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锤定音:国家出手整治新能源汽车虚假宣传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5 08:01 1

摘要:全球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电动化转型,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成为消费新热点。在资本热捧与技术迭代的双重驱动下,部分厂商为了抢占市场份额,采用夸大其词甚至虚构功能的宣传手段误导消费者,行业乱象频发。

全球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电动化转型,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成为消费新热点。在资本热捧与技术迭代的双重驱动下,部分厂商为了抢占市场份额,采用夸大其词甚至虚构功能的宣传手段误导消费者,行业乱象频发。针对这一现象,国家监管部门果断出手。8月13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开征求《市场监管总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品召回、生产一致性监督管理与规范宣传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这份征求意见稿,除了就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品召回、生产一致性、事故报告等加强监管之外,专门提出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范企业广告活动和商业宣传行为”。《通知》第三部分“加强企业广告活动和商业宣传行为监督”对企业明确提出三点要求:一是企业向消费者提供有关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驾驶自动化等级、系统能力、系统边界等信息时,应当真实、全面,不得做虚假、夸大系统能力或引人误解的宣传,确保消费者正确理解和驾驶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二是企业在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或功能命名及营销宣传中,不得暗示消费者可以视其为自动驾驶系统、具备实际上并不具备的功能,防止驾驶员滥用。三是企业应当避免夸大宣传车辆驾驶性能,误导消费者以不合理的高速驾驶车辆。《通知》指出,市场监管总局将加大对企业广告活动和商业宣传行为中夸大组合驾驶辅助功能、欺骗或误导消费者等情形的监督检查力度,组织召回技术机构开展过度宣传等问题的技术认定工作,并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专项联合调查,依法做好整治规范工作。汽车企业在广告和传播中,对其产品性能和技术进行虚假宣传,是一种典型的恶性竞争行为,既违反了《广告法》,也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则是相应的执法监管机构。除了市场监管总局提出的三个方面的问题,目前国内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虚假宣传现象:一、续航里程虚标成为行业普遍现象。标定工况下的实验室数据被包装成日常使用场景的真实续航里程,成为最普遍的欺诈手法。某新势力品牌宣称CLTC综合续航达700公里,但用户反馈冬季城市道路实测不足450公里,高速路段更跌至380公里。这种差距源于厂商刻意选择最有利的测试条件,而真实用车环境中的温度波动、频繁启停和载重变化均未纳入考量。更有甚者通过算法篡改仪表显示数值,使表显剩余电量与实际可行驶里程严重不符。二是辅助驾驶功能过度夸大。L2级辅助驾驶系统被包装成“完全自动驾驶”,是当下最危险的营销陷阱。某些车型将自适应巡航与车道保持简单叠加后,便宣称具备“解放双手”的能力,刻意隐瞒系统无法应对复杂路况。三是充电速度承诺沦为数字游戏。一些厂家的快充技术宣传沦为文字游戏。厂商标榜的“30分钟充至80%”往往基于特定温度环境和专用充电桩的理想状态,而普通公共充电桩的实际功率仅为其三分之一。四是车机系统生态构建纯属纸上谈兵。一些产品的车载智能座舱承诺与现实形成鲜明反差。宣传中的多屏互动、无缝衔接跨设备体验,在实际使用中常因系统卡顿、应用适配不良而大打折扣。某车企承诺的车家互联功能,至今未能实现与主流智能家居品牌的稳定连接。所谓OTA升级也多集中在界面优化层面,核心功能改进寥寥无几。用户吐槽最多的语音助手识别准确率低、导航路线规划不合理等问题,始终未能得到有效解决。五是安全性能指标选择性披露。一些产品的碰撞测试成绩被断章取义用于营销话术。部分厂商只强调正面偏置碰撞的优秀表现,却回避侧面柱碰等薄弱环节的数据。将欧洲NCAP五星评级放大展示,对国内C-NCAP较低分数轻描淡写。电池安全防护的宣传同样存在漏洞,某车型宣称通过针刺试验不起火,却未说明试验使用的老旧电池样本与量产车的改进型电芯存在代差。当极端工况真正发生时,这些未经验证的安全承诺将成为致命的空头支票。这些虚假宣传现象的背后,折射出行业快速发展阶段的监管滞后与价值失序。企业为追求短期市场份额,不惜牺牲品牌信誉进行概念炒作;消费者因信息不对称难以辨别真伪,而维权成本高昂;行业标准体系尚未完善,给不良厂家留下钻空子的空间。要破解这一困局,既需要监管部门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强制要求广告用语与实测数据挂钩。也呼唤行业制定透明化的技术认证标准,让消费者获得可比对的真实参数。更重要的是车企应回归产品本质,用扎实的技术突破华而不实的包装,从而真正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完)

来源:一锤定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