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不是在迎合消费者,而是在教育消费者成熟。”2025年8月,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对着镜头抛出这句话时,大概没料到它将成为压垮品牌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们不是在迎合消费者,而是在教育消费者成熟。”2025年8月,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对着镜头抛出这句话时,大概没料到它将成为压垮品牌的最后一根稻草。
就在他讲话后48小时内,“#百果园爹味教育#”冲上热搜,网友怒斥:“买个水果还要被上课?”
更讽刺的是,就在半年前,曾高喊“成本40就该卖66元”的钟薛高创始人林盛,刚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而另一家曾宣称“每三个考研生就有一个用考虫”的教育品牌,却在倒闭时默默退了所有学费,留下“体面离场”的背影。
当“教育消费者”成为企业家的口头禅,市场已悄悄举起了教鞭。
一、百果园的“爹味课堂”:消费者用脚投票的当下样本
余惠勇的“教育论”之所以引爆舆论,本质是高价与品质的撕裂:
价格翻倍,品质打折:阳光玫瑰葡萄卖60元/斤(市价8-15元),但用户频繁投诉买到腐烂果切,甚至被曝用烂果制作高价果盘;
信任崩塌,会员逃离:2024年百果园净亏损3.86亿元,关店966家,付费会员一年流失超31万人;
傲慢公关火上浇油:紧急删除视频辩称“被断章取义”,但网友调侃:“钟薛高2.0来了!”
这像极了2023年李佳琦翻车的重演——一句“79元眉笔不贵,反思下工资涨没涨”,让顶流主播跌落神坛。当企业用“教育”包装溢价,却给不出透明质检报告或成本明细时,消费者只会用钱包打差评。
二、钟薛高到考虫:傲慢者的两种终局
同样的傲慢,不同的结局,折射出商业伦理的底线差异:
钟薛高:死于“贵族幻觉”的雪糕刺客,创始人林盛曾放言:“就那个价格,你爱要不要。”
但当用户发现66元的“厄瓜多尔粉钻”雪糕并无稀缺原料支撑时,“天价智商税”标签彻底钉死品牌。2024年渠道全面崩塌,最终破产清算——用俯视姿态对待消费者,终将被市场俯视
考虫:体面退场,留下一声叹息
2024年2月,“考虫倒闭”登上热搜,创始人李好宇却做了件“反行业常态”的事:全额退还学员费用,员工N+1赔偿。这家曾创下“每四个大学生就有一个用户”的明星企业,用199元四六级直播课横扫校园,却因模式僵化走向衰落。但退费善后赢得尊重:学员留言“无考虫不青春”,名师感慨“这是对教育初心的最后坚守”。同样是落幕,有人成反面教材,有人成行业清流。
三、傲慢者为何前仆后继?藏在流量时代的病根
企业患上“教育瘾”,背后是三重认知错位:
1. 错把流量当权力:李佳琦、余惠勇们在巅峰期误以为“个人影响力=消费者认同”,却忘了用户随时可转身
2. 错把高价当高端:钟薛高、百果园试图用价格定义阶层,但Z世代要的是“可验证的价值”——如宝矿力水特用电解质成分数据说服高校群体,而非模糊的“轻奢”标签;
3. 错把用户当学生:数字时代,消费者比品牌更懂信息检索。
四、生存法则:从“说教者”到“价值共创者”
活下来的品牌,早已切换身份:
• 克劳西×马兰戈尼学院让时尚导师为VIP客户现场搭配,把教育力转化为购买力;
• 青广传媒×宝矿力水特在高校用“低碳挑战赛”取代硬广,让Z世代在环保行动中认同品牌;
• 胖东来用“烂果包退”和成本透明,把水果卖成信任货币——没有一句教育,全是行动自证。
当小红书上的MBA学员靠“吐槽学校避坑”帖获十万点赞,当马兰戈尼把课堂搬进品牌秀场,真相愈发清晰:消费者拒绝被教育,但永远愿为“被尊重”买单。
余惠勇的争议视频下,一条评论被顶到最高:“百果园小心,你马上要被消费者教育了。”
这何尝不是市场的终极寓言?2025年,所有试图爬上“导师”神坛的品牌,终将被拽回地面。考虫退费时流下的眼泪,钟薛高破产清算的账单,百果园暴跌的股价——都是商业世界最平等的课堂讲义。
毕竟,掏钱的人,才是最终判卷的老师。
来源:真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