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精气神犹如人之脊梁、屋之栋梁。无论是从一批批重点项目或签约或动工,一个个政策红包精准送到企业手里,一波波文体旅融合热潮不断掀起,还是从千方百计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把想干的事干成、能干的事干好,以过硬的本领答好锐气在不在、担当强不强、作为够不够这些“赶考题
核心提示
如果说,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她的抱负,那么,品读决胜之年的丹东,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无疑是整座城市在决胜之战中所展现出的精气神。
精气神犹如人之脊梁、屋之栋梁。无论是从一批批重点项目或签约或动工,一个个政策红包精准送到企业手里,一波波文体旅融合热潮不断掀起,还是从千方百计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把想干的事干成、能干的事干好,以过硬的本领答好锐气在不在、担当强不强、作为够不够这些“赶考题”,丹东用迫不及待的争先实践生动诠释了知不足而奋进,进无止境;望远山而前行,行则将至的道理。
创新体制机制 畅通治理脉络
“能否将绿丹江苑44号楼篮球场灵活调整成两片匹克球场地?能否定期组织辖区居民开展匹克球活动?”
5月6日,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一则丹东市振安区居民的留言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接到反馈后,振安区政府迅速行动。8天后,留言下新增一则官方回复:珍珠街道已建成公共免费匹克球场地7片,经营性场地2片。
不仅如此,振兴区还将匹克球网架等场地设施存放在社区,以满足群众的运动需求。这一务实举措赢得了诉求网友的“五星好评”。
政府办事效率能不能更高?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能不能更优?老百姓获得感能不能更强?自三年行动开展以来,这些问题成为丹东市持续求解的重要课题。
课题既定,破题有道。丹东的解题思路是,城市要“变”,就从人的思想开始变,从提升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抓起。市委统筹全局,从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作风建设、反腐败斗争建设等方面作出周密安排,教育引导各级各部门树立强烈的执政意识,自觉围绕党委决策部署开展工作,形成上下联动的落实合力。
思想变了,行动就要跟上,工作得以推动,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是发展之道,亘古不变。
丹东创新实施“四个班子”一把手联合调度副市级领导工作的“四调一”机制,把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与政府抓落实职责和人大、政协依法监督、民主监督职能结合起来。
强化政治理论会议85次;“学查改”走深走实,查摆问题15个、建章立制18项;扎实践行群众路线,领导带头化解信访矛盾;加快办理十大类39项重点民生实事……桩桩件件,既彰显了政治引领的坚定方向,又通过机制优化让为民服务的路径更清晰、成效更持久。
如何在全面振兴之路上,提高干事热情与干事能力?一场名为“丹东振兴 我要先行·半月坛”的系列活动应运而生。通过每半月“1次现场座谈+多个灵活环节”的“1+X”活动形式,构建起干部培养与干事创业相融合的新路径。
针对“两重两新”、项目入库等专业性较强的活动主题,丹东市发改委、统计局等业务单位先后派出专家骨干20余人,在座谈会前开展面对面互动式辅导20余次,深入实地调研十余次,解读政策法规370余项,为后续深度研讨打下了坚实基础。座谈会现场,干部们带着实际问题碰撞交流,60余个专业性难题在学用结合中寻得解决之道。
机制创新的活力,同样澎湃于为企业服务的实践中。今年以来,丹东市聚焦企业诉求,创新“政企直通车”服务,为21.3万户经营主体配备“项目管家”5721名,提供“保姆式”服务。同步推出的“助企直通车·惠民八个办”模式,入选省级典型案例;持续推进“双进双促”专项行动,累计办结诉求2734件、完善制度20项,企业群众办事体验感显著提升。
丹东上下深化运用招商图谱、项目图谱、政策图谱,取得了一系列亮眼成绩。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连续10个季度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个传统产业产值同比增长9.6%,“百企百亿技改行动”带动技改投资增长12.6%,奥龙射线全国链主项目通过国家验收,曙光股份与吉利合作重获新生……这些数据和成功案例,让“丹东工业”这张名片越来越亮。
办好民生实事 彰显作风转变
