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赚钱的小众文化书还需要出吗?出版社回应:“冷摊也要有人坚守”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5 03:08 2

摘要:8月14日,上海书展已经进入第二天,更多新书上市发布,并与广大读者和书友见面。上午9点多,“聚学文丛”(第四辑)新书首发暨签售活动在本届书展“双主场”之一的上海展览中心东二馆举行。

8月14日,上海书展已经进入第二天,更多新书上市发布,并与广大读者和书友见面。上午9点多,“聚学文丛”(第四辑)新书首发暨签售活动在本届书展“双主场”之一的上海展览中心东二馆举行。

“聚学文丛”为文汇出版社推出的文化随笔丛书,聚焦社科文化类名家的治学、读书、史料研究及游历见闻等内容。从2022年出版至今,前三辑已获广泛好评,第四辑延续丛书定位,收录三部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的作品。

8月14日上午,“聚学文丛”(第四辑)新书首发暨签售活动

从出版的定位和这套书的作者和内容来看,“聚学文丛”并不是市场上所谓的热门书,也不是主题类图书,而是有点小众甚至冷门的文化类图书,平均每本起印数不过几千册?那么,出版社为何要坚持出版这套丛书?作者和读者朋友如何看待冷门书的问题呢?本期的新闻晨报《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就此进行了报道。

新闻晨报《上海会客厅》节目

两年前,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巴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周立民的《春未老,书难忘》一书曾在上海书展首发,是这次在书展与读者见面的为“聚学文丛”丛书的第二辑。在8月14日的新书发布会上,周立民表示,在当下的出版形势下,文汇出版社能够坚持推出四辑十四本书,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他也非常荣幸能成为其中的作者。

“这样的一套书其实是把一些若隐若现的人文余脉和人文精神通过出版载体传播下去。让更多的读者感受到这里面的这种温暖,这种力量,甚至是润物细无声的,我觉得这是出版非常重要的一点。这样的书不属于主题书,也不是畅销书,不会一下子就轰轰烈烈的传播出去,但我相信通过某一个层面的读者,通过这些力量会发散出去的。对于出版社来说,做这样的出版物,可能不赚钱,其实是需要眼光,需要韧劲,更需要一种情怀。"周立民说。

周立民的《春未老,书难忘》,“聚学文丛”丛书第二辑

周立民认为,做“聚学文丛”这样的出版物,其实是需要日积月累的:“我觉得文化其实是需要一点一滴积累的,包括现在的名人故居和博物馆,你不可能说,一打开门,就会有多少万的观众在门外等着,但是我们通过几年的努力,也能够达到几十万人次的参观者。金性尧先生1945年就写过一篇文章,谈叫《新文艺书话》,文中他多次提及巴金和文化生活出版社,文化生活出版社最初在出版界规模不是特别大。我们都是通过一点一滴的文化积累来实现我们的文化心愿。”

记者在翻阅第四辑的三本新书时发现,《星屋回想录》为文史大家金性尧文章辑集,由其女金文男精选四十余篇而成。文章多写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及八九十年代,涉及陈望道、鲁迅、赵景深、孔另境等诸多文化名人,文风雅致,内容深厚,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文人群像。周允中先生的《周楞伽与文友》,聚焦其父——古典文学专家周楞伽与诸多文友的交往,涉及文坛论战、观点分歧、文人友情等内容,展现了周楞伽与陈伯吹、茅盾、谭正璧、施蛰存、郑逸梅等名家的交往细节,史料翔实,为研究近现代文坛提供了珍贵资料。知名学者靳飞的《若朴堂札记》,分戏曲漫话、感旧怀人、京都伽蓝、品花论茶等四辑,收录四十四篇文章。内容涵盖《牡丹亭》与明代社会多元化、梅兰芳与上海、谈《五马图》以及陈宝琛的外甥、波多野乾一、本满寺、金阁寺、千利休的茶道艺术等,文字生动,思想深刻,兼具学术严谨性与阅读吸引力。

