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范才能上位”?于正曝自家女演员被暗示换角,网上喊话维权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5 07:15 2

摘要:一位签在于正旗下的女演员,进组后被导演明里暗里“拿捏”,最终换角——他只好开直播把潜规则摊在桌上。

一位签在于正旗下的女演员,进组后被导演明里暗里“拿捏”,最终换角——他只好开直播把潜规则摊在桌上。

杨幂早就说过,那句不太好听的“跟谁就范就能上位”,听着刺耳,却像行业里某种默契的回声。

于正这次明显憋了一口气。

明明是正式面试过、平台也点头过的女主选定,到了现场,导演第一句就冷冰冰:“你不是我想要的人。”

这话像一记下马威,轻飘飘,却把人砸进冰窟。

她不死心,配合、调整、反复试戏——先从头发开始刁难,漂来漂去,几种颜色折腾到人麻木,才算勉强通过“形象关”。

开机后,导演要求“夸张一点”,她按指令演到自己都觉得不像自己,几次NG过了,导演又拎着样片去平台提意见:演得太夸张,要换人。

这招很熟,先把方向往极端拽,再说你不行。

平台看在于正的人情上,让她再来一次。

她硬着头皮找导演沟通:“您到底要什么?”

回答却像一团雾——“不知道,你自己感觉一下,再…感觉一下?”

当标准变成“哄好人”,所有的专业努力都显得可笑。

第二次开机,她被故意摁到凌晨两点半,困、饿、心态像揉皱的纸,导演却云淡风轻:“一条过。”

这一条,到底过了什么?

是镜头,还是底线?

精神上被耗尽的人,往往连愤怒的力气都没了。

接着,就是“换角”两个字落地。

于正话里话外点得很明白:她懂那层暗示,也挣扎着问自己要不要妥协,但最后还是没迈过去。

导演嘴里还蹦出“立场”两个字,听得人一阵冷笑——这世上最不缺的,是站在利益那边的“立场”。

事情到这,已经不只是个体的委屈。

有人问:不是签了大公司吗?

不是靠山硬吗?

在于正的叙述里,他也试过去挡——找平台、讲资历、摆事实,可在剧组那个密不透风的小生态里,权力链条比人情更硬。

等他再亮出后台,导演惊觉“是你家的人”,打电话求情,但于正没松口。

他还顺手掀了另一个盖子:这部戏准备草率,造型网上照抄,剧本没写完就开机。

要我说,乱象往往是秩序的孪生兄弟——哪里制度松,哪里就容易长出苔。

网友们很快顺着蛛丝马迹去“对号”。

有人指向赵嘉敏:她在新剧开机当天发了宣传后又隐藏,前几天晒过染发自拍,而她平时并没这个习惯;还有人挖到疑似顶替者是王佳怡。

名字摆出来,线索拼起来,但这都只是“疑似”,不是铁证。

更重要的是,截至目前,被怀疑的导演田羽生没有公开回应,涉事女艺人也没有再发声,舆论还在发酵,大家都盯着后续,会不会有当事人站出来,或者平台给个说法。

沉默,有时候比喧哗更刺耳。

这事让我想起另一件旧闻。

2012年10月,于正也发过一条微博,说自家女演员拒绝陪酒,被以“身高不够”为由换掉。

那时他说没有录音证据,不走法律途径,只希望导演道歉与赔偿。

这十多年,江湖换了几茬人,可“陪酒—刁难—换角”的剧本竟然还是同一个版本。

我们总在问:为什么还在发生?

因为每一条暗巷里,都有看不见的权力,喜欢关灯做决定。

更近的一个寒心案例,是今年8月的郑某峰案。

媒体披露的操作手法,让人不寒而栗:以“选角”“排练”为名,诱骗年幼、年轻女孩,再用删戏、封杀威胁她们闭嘴。

说白了,权力拿捏着通往舞台的门票,就敢伸手去掠夺别人本该自由和体面的职业生活。

你看,饭圈里有人说“别上纲上线”,可这不是情绪问题,这是秩序问题。

没有秩序,谈什么创作,谈什么作品。

回到这次。

有人问我:她如果妥协了,会不会就一夜爆火?

