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学揭示的长脑子真相,和你想的不一样!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5 09:08 2

摘要: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高强度用脑”:应对复杂工作、频繁切换注意力、沉浸在各类电子屏幕之间。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高强度用脑”:应对复杂工作、频繁切换注意力、沉浸在各类电子屏幕之间。

图|《黑镜》剧照

然而,正如身体需要锻炼与休息,我们的大脑同样需要科学使用与适当养护。可惜的是,关于“如何健康地用脑”这件事,我们往往缺乏科学而系统的认知。

其实,科学界早已发现了一套基于实证研究的、易于上手的运动和生活方式,可以帮助普通人改善大脑在注意力、记忆力和执行功能等方面的能力。

临床神经心理学家约翰·伦道夫,用神经科学提升大脑健康,每一条建议都可靠而实用。

有关大脑的迷思和误解

你对大脑的了解可能都是错的

我们每天都在“用脑”,但你是否真正地了解自己的大脑呢?在朋友圈、短视频和健康讲座中,你可能听过这样一些说法:“人类只使用了大脑的10%”“记忆力衰退是老了的正常现象”……这些听上去“科学”的话,其实很多已经被证伪。

比如,有人认为记忆力减退是衰老不可避免的副作用。但研究早已表明,在90岁之前,绝大多数人不会自然发展为痴呆;甚至在90岁以上的群体中,超过一半的人依然保有良好的认知功能,有些“超级老人”的大脑结构甚至与中年人相仿。也就是说,记忆力下降大多是生活方式的结果。

图|《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剧照

再比如,“中年生活方式对大脑无关紧要”这一说法,同样站不住脚。研究指出,活跃的中年人群,即便只是每天多走几步路,几十年后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也会更健康。即使在80岁以后才开始运动,依然能让大脑连接方式发生积极改变。

更常见的焦虑是:“我怎么最近总忘事?是不是得痴呆了?” 其实,大脑健忘和神经疾病之间有一道清晰的界限。忘记钥匙放哪了是常态,但把钥匙放进冰箱、忘了自己怎么出门的情况才值得引起警惕。而且很多看似“脑子不灵”的表现,常常是因为压力过大、睡不好或注意力分散所致,而并非神经系统本身出了问题。

还有人一厢情愿地相信“药物能补脑”。可惜现实并不美好:目前并没有明确证据表明哪种药物或保健品能显著提升认知能力、逆转记忆衰退。真正有效的“药”,其实藏在你的生活里——运动、社交、动脑、良好的饮食和作息才是对认知最有益的方式。

图|微博热搜

总之,很多关于大脑的“常识”,其实是“误识”。是时候更新我们对大脑的理解了:它不是一台早年设定好的机器,而是一个可以终身塑造、持续成长的器官。了解大脑的真实运作机制,是科学用脑的第一步。

改善大脑的四个关键领域

用CAPE模型唤醒大脑潜能

我们已经知道,许多关于大脑的常识其实是误解,而要真正改善认知状态,并不是依靠单一的方法或神奇的药丸,而是需要一个结构清晰、系统完整的策略。为此,这本书提出了一个便于记忆的CAPE模型。

CAPE模型,分别代表改善大脑健康的四个关键领域。

认知策略是日常生活中我们与大脑“协作”的方式。比如我们会在手机上设提醒、在书桌前贴便利贴、为重要事项设定计时器,这些都是所谓的“外部策略”——它们减轻了大脑的记忆负担,让注意力资源得以合理分配。

而更高级的“内部策略”则是心理技巧的调动,例如将要记住的信息编成一则小故事,把抽象变成具象、让枯燥变得生动,一位患者Susan会把购物清单编成“麦片去参加蔬菜派对”的情节。事实上,CAPE这个模型本身就是一种内部策略的体现,它通过首字母缩写帮助我们牢牢记住脑健康的四个支柱。

认知策略让人更聪明地用脑,而不是更辛苦地用脑。

而一旦走出头脑的世界,生活方式中的“活动参与”就成了另一根关键支柱。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身体越活跃,大脑就越高效,规律的运动能改善循环系统、增强脑区连接,从而提升认知表现。同时,人际交往也是一种复杂的脑力挑战,有助于情绪理解与思维灵活性的发展。此外,阅读、做题、学习技能等传统脑力活动能激发神经可塑性。尤其是那些融合身体、社交与认知的复合型活动,对大脑的激活效果更显著。

