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起的奇迹》是25年看完的第33本书。说实话我是被这本书的书名吸引过来的,我想想看看到底为什么要早起,能发生什么奇迹?但看了没有达到我心中的预期。可能书中很多奇迹,我平时都在做,几年了的确像换了个人,就像我经常感觉,我改命了。
《早起的奇迹》是25年看完的第33本书。说实话我是被这本书的书名吸引过来的,我想想看看到底为什么要早起,能发生什么奇迹?但看了没有达到我心中的预期。可能书中很多奇迹,我平时都在做,几年了的确像换了个人,就像我经常感觉,我改命了。
书中作者哈尔·埃尔罗德的人生堪称“过山车”:20岁成为销售冠军,却在20岁遭遇连环车祸,全身11处骨折;28岁经历金融危机破产,负债42.5万美元;最绝望时,他每天靠酒精麻痹自己,直到发现“早起1小时”这个秘密武器。
书中提出的“S.A.V.E.R.S.六步法”像一剂强心针:
心静:我尝试用“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发现比单纯刷手机更能平复焦虑;自我肯定:对着镜子说“我能掌控今天”时,儿子突然推门进来,场面一度尴尬,但坚持三天后,他竟主动学我的样子给自己打气;具象化:把年度目标拆解成“本周要读完两本书”“每天运动20分钟”等具体场景,想象自己站在领奖台上的画面,居然真的有了动力;运动:跟着作者推荐的“5分钟太阳礼”(瑜伽动作),发现比跑五公里更易坚持;阅读:把手机换成纸质书,读《认知觉醒》时发现,晨间大脑的吸收效率是晚上的3倍;书写:用“三行日记法”(今天做了什么+哪里可以更好+明天要尝试什么),把混乱的思绪变成了可执行的计划。二、早起不是“自虐”,而是“投资未来”
书中有个观点让我豁然开朗:“早起的意义不在于多出1小时,而在于用最清醒的头脑做最重要的事。”这让我反思自己过去的生活:
最触动我的是书中那个“5分钟防赖床策略”:
睡前暗示:“我明天会精力充沛地醒来”;闹钟放远点:强迫自己离开被窝;直接去洗漱:用冷水刺激面部;喝一大杯水:补充夜间流失的水分;穿上运动服:用行动打破“再睡5分钟”的借口。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闹钟,而是对更好生活的期待。
三、早起不是终点,而是“人生重启键”
早起不是苦行僧式的自虐,而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唤醒内在潜能。就像作者说的:“你现在的水平,决定了你未来的成就;但你可以通过改变晨间习惯,重新定义自己的水平。”
现在的我,依然会偶尔赖床,但不再像以前那样自责。因为《早起的奇迹》教会我:
允许自己不完美:作者建议从“6分钟精简版”开始,哪怕只做1分钟冥想也是进步;建立支持系统:我加入了线上早起社群,每天打卡互相鼓励;周期性调整:周末会多睡1小时,但保持“早起思维”——比如用上午的时间完成核心任务。最让我惊喜的是,这种改变正在辐射到生活的其他方面:我开始尝试“晨间日记”记录感恩事项,发现原来每天都有那么多值得开心的小事;我学会了用“具象化”技术缓解焦虑——当工作遇到难题时,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成功解决的场景,真的能找到解决方案。当晨光穿透窗帘时,我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合上书的那天清晨,我站在阳台上看着太阳升起。突然想起作者的话:“人生最大的奇迹,就是成为梦想中的自己。”现在的我不敢说已经实现了这个目标,但至少,我不再是那个被闹钟追着跑的“起床困难户”,而是主动掌控生活的“晨型人”。
如果你也厌倦了“晚上不想睡,早上不想起”的循环,不妨试试这本书的方法。记住:早起不是目的,而是通往更好生活的工具。就像作者在书中所说:“当你开始用晨间时光创造奇迹时,你会发现,原来人生可以活得如此轻盈而充满力量。”
现在,我的闹钟又响了。这一次,我没有犹豫——因为我知道,推开门的那一刻,等待我的将是一个充满可能的清晨。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