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盛夏时节,山阳县漫川关镇万福村的一处农家院落里,一场别开生面的调解正在进行。七八只小板凳围成一圈,村民、村组长和乡贤围坐其间,共同商议一起因邻里建房可能引发的纠纷。
盛夏时节,山阳县漫川关镇万福村的一处农家院落里,一场别开生面的调解正在进行。七八只小板凳围成一圈,村民、村组长和乡贤围坐其间,共同商议一起因邻里建房可能引发的纠纷。
这是漫川关镇流传百余年的“板凳搭拢”解纠纷的一个生动场景。今年5月刚调任漫川法庭负责人的江书林从法理和情理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很快促成双方达成和解:东家如因建房需砍伐西家核桃树,应按市场价赔偿。纠纷在萌芽状态得到妥善化解。
“板凳搭拢”:巧用民俗文化中的“善治密码”
漫川关镇古称丰阳关,地处秦楚交界,“朝秦暮楚”的典故即源于此。千百年来,秦风楚俗在此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解纷文化体系。据漫川关镇原农技站站长周宗奇介绍,当地逐步形成了“吃合食、笑脸称、板凳搭拢、请中人”的纠纷化解“四步法”。“吃合食”培养和合意识,“笑脸称”倡导诚信经营,“板凳搭拢”促进当面沟通,“请中人”实现兜底调解。这套源于民间商贸传统的解纷体系,能化解90%以上的矛盾纠纷。
“天大的事坐下来说,板凳搭拢好商量。”江书林告诉笔者,漫川法庭将现代解纷方法与这一民间智慧相结合,今年以来办理的37件案件全部调解结案。
今年6月,法庭受理一起合同纠纷案。被告王力(化名)夫妇拖欠同村张青(化名)2.5万元装修款。法庭借助“板凳搭拢”调解小组力量,邀请村支书等乡贤参与,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还款协议。
多元调解:让“有结”变“有解”
山阳县人民法院积极推动“板凳搭拢”民间解纷法融入现代治理体系。在县级层面,法院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牵引,组建“1名调解员+1名法官+1名法官助理+1名书记员”的诉讼服务团队入驻综治中心。
“我们设立了司法调解室、速裁法庭等功能区,构建‘五维工作法’。”入驻法官孔庆春介绍,通过“以案释法+先行调解+指导调解+委托调解+诉调对接”的工作机制,已化解各类纠纷近20起。
漫川法庭管辖4个镇、7万余人口。法庭按照“一法庭一特色”建设思路,布设“处理民事纠纷常用俗语”展板,吸纳商会组织、民间调解团体等力量组成解纷小组。同时,积极开展巡回审判,将庭审搬到田间地头,已开展送法进乡村活动30余场次,覆盖群众4500余人。
“云法庭”的运用让解纷更便捷。法庭通过“微庭审”处理跨地域案件6起,既方便群众诉讼,又节约了司法成本。
法润乡风:画好基层治理“同心圆”
在传承传统解纷智慧的同时,山阳县法院注重法治文化建设。2023年,法院在漫川关镇“鸳鸯戏楼”文化广场建立司法保护点,构建历史遗迹与文旅产业的多元保护格局。
普法宣传形式不断创新。由法院干警创作的《板凳搭拢好“枫”光》,经漫川大调第九代传承人高继国带队传唱,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法治文化。法庭还组织送法进校园活动,为3所中小学1.2万名师生讲授法治课。
红色基因融入法治建设。漫川关镇是一片红色热土,商洛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山阳法院、漫川法庭,常态化组织法官干警赴当地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入党誓词。近年来,法院充分利用当地红色资源,组织法官干警、人民陪审员等400余人次接受党性教育。
“板凳搭拢解纷法是民间智慧与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有机结合。”山阳县法院院长屈文宏表示,将继续深挖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元素,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来源:西北信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