勇指着厢房一侧的一个老橱柜说,没想到这个老家什还在,当年他就是在这个柜子里面发现“一致团结”瓷碗的。
十多年前,刘智勇经常到铅山河口古镇、石塘古镇等地搜寻古玩,一次在石塘走访时,听人说起赖永祥纸号的后人保存有数个“一致团结”瓷碗,便慕名来求购。“一开始赖氏后人并不同意出让,说要留作念想,但架不住我的多次游说,也是为了瓷碗有个更好的去处,发挥更大的作用,最后还是转让给了我。”刘智勇欣慰地说。
给上饶集中营旧址捐赠“提倡国货”抗战瓷。
新四军在石塘驻扎了5个月,当时为了满足部队生活所需,也为了宣传抗日主张,他们定制了一批瓷碗,并在瓷碗边上印上“一致团结”四个字宣传标语。赖永祥的后人也回忆:听父辈讲,当时,首任新四军驻赣办事处主任黄道等抗日英雄吃住就在他们家,而在居住期间,就是用这样的瓷碗盛饭的。
与此相印证的是,在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整编所在地旧址石塘祝家宗祠、如今的新四军整编纪念馆内,厅堂正面墙壁上最显眼的位置,也写有“军民一致团结抗日”的标语。刘智勇说,经过他多次实地考证、走访、查阅史料,可以确定这四个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在抗日战争时期于上饶铅山定制的,“一致团结”四个字,正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重要的抗战宣传标语之一。
那么,“一致团结”口号从何而来?刘智勇给出了答案。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同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
“1937年7月4日,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起草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宣言中写道:亲爱的同胞们……寇深矣!祸亟矣!同胞们,起来,一致的团结啊!我们伟大的悠久的中华民族是不可屈服的……胜利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刘智勇说到动情处,禁不住高声朗诵起来。而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团结、共同抗日的主张,仿佛穿越历史的尘烟,让人心潮澎湃。
“抗战到底”茶壶,见证了肝胆相照的战友情谊
“说起‘抗战瓷’,还有两个人绕不开,那就是严润泰、严鸿泰两兄弟。”从铅山石塘古镇返回博物馆后,刘智勇拿出了两个特殊的茶壶,向我们娓娓讲述一个鲜为人知、却又深情满满的故事。
严润泰、严鸿泰,江西抚州人,著名陶瓷匠人。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上饶做生意,以瓷器生意为主,积累了不少财富。当时,严氏兄弟在上饶、景德镇都开设有自己的瓷厂和商号,生产的瓷器,底部均印有严润泰或严鸿泰监制、出品的字样。而严鸿泰的儿媳妇黄珍仙,是刘智勇的表姑,刘智勇后来收藏的不少“抗战瓷”,正是从表姑那里征集而来。
抗战期间,严氏兄弟以爱国商人的炽热情怀,烧制了一大批抗战主题的瓷器,瓷器上写有“抗战到底”“杀尽倭寇”等抗战口号。严氏兄弟为什么这么做?刘智勇道出了一个重要原因:1941年1月,日寇入侵临川,严氏兄弟的母亲易银娇在逃难途中被日寇活活烧死。国仇家恨,刻骨铭心,严润泰两兄弟利用自己的精湛手艺,制作茶壶并书写上抗日口号,以这样的方式激励民众,鼓舞斗志。
在林和顺博物馆,我们看到了一个题有“杀尽倭寇”字样的茶壶,落款是“上饶严润泰出品”。刘智勇说,这个茶壶非常珍贵,目前为止,他没有发现类似款样的瓷器。而另一把由严鸿泰制作、题有“抗战到底”字样的茶壶,则见证了新四军将士患难与共的战友情谊。
这是一把画作精美、落款清晰的新彩茶壶(此壶为经严鸿泰后人授权制作的高仿件,原壶已由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收藏)。端详之下,这把壶的壶盖上写着“严鸿泰出品”,杯底有“严鸿泰造”印鉴,壶身一侧绘有村居图,只见远山如黛、流水潺潺、绿树成荫,粉墙黛瓦的传统建筑之上,青天渺渺,白鹭飞翔,好一幅契合中国人审美和理想的水墨写意画。壶身另一侧空白处,则有“抗战到底”字样,并题有一行字:“元锡同志惠存,胡金魁赠于江西上饶,1939年‘双十节’。”
胡金魁是谁?元锡又是谁?经刘智勇多方考证,谜底终于揭开。
原来,胡金魁是当时的新四军驻赣办事处主任(首任主任由黄道担任,1939年5月23日黄道遭国民党特务暗杀后,由胡金魁接任),元锡是新四军岩寺兵站(驻地在安徽省黄山市岩寺镇,当时新四军军部所在地,1987年前归属歙县管辖)总站长忻元锡。1939年5月,新四军驻赣办事处搬到江西上饶后,作为设在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驻地的公开合法机构,为新四军抗战领取军饷、输送兵源、筹备协调军需物资、建立统一战线和推动抗日救亡运动作出了不懈努力。而忻元锡作为兵站总站长,负有军饷物资、重要人员的运输和调度任务(拍摄于1961年的电影《51号兵站》,片中的小老大原型即是忻元锡)。可见,当年胡金魁与忻元锡在工作上多有交集,往来密切。