新书发布会上,金文男为读者进行签名钤印

金性尧是文史专家、资深出版人,曾主编《鲁迅风》《萧萧》《文史》等杂志,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金性尧的第一本书《星屋小文》由巴金先生亲自担任编辑。金性尧之女金文男在《星屋回想录》序言当中表示:

回忆父亲的一生,童年生活富裕,青年主笔文坛,中年历经坎坷,晚年健笔纵横,走的是一条由作家到编辑、又由编辑到学者兼作家的道路。他青年时代追求进步,曾主编《鲁迅风》《萧萧》《文史》等杂志,还写下大量文章,出版有著作,在文坛上留下了一席之地;而晚年潜心撰述的著作,无论是对唐、宋、明诗的精辟评注,还是怀人忆旧、谈古论今的文化随笔,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在父亲去世十八年以后,我能有机会从女儿浅陋的眼光,精选父亲一部分兼具学术性、思想性和可读性的文化随笔,编选成书,供新时代喜爱父亲文章风格的读者阅读,如果能在现今纷繁的社会中给阅读者辅一些宁静心灵、砥砺思想的作用,那将是对天国的父亲最好的安慰了。

韦泱的《在家淘书》,“聚学文丛”丛书第一辑

作家、诗人韦泱也是“聚学文丛”的作者,他曾经在丛书第一辑著有《在家淘书》一书,这本书也是他的“淘书三部曲”之一。

“作为一名作者,我非常关注文丛的内在质量,从已出版的四辑来看,册数虽不算多,但每一辑每一册都保持较高水准,使学术性与可读性得到完美结合,体现了‘少而精’的出书理念,这就非常难能可贵了。”韦泱站在藏书者的角度告诉记者。

金文男为周洋在《唐诗三百首新注》书上签名钤印

书评人、青年作家周洋当天上午请金文男签名了《星屋回想录》,在他看来,文汇出版社推出的“聚学文丛”是一套文化类的丛书,他和书友们一直在关注丛书:“这套书目前已出到第四辑,前三辑我都有收藏阅读,读后还撰写了书评刊发在报刊上。‘聚学文丛’的读者群可能相对比较小众,但是出版社一直在坚守其品质和定位,学术文化随笔并不需要过度的喧嚣和热闹,恰恰是需要一种沉淀,倡导的是一种静心阅读。随着读者知晓度的扩大,还会有更多的读书人认识到这套丛书的价值。”

文汇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周伯军二十年前曾在《文汇读书周报》任主编,他仍然记得自己当年和金性尧先生约稿的一些细节:“金先生晚年仍保持旺盛的创作力,但他性子很急,往往寄完稿之后的第二天就会马上打电话到编辑部。‘稿子你收到了吗?’因为那时候是寄信的方式,没那么快收到,然后过几天他又会来问‘稿子你登了吗?’因为我们是周报,一个星期才出版一次。金先生晚年听力不是很好,每次同事们看到我接起电话大声说话,他们就知道,金先生又打电话来了。”

“聚学文丛”丛书目前已经出版四辑

谈到出版社坚持出版“聚学文丛”丛书的原因,周伯军向记者坦言:

记得有位作家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热铺与冷摊》,大意热铺是用来指代市场上那些热热闹闹的文章和书,冷摊是指那些较为寂寞的书。他认为冷摊也要有人坚守。我觉得这位作家说得很好。“聚学文丛”这样的书,在图书市场中当然只能是冷摊,但不会因为它的冷清而失去价值,它有冷峻的文字,但也有温暖、炽热的文心。我和责编鲍广丽老师,我们出版社愿意和大家一起把这个冷摊守好。

当然,我们也希望通过媒体、通过作家,通过周立民馆长、樊东伟、周洋这些热心的爱书人的推广,使这些书有不断的热度和声量;在这样一个小众的群体中,在真正的爱书人之间,相互交流,彼此鼓励。把这样一套书,这样一个品牌,一年一年坚持做下去。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