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邓颖超考察深圳被记者包围,邓大姐:别拍我,多拍拍群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5 06:48 2

摘要:1984年12月的深圳,咸湿的海风裹挟着改革的热浪扑面而来。7日清晨,渔民村的早市刚刚开张,卖海产的吆喝声与渔船发动机的轰鸣交织成特区特有的晨曲。

1984年12月的深圳,咸湿的海风裹挟着改革的热浪扑面而来。7日清晨,渔民村的早市刚刚开张,卖海产的吆喝声与渔船发动机的轰鸣交织成特区特有的晨曲。

谁都不曾想到,这个因改革开放率先富起来的“万元户村”,即将迎来一位改变中国历史的女性——时年80岁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同志。

当时任广东省政协主席梁威林的小轿车缓缓停靠在村口榕树下时,树梢上几只白鹭惊飞而起。这个细节被随行的记者敏锐地捕捉到。

后来这位年轻的记者在笔记中写道:“就像封闭多年的中国,突然向世界张开了翅膀。”

时任深圳市副市长甄锡培快步上前,为身着藏青色呢子大衣的邓大姐拉开车门,老人家脚上的圆口布鞋刚沾地,就被闻讯赶来的村民围得水泄不通。

邓颖超在深圳

渔民村的吴伯森村长穿过人群时,裤脚还沾着鱼塘的新泥。这位在海上漂泊半生的老渔民,双手在衣襟上擦了又擦才敢握住邓颖超的手。

当老人家用地道广州话问出“你几多岁啊”时,现场空气仿佛凝固了三秒,众多村民谁也没想到这位北方口音的领导人,竟藏着如此地道的岭南乡音!

吴伯森答:“我六十多岁了。”

邓颖超仍用纯熟的广东话答:“哦,咁你系我细佬罗(那么你是我弟弟罗)!我呢,80岁了,老了,百一婆(老太婆)罗!”

大家都知道,邓颖超祖籍是河南光山,生于广西南宁,父亲邓廷忠是清朝的高级武官,担任过南宁总兵。

邓颖超在深圳视察

后来邓颖超又在天津南开中学念书,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北方度过,按道理说,她应该是一口北方腔,但没想到她的广东话也说得很地道!

在吴家客厅,阳光透过新装的铝合金窗洒在邓颖超银白的鬓角上。她轻抚着村长孙子的小手,突然用指尖点了点孩子虎头鞋上的绣纹:“我年轻时在广州,见过一模一样的针脚。”

这个细节让在场的市、村干部恍然大悟:原来1925-1927年周恩来夫妇在广州领导革命时,邓颖超早已将岭南文化刻进了记忆深处。距今60年了,她的广东方言仍讲得如此流利!

参观村办养鳗场时,邓颖超在增氧机溅起的水花前驻足良久。当听说这套日本进口设备能让鱼苗存活率提升60%,她转身对梁威林说:“看来打开国门这条路,我们走对了。”

在村民邓阿婆家,彩电里正播放着香港电视剧。邓颖超看着屏幕上闪烁的霓虹,忽然用粤语哼了半句“落花满天蔽月光”,这是她六十年前在广州常听的粤剧《帝女花》选段。

工作中的邓颖超

满屋的年轻人还没反应过来,几位“百一婆”已经拍着大腿接上了下句,刹那间,岁月的鸿沟被熟悉的旋律填平。

在听了吴村长关于特区建设带来渔民村巨变的汇报后,邓颖超同志欣慰地鼓掌肯定说:“今天亲眼所见,证明中央的政策完全正确!”

她随即又关切地询问了村中生产、村民生活及党组织建设等具体情况。

随后,她起身环顾四周,用亲切的广州话问道:“老吴,你的百一婆呢?”得知对方养鱼去了,她笑着叮嘱村长:“等她回来,代我问声好!”

此时,还有许多闻讯而来的村民和孩子们在屋外等候。邓颖超同志缓步走出,热情地向人群招手,用广州话招呼道:“过来啊,你哋都过来啊!”

晚年邓颖超在西花厅留影

几位抱着孩子的“百一婆”兴奋地迎上前。她高兴地拉住她们的手,用广东乡音与大家拉起家常。现场欢声笑语不断,“百一婆”们笑得合不拢嘴,争相回应。

离村前,邓颖超同志顺访了一户村民家。在门口,她遇到许多带着长枪短炮的记者们,围着前来访问的一行人不停地拍摄。

邓颖超走到一位年轻记者的面前,得知身份后,她主动伸出手与对方相握,语重心长地说:“哦!记者同志,记者工作很有意义!但你们不要总把镜头对着我。”

随后,她指向崭新的村舍和热情的村民,“要多拍群众,多拍这些新房子。过去外国人总说我们穷,如今我们渔民的生活大大改善,开始富起来了。请你们多宣传他们,多记录他们的新生活!”

她提醒记者们,记得单独拍摄一些村民们的笑脸,这些场景后来成为改革开放初期最经典的影像之一——画面前景是渔民们腼腆而自豪的神情,背景处隐约可见邓颖超深蓝色衣角的残影。

晚年邓颖超

临别前,老人家突然从手提包里取出个铁皮盒子,里面竟然是一盒传统的广式鸡仔饼,这种点心外脆内软,咸甜交织,带有南乳和五香粉的风味。

当酥脆的饼屑落在孩子们掌心时,她轻声说:“记得以前在广州的时候,老百姓也常送给我们鸡仔饼。”一瞬间,改革开放好像有了具象的温度。

车队离开时,不知哪个村民率先唱起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声追着车轮传出好远。随行的工作人员们回忆:邓颖超在返程车上一直望着渔民村的灯火,直到最后一盏灯消失在夜色中。

而历史会记得,在这个平凡的冬日,一位已经为了新中国奋斗了六十多年的八旬老人用她特有的方式告诉祖国:改革的春风,终将吹暖中国的每一寸土地。

来源:每日一段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