今年7月,丹东地区遭受暴雨袭击,防汛成为检验干部作风的试金石。全市各地区各部门立足于“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周密安排部署在前,跑在群众需求之前,筑起一道道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固防线,坚决打赢应对强降雨这场硬仗。
7月20日,宽甸满族自治县平均降雨量达到163.41毫米,部分乡镇发生河水快速上涨、道路阻断等险情,通信、电力一度中断。早在汛情到来前,宽甸已启动三级包保责任,753名包保责任人全部在岗在位,294名镇村两级河长24小时轮班巡查河道。
“暴雨前一天傍晚,镇村干部就来劝我们转移,避免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又后怕又感激。”青山沟镇钟家堡村村民王福成的话,道出了群众对干部作风的认可。最终,宽甸县468户1228人(含扩大转移234户553人)全部安全转移,实现零伤亡。
上下同心、行动迅速、落实到位,是成功化解这场洪灾的关键。如果说防汛展现的是应对危机的速度与担当,那么,“千名干部百项攻坚”行动则是一场锤炼服务本领的持久战。丹东市党员干部以精准服务破解发展难题,东港市小甸子镇便是生动写照。
这个拥有1700栋草莓大棚、年产2.2万吨草莓的乡镇,曾受“三多三少”困扰:普通品种多、特色品种少,线下销售多、线上渠道少,粗放管理多、科技应用少。破局之道在于深入基层:镇干部通过开展田间恳谈会、大棚问诊等形式走访58个村组360余户村民,梳理出技术、销售等40余条问题,形成翔实的“需求清单”。
“有啥问题,解决啥问题。”联合农技专家上门培训,搭建线上销售专区,引导农户抱团打造“莓小姐”品牌……如今,小甸子镇的优质品种覆盖率提升至75%,电商销售额增长180%,亩均收益突破1.8万元,化肥使用量却下降15%。
“以前草莓再好也卖不上价,现在一场直播就能卖出500斤。”棚户方明看着直播间里不断弹出的订单,道出了从“愁销路”到“供不应求”的转变。今年以来,东港市依托“走百组—进千家—访万民”行动,1400多名干部深入基层,解决发展难题2431件。
上半年,丹东一产增加值增速连续两个季度保持全省第一,亿元以上项目个数、进出口总额增速全省第一,三产增加值、税收收入增速全省第二……这份佳绩的取得,实属不易。在公用经费压减的情况下,各地区各部门勒紧裤腰带干事,不讲条件、毫无怨言,凭借一股子拼劲与韧劲,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全员拼抢争实 汇聚振兴合力
决战决胜之年,力量整合成为关键变量。今年4月,丹东市委主要领导带队南下招商的队伍里挤进了8位本地企业家。4天时间,丹东代表团对接了80余家500强企业及行业龙头企业,达成合作意向20余项,完成项目签约12项。
“平时接触的外地企业大多是跟我们差不多的中小企业,这次进入招商代表团,让我们有了同安踏、匹克、盼盼食品等一批知名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沟通的机会。”丹东海合谷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黄飞连说两个“想都不敢想”:层次之高,之前想都不敢想;谈论的话题格局之大、视野之宽,也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上半年,丹东引进内资353.5亿元、同比增长34.7%。数据的背后是“全民招商、人人招商”意识的进一步形成,是干部在项目洽谈、包装、推介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显著提高,更是资本对丹东发展前景的高度认同。
聚合力,不仅要引资,更要引智。
高端智力的引入为丹东创新注入了强劲动力。“通过与张军老师的合作,我们很快攻克了变送器合二为一的技术难题,加快了产品研发的步伐。”在丹东铧瑞流体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与大连理工大学共建专家工作站建站仪式上,公司技术部部长孙永刚说,“这种合作方式非常好,我们会持续下去。”
孙永刚的感言,道出了丹东汇聚人才的变化。2023年以来,丹东市精心搭建校地合作平台,深入挖掘域内外高校丰厚人才资源,在招揽高端人才、培育本土人才、集聚青年人才等方面持续用力,让类似的技术突破与高效合作成为常态。
丹东市积极发挥“鸭绿江之友”院士专家联谊会的桥梁作用,多次举办院士专家丹东行活动,“铺路搭桥”招揽高端人才。通过交流研讨、成果转化、科研攻关等形式,邀请了9位国内外院士前来调研,促成12项合作协议落地,研发17类新产品,突破11项核心技术难题。
围绕本地重点发展的产业布局,丹东大力实施“带土移植”工程,推动人才团队与企业深度对接,已引进32个高水平科研团队。这些合作帮助企业新增11条生产线,生产成本降低15%以上。
多元力量的深度耦合,为振兴注入澎湃动能。当政府、企业、高校、群众结成命运共同体,丹东的跃升之势便不可阻挡。
一座城市从过去走到现在,其发展历程可以浓缩到城市精神上来;而一座城市从现在走向未来,必然要依靠城市精神提供指引和智慧力量。丹东谋定快动、狠抓落实,涵养“一榔头一锤子地敲”的拼劲、干劲和韧劲,以全力以赴拼搏三季度、赢得全年胜的实际行动书写着最耐人寻味的篇章。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