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看到一条新闻,一对父母因为五岁的女儿调座椅压死了不到三岁的儿子,转头把车企告上了法庭,结果法院驳回了他们的诉讼请求。说实话,看到这事儿的第一眼,我打心眼儿里同情这个家庭,毕竟是一条鲜活的小生命没了,换谁心里都不好受。可再看这事儿的来龙去脉,又忍不住想说:这
最近看到一条新闻,一对父母因为五岁的女儿调座椅压死了不到三岁的儿子,转头把车企告上了法庭,结果法院驳回了他们的诉讼请求。说实话,看到这事儿的第一眼,我打心眼儿里同情这个家庭,毕竟是一条鲜活的小生命没了,换谁心里都不好受。可再看这事儿的来龙去脉,又忍不住想说:这真跟人家车企有半毛钱关系吗,说到底,还是监护人没尽到责任。
先把这事儿的来龙去脉捋清楚。事情大概是这样:一家人开车出门,父母带着五岁的女儿和不到三岁的儿子坐在车里。途中可能是觉得座位不舒服,五岁的女儿伸手去调座椅,结果没成想,座椅突然移动,正好压住了旁边的小儿子。等父母发现不对劲的时候,孩子已经没了呼吸。好好的一家四口,转眼就少了一口人,这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但凡有点同情心的人都能感受到。换做是谁家遇到这种事,估计天都得塌下来,所以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说,这对父母的悲痛值得所有人理解和安慰,谁也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悲剧发生。
但同情归同情,道理归道理。悲痛过后,咱们得弄明白一个关键问题:这事儿到底是谁的责任?这对父母觉得是汽车座椅有问题,说车企设计不合理,才导致孩子出事,所以把车企告上法庭,要求赔偿。可法院最终驳回了他们的请求,我觉得这个判决一点毛病都没有。咱们先说说汽车座椅这事儿,现在市面上正规厂家生产的汽车座椅,不管是手动调节还是电动调节,都有明确的安全设计。就拿电动座椅来说,一般都有防夹功能,而且调节按钮大多设计在成年人伸手能及的地方,孩子想随便碰到都不容易。就算是手动调节的座椅,也得用点力气才能搬动,一个五岁的孩子能轻松操作,本身就说明监护人没把孩子看好。
更重要的是,汽车说明书里早就写得明明白白:未成年人乘坐车辆时,必须由监护人看管,禁止让孩子单独接触车辆操控装置。这就跟咱们买电器时,说明书上写着“禁止湿手操作”一样,都是最基本的安全提示。车企已经尽到了提醒义务,总不能因为有人不看说明书、不遵守规则出了问题,就怪厂家没把产品做得“万无一失”吧?要是这么说的话,有人闯红灯被车撞了,难道要怪红绿灯没长眼睛?有人用菜刀切菜伤了手,难道要怪菜刀太锋利?这道理根本说不通啊。
再说说监护责任这个事儿。咱们都知道,三岁以下的孩子完全没有自我保护能力,五岁的孩子也还不懂事,对危险没有认知。这种情况下,父母作为监护人,必须寸步不离地看好孩子,这是天经地义的责任。可在这起事故里,五岁的女儿能随便去调座椅,说明当时父母要么在开车分心了,要么就是没把孩子的位置安排好。咱们想想,正常情况下,带两个这么小的孩子出门,肯定得把他们放在后排安全座椅上,而且最好用儿童安全锁把后门锁上,防止孩子乱摸乱动。如果父母能做到这一点,五岁的孩子根本碰不到座椅调节按钮,悲剧也就不会发生了。
有人可能会说:“谁都有疏忽的时候,父母也不是故意的。”这话没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疏忽和失职是两码事。作为父母,看管孩子不是“可做可不做”的选择题,而是“必须做好”的义务题。咱们身边总有这样的例子:有的家长带孩子去商场,自己低头看手机,结果孩子跑丢了;有的家长带孩子去河边玩,自己跟别人聊天,结果孩子掉进水里了。这些事故发生后,难道能去怪商场太大、河水太深吗?显然不能。同理,孩子在车里出事,最该反思的应该是父母有没有尽到看管责任,而不是急着找别人“背锅”。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对父母已经够惨了,为什么还要苛责他们?其实不是苛责,而是想让更多人明白一个道理:监护责任重于泰山,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咱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可光放心里疼不行,还得落实到行动上。带孩子出门的时候,眼睛要盯着孩子,脑子要想着安全,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别觉得危险离自己很远,有时候一个小小的疏忽,就能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再说说车企被起诉这事儿,我觉得对车企来说也挺冤的。这些年,车企为了提高汽车安全性,投入了多少研发成本?从安全气囊、ABS防抱死系统,到儿童安全座椅接口、车窗防夹功能,每一项技术升级都是为了保护驾乘人员的安全。就拿儿童安全来说,现在很多车型都专门设计了后排儿童安全锁,还有的车会在仪表盘上显示“后排有儿童”的提醒,就是怕父母忘了后排的孩子。车企已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了安全防护,总不能要求车企把汽车做成“金钟罩”,连孩子乱摸乱动都能防住吧?
再从道德角度聊聊这事儿。做人得讲道理,不能因为自己受了委屈,就把责任推给别人。这对父母失去了孩子,心里肯定特别痛苦,大家都能理解。但痛苦不能成为推卸责任的理由,更不能把自己的失职造成的后果,强加到无辜的车企身上。这种做法不仅不道德,还会让社会失去公平正义的底线。要是连“自己的孩子自己看好”这个最基本的道理都不讲,那以后谁还会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
其实类似的悲剧早就有过警示。前几年有新闻说,家长把孩子忘在车里,结果孩子被闷死了。当时就有人呼吁,家长一定要提高安全意识,不能马虎大意。可还是有人心存侥幸,觉得“就一会儿没事”,结果出事了才追悔莫及。这次的座椅调节事故,本质上也是因为家长的侥幸心理:觉得孩子在后排没事,觉得孩子不会乱摸按钮,觉得自己稍微分心没关系。可危险从来不会给人“后悔”的机会,一旦发生事故,就是一辈子的遗憾。可能有人会说,现在的孩子太调皮,根本看不住。但我想说,孩子调皮是天性,可家长的责任就是要引导和保护他们。咱们可以提前给孩子讲好安全规则,告诉他们哪些事情不能做;可以在车里放一些安全的玩具,让孩子有事可做,减少乱摸乱动的可能;如果一个人带两个孩子出门觉得吃力,那就尽量让家人一起陪同,别逞强。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真心想看好孩子,就一定能找到合适的方式。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都值得被好好保护。作为父母,咱们既然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就有责任让他们健康、安全地长大。这种责任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过马路时紧紧拉住孩子的手,做饭时不让孩子靠近灶台,开车时看好后排的孩子……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其实都是对孩子最深的爱。
来源:感性老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