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段时间,有一场“科技盛宴”被不少媒体关注——在安徽省科技馆新馆的入口大厅,一颗直径28.5米、被誉为“科技之眼”的巨型LED透明球屏,吸引着络绎不绝的参观者驻足。
前段时间,有一场“科技盛宴”被不少媒体关注——在安徽省科技馆新馆的入口大厅,一颗直径28.5米、被誉为“科技之眼”的巨型LED透明球屏,吸引着络绎不绝的参观者驻足。
它不仅是亚洲最大室内LED透明球屏,能带来720度的裸眼3D沉浸体验,还能和观众实时互动——拍一张照、生成个性化形象、投到球屏上,全场都能看到。凭借震撼的视觉冲击、独特的玩法“上新”,它迅速成为合肥新的打卡地标。
抬头那一刻,仿佛闯进一颗星球
第一次走进安徽省科技馆新馆,大多数人都会下意识停下脚步——入口大厅中央悬挂着一个几乎顶到穹顶的球体,银亮的框架间透出高清画面,仿佛一颗漂浮在半空的“星球”。
这是直径28.5米的巨型LED透明球屏,采用双曲面透明屏箱体技术,将屏体拼接成无缝的球形,画面像是浮在空气中一样。
它可以全景播放8K超高清影像,并运用裸眼3D技术,把二维画面做出深度感和空间感。
在“科技之眼”面前,仿佛整个人被画面包裹:海洋里的鲸鱼缓缓从脚边游过,银河的星尘在头顶流淌,极光在四周铺展开来。
720度无死角的观看体验,让人无论站在哪个角度,都像进入了一个巨大的球幕影院。
安达创展数字技术研究院院长鲍海波介绍:“这不是普通的显示屏,而是一个能在透明度和显示效果之间找到平衡的球形立体舞台。”如果仔细观察可以看到,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观众移动位置时,画面的透视感会随之改变——就像真的在球体内部穿行。
拍一张照,就能“登上”巨型球屏
除了视觉冲击,这颗“星球”还会和观众互动。安达数字团队为它加入了AI图像自生成功能,把参观变成了一次参与式的体验。
玩法很简单:在触摸屏或手机端拍一张照片,系统会识别你的性别、年龄等标签,然后用深度学习算法和多风格Lora模型,生成一个个性化形象。
你可能会看到“漫画版”的自己,也可能变身太空探险员、科幻战士,甚至是穿越时空的历史人物。
后台会自动进行人头位置识别和偏移校正,避免生成的图像“跑偏”,同时还设置了敏感词和敏感图片的屏蔽机制,加上人工审核环节,确保内容安全健康。
做好之后,游客可以选择直接保存到手机,也能把它上传到球屏上展示——想象一下,你的头像和设计作品在28.5米的巨大球体上缓缓旋转,吸引大厅里所有人的目光。有人还会给图像加上心情贴图、文字留言,让作品更有“个人签名感”。
一位家长感慨:“第一次来科技馆,还能把自己‘放’到展品里,觉得特别有意思。”孩子们围着触摸屏挑贴图、换造型,大人则举着手机拍合影,这个过程本身也成了展览的一部分。
因为好玩、好拍、好分享,“科技之眼”在社交平台上很快火了起来。有人晒图配文“我和星球同框”,有人发视频记录AI生成的全过程。短短几周,这个展项成了不少人来合肥旅游的理由之一。
上线幕后:一通电话,三天敲定厂房
能让“科技之眼”在暑期如期上线,还得从6月的一通电话说起。
“当时订单一下子多了两千平米的生产需求,我们找了好几天厂房没着落,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包河经开区打了个电话。”安达创展副总经理李颖回忆,那时候项目时间已经很紧,“我们心里其实挺没底的。”
没想到,电话那头没多寒暄,当天下午就把四套厂房方案发了过来,还标清了距离、条件、配套情况。第二天上午,园区工作人员就带着他们去看舜利电子厂房——原本就是做电子的,配电、通风全都现成,机器一搬就能开工。
“我们开玩笑说,这速度比点外卖还快。”李颖笑着说。从提交诉求到签约,不到三天,一周内设备搬迁、调试到位,比常规流程快了二十天。这份效率,让团队敢在展项上线前临时加上AI互动功能,“如果厂房没有那么快落地,我们很可能得把互动部分延后上线。”
从“看得到”到“玩得起”,为什么能火?
“科技之眼”的火,其实一点都不神秘。
好看,是它的第一张王牌——亚洲最大室内LED透明球屏、720度无死角的裸眼3D场景,让人第一眼就想掏出手机。好玩,是它的第二招——AI拍照生成个性化形象,不只是看展,而是把自己“放进”展项里。好晒,则是第三个推手——作品能立刻在28.5米的大球屏上滚动,全场都能看到,拍下来发朋友圈、短视频,很快就能引来一串点赞。
这种“看得到+玩得起+晒得出”的体验,刚好踩中了很多人的心理需求。年轻人爱来打卡,家长乐意带孩子体验,外地游客甚至会专门把它排进行程。
把尖端显示技术、AI互动和公共文化空间结合在一起,让人用最直观、最有趣的方式接触科技、感受科技。“对我们来说,希望‘科技之眼’不仅是个展项,也是合肥的一张名片。”鲍海波说。
合新闻 记者 王书浒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