也许会,也许不会。

杨幂那句残酷的话,说的是一种普遍的诱惑,但诱惑从来不是承诺。

那些看起来顺利的人生,背后也可能是另一种困局——被看不见的绳子牵着走,一辈子都要“感觉一下”别人的感觉。

更何况,妥协换来的,不一定是角色,可能只是下一次更赤裸的索取。

年轻演员不傻,她们知道这一点,所以才会在凌晨两点的走廊里,裹着外套靠在墙上想:我到底在守什么?

我见过类似的场景。

化妆间的灯是冷白的,桌子上散着喷雾、胶水、发卡,化妆师端着染碗像在调一杯颜色古怪的鸡尾酒。

她照镜子,不说话,手机屏幕上蹦出一句消息:“平台那边还在协调,别怕。”

谁能不怕呢?

怕错过机会,怕被贴上“难合作”的标签,也怕明天醒来,自己在这行再没位置。

可有些害怕,也会给人撑住的理由,不让自己变成被人随手揉的纸团。

当然,我们也该更苛刻地看流程。

为什么一个导演能在缺乏清晰的评估体系下,轻易把“夸张”变成“换角”的理由?

为什么平台的“再给一次机会”,最终落地成凌晨两点的“精神消耗战”?

为什么剧本没写完就能开机,整组人却心照不宣?

行业自律不是口号,它需要一套能落地的机制——从试镜的标准化,到对导演权力的监督,从匿名投诉的通道,到对报复行为的明确惩戒。

还有,别小看“亲历者叙述”的力量。

每一次公开,都在逼着系统挪一挪位置。

也别把希望全压在“勇敢”。

勇敢很贵,它意味着失去工作、朋友、关系网,意味着在一群“沉默的大多数”面前被当成麻烦制造者。

我们更需要的是让不勇敢的人也能被保护的规则。

比如,把权控拆分,把决定权从“一票否决”的个人手里拿回来,建立交叉评估;比如,给演员建立真正独立的行业工会,出现争议能介入调解和取证;再比如,平台和资方公开承诺“不报复”条款,违背就赔偿。

说白了,别让个人去跟系统硬碰硬。

这次有人说,于正是“借题发挥”,既曝光了乱象,也顺手撇清了自己。

我倒不急着给动机贴标签。

动机可以复杂,事实可以单独成立。

只要他把门缝撬开一条,外面就会有光进来。

我们也要承认,网传的名字和细节在实锤之前都该克制,别让情绪走在证据前头——呼吁透明,不等于网络审判。

最需要回应的,其实是剧组与平台:流程如何?

标准何在?

换角理由书面吗?

有没有第三方记录?

一句“立场”不该成为遮羞布。

夜深人静,我想起那句老话:好机会真的难得。

难得不是因为少,而是因为干净的难得更少。

可如果一个行业连“干净的难得”都稀缺,我们就更应该为那份干净留一席之地。

让拒绝成为被尊重的权利,而不是被惩罚的理由。

让天赋与努力,被看见的速度,比潜规则更快一点点。

等这件事的后续出来,我希望听到的不只是道歉或澄清,而是流程的改变——哪怕是一点点,也算朝前迈了一步。

至于那位女演员,她可能短期里会失去一个角色,却保住了在镜子前能直视自己的勇气。

人终究要与自己相处,夜里关灯,你知道自己是谁。

那个答案,比一场抢来的爆火,更能陪你走长路。

愿这次的喧嚣,别只停在热搜里,落到规则上,落到每一个“等到凌晨两点”的年轻人身上。

只要他们站在片场里,镜头就不该成为权力的延长线,而该回到它该有的样子——只记录表演,只记录真诚。

来源:幸运四叶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