刘智勇说,经过查阅相关史料得知,胡金魁与忻元锡早在新四军驻赣办事处驻守南昌时,就是携手作战的战友,在上饶再次重逢,各自身担重任,继续通力合作,情谊进一步加深。其时,胡金魁与上饶爱国商人严润泰、严鸿泰家族也有密切联系,严家为新四军的将士制作了不少日用瓷器。胡金魁赠送给忻元锡的这把茶壶,正是委托严鸿泰制作的,并寄放在严氏瓷器商行。当时,忻元锡一个月要来上饶一两趟,将军需物资运往岩寺,每次来,胡金魁都会叫上他,到严家瓷器商行喝茶谈事,忻元锡喝茶用的就是胡金魁赠予并寄放在此的茶壶。
新四军改编地——石塘。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新四军驻赣办事处连夜撤离上饶。在上饶的三年时间里,办事处历经艰难坎坷,黄道遇害,下属各办事机构也屡遭打击,但革命先辈始终以保家卫国为己任,信念坚定、初心不改。
胡金魁与忻元锡相识相交于南昌,相知相惜于上饶,两人同仇敌忾,肝胆相照,战友情、家国情交织,投射在这把“抗战到底”茶壶上,寄托着中华民族必胜的坚定信念。遗憾的是,由于时事凶险,撤离时忻元锡寄存在严氏瓷器商行的茶壶,未能及时取走。但一向重信义的严鸿泰,悄悄把茶壶珍藏起来,并交代后人,将来有机会找到忻元锡,让它物归原主。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20世纪90年代,哥哥严润泰制作的“杀尽倭寇”茶壶,被刘智勇收藏。而弟弟严鸿泰制作的胡金魁送给忻元锡的“抗战到底”茶壶,一直没有找到主人。刘智勇告诉我们,后来听说当年新四军军部所在地的歙县在征集与抗战有关的文物,严鸿泰后人便将茶壶交出,希望有一天胡金魁或忻元锡的后人能够看到。
严润泰、严鸿泰兄弟二人,早已安息在上饶信江之畔的碧云峰下,而他们制作的这两把意义特殊的抗战茶壶,仍在无声地诉说着风云激荡的壮志豪情。
每一件“抗战瓷”都是历史与艺术的双重铭刻
都是“和平之光”的映照与礼赞
7月24日上午,我们与刘智勇一道,驱车前往景德镇。打包好的100余件“抗战瓷”,被小心翼翼地安放在车厢,它们的目的地是景德镇美术馆。
今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陶瓷展”正在展出,这些“抗战瓷”中的精品,终于与千千万万的观众见面。
“本次展览分为‘烽火岁月’‘和平之光’‘盛世华章’三个篇章,通过陶瓷作品的实物展示、艺术表达,充分体现历史的厚重、民族的伟大以及对和平的追求与向往。”活动组织者、景德镇市委宣传部宣教科科长魏有林如是说。
在“烽火岁月”篇章中,通过林和顺博物馆提供的承载着抗战印记的实物陶瓷,讲述抗战时期景德镇陶瓷的烽火往事,展现瓷器作为特殊历史载体的重大作用。这些看上去朴实无华的器皿,既是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的物证,也是景德镇陶瓷在民族危亡之际,彰显出来的文化力量和家国情怀。
“每一件瓷器都是有灵魂的,每一件瓷器都会说话。”刘智勇说,这次带来的“抗战瓷”,大多是抗战时期景德镇生产的,其中一把创作于1945年,一侧绘有花中四君子图案、另外一侧写有“提倡国货”的瓷壶,壶面上署有“松茂”的落款,字体颇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的神韵。
为验证这把瓷壶的出处,我们和刘智勇一道,带着瓷壶拜会了张松茂之子张晓东,经他确认,这个瓷壶上的书画作品,正是张松茂大师少年时(12岁)创作的。
张晓东说,父亲9岁起即随爷爷学习陶瓷创作,12岁时学习釉上彩绘,所创作的作品已经有模有样。让刘智勇感慨的是,在那个年代,一个少年在壶面上写下“提倡国货”这样的口号,号召民众抵制日货,还落款署名“松茂”,是冒着生命危险的,它充分地体现了一个瓷器世家的爱国情怀。
在刘智勇送展的瓷器中,有两件制作于抗战结束后、见证同盟国胜利和联合国成立的瓷器,颇为引人注目。其中一件是直径14厘米的薄胎瓷盘,盘子图案为手工绘制:最上面盘沿为联合国的英文字母,盘中间依次画有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的国旗;瓷盘正中一个象征胜利的英文字母“Ⅴ”,四个阿拉伯数字“19”“46”分别放置在字母左右,这是联合国第一次开会的时间。整个画面构图简洁、大气,比例适当,色彩鲜亮。
另一个瓷盘名为《同盟胜利》,制作于1945年8月,盘面以一个蓝色的地球图案为背景,“同盟胜利”四个繁体字围绕中间,底部一轮红日正从大海的波涛里冉冉升起,寓意和平与胜利的曙光已经到来。刘智勇说,这两个瓷盘,见证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全世界人民对和平的追求与向往。
“这么多抗日战争时期的珍贵瓷器,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在景德镇展出,非常有意义,这既是景德镇陶瓷文化与红色文化的深度融合,更是中国人民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奋发图强的时代回响。”江西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景德镇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吴光辉感慨万分。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的伟大抗战精神,就像这些生生不息的“抗战瓷”一样,历久弥新,昭示未来!
来源:济南时报-新黄河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