活动参与策略提醒我们,大脑需要不断被激活。

当然,若想让这些积极因素真正产生长期效应,还需要重视预防。比如高饱和脂肪饮食、长期睡眠障碍、慢性压力和吸烟等,都与认知功能下降密切相关。与之相对的,是越来越被推崇的地中海式饮食,它不仅对心血管系统有益,也有助于记忆和学习能力的维持。同时,科学管理压力、保障充足睡眠,也被证实可以延缓神经系统老化,保护诸如海马体这样的关键区域。

地中海饮食是一种以橄榄油、新鲜蔬果、全谷物、豆类、坚果、鱼类为主的饮食模式,与此同时适量食用奶制品和红酒,少量红肉和加工食品。

最后,作者将“脑教育”也列入模型之中——这正是本书创作的初衷。很多人担心记忆减退、注意力涣散,其实是对大脑正常变化缺乏认知。例如到了四五十岁,处理速度和词语检索能力自然会下降,这是生理演化的一部分,不必过度焦虑。相反,若能通过学习大脑的运行规律,理解其优势与局限,建立对认知功能的合理预期,我们便能在心理上建立起积极而稳固的“自我感知”。

科学用脑的一些实用策略

与大脑合作,而不是与之对抗

在众多关于认知健康的讨论中,有一个普遍误区是:我们总以为“变健忘”“不专注”是自己能力不够,是大脑“掉链子”,却很少反思我们是如何使用大脑的。事实上,许多看似“脑力下降”的问题,并不是大脑本身出了故障,而是我们没有掌握与之协作的正确方式。

认知策略可分为两类:外部策略依赖物理工具,如便签、清单、闹钟等;内部策略则是提升记忆与理解的心理技巧,如联想、重复、构建故事或使用缩略法。比如,有人能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六万多位,靠的不是天赋,而是通过组织结构、节奏和图像化训练出高效记忆方式。

策略效果还体现在注意力和执行功能的维度。很多人“记不住”,其实是“没注意”。比如你可能不记得昨晚吃了什么,不是忘了,而是当时没留心。研究表明,“自言自语”能帮助聚焦——把步骤说出来,就像为大脑配了操作指南。

在这个容易分心的时代,打造低干扰环境也至关重要。一支笔和一个“分心本”,可能比效率App更有效:想起杂事时先记下来,先专注当前任务。关闭通知、限制社交媒体,才是真正“脑友好”的做法。

“烂笔头”可能比效率App更高效。

不仅如此,“心流”状态也被认为是个体认知表现的巅峰时刻,那是一种全神贯注、忘我投入的心理状态。无论是艺术创作、写作、运动,还是单纯整理房间,当你对所做之事充满动力、又拥有足够技能时,效率和幸福感将双双提升。创造心流的关键是明确目标、设置合理难度,并为自己营造一个理想的“认知环境”。

当然,注意与专注之外,真正让认知提升可持续的,是我们对记忆策略和执行功能的有效管理。面对中年以后大脑对新信息记忆的下降,我们需要有意识地调整学习方式。比如,初见时重复姓名并联想形象、使用“间隔练习”代替临时死记,都是更科学的记忆方法。

而在实际生活中,执行功能也不可忽视。日历提醒、固定物品位置、简洁清单等“老技巧”是高效生活的关键。尤其推荐任务清单法:每天只列不超过五项要务,并预估时间,既有助于完成,也增强秩序感与掌控感。

任务清单法用“有限清单”对抗“无限分心”。

需要记住的是:专注做一件事永远比同时处理多件事更高效。当你试图边刷手机边工作,大脑反而被分散,效率下降。真正高效的人,不在于多能,而在于懂得优先顺序。

更重要的是,觉察自己的进步,并从策略中获得积极情绪。完成清单、记住名字、生活有序,这些小小成就感,正是认知策略带来的正向反馈,也是持续坚持的动力源泉。

在生活中你用过哪些“小技巧”

来提升专注力或记忆力?

最近一次让你“大脑开窍”的活动是什么?

在留言区和书友分分享一波吧

2位优秀留言读者将获赠此书

会用脑的人

靠的是科学的方法和策略

公号粉丝限量专享

-End-

观点资料来源:

《脑健康手册:预防认知衰退的科学指南》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scb01@pup.cn

真正的衰老源于我们对脑健康的忽视

来源:科学圈二三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