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消费电子沉溺于隐藏技术的游戏,大疆ROMO以半透明基站的凛冽姿态,完成了一场功能主义美学的宣言。1977年,Renzo Piano和Richard Rogers在巴黎塞纳河畔竖起了一座"反建筑"——蓬皮杜中心将所有管道、电梯、扶梯全部外露,用色彩编码区分不同
Preface
当消费电子沉溺于隐藏技术的游戏,大疆ROMO以半透明基站的凛冽姿态,完成了一场功能主义美学的宣言。1977年,Renzo Piano和Richard Rogers在巴黎塞纳河畔竖起了一座"反建筑"——蓬皮杜中心将所有管道、电梯、扶梯全部外露,用色彩编码区分不同功能系统,让建筑的"内脏"成为立面的主角。这座文化建筑挑战了必须隐藏技术设施的传统观念,开启了一种将功能性元素转化为美学语言的可能性。
时隔近半个世纪,当ROMO选择透明作为设计语言时,我们看到了某种跨越时空的美学共鸣。这不是又一台需要蜷缩在墙角的清洁工具,而是一座值得欣赏的微型建筑——尘袋与水箱在雾面舱门内精准堆叠,电路板化作几何浮雕,清洁系统在透明腔体中规律脉动。如同蓬皮杜中心用蓝色管道标识空调系统、绿色管道标识水路循环,ROMO通过透明壳体展示其内部模块的功能分区,让清洁过程的每个环节都成为可视化的机械诗篇。
*
ROMO与Don Chadwick设计的Herman Miller 1970s蓝色沙发
2025年8月首发的大疆ROMO,选择了一条与市场主流背道而驰的道路:当其他品牌都在追求让扫地机器人"隐形"时,ROMO却选择了"显形"。这种选择似乎在回应着高技派建筑运动的某个永恒命题——技术不应被遮蔽,而应被颂扬。从巴黎塞纳河畔的文化地标到现代家居空间的清洁设备,"诚实设计"的精神在不同的时代和载体中反复显现,在建筑与产品的不同尺度上探索着功能与美学的边界。《Wallpaper中文版》在大疆DJI总部"天空之城",独家采访了产品研发团队的核心成员,带来关于ROMO美学的独家报道。
回望1998年,Jonathan Ive为苹果设计的半透明iMac G3开创了科技产品"诚实"展现自我的先河。那些曾经被刻意隐藏的电路板、线缆和机械结构,成为了美学表达的一部分。然而,iMac G3仍将电路封印于不透明内核,透明更多是一种装饰性语言。
时隔二十多年,ROMO的突破在于剥离符号化外壳,使功能结构直接转化为美学载体。这要求每个组件都具备双重身份:既是高效机械,亦是静物雕塑。如果说iMac G3的透明是为了打破科技产品的神秘感,那么ROMO的透明则是对"功能即美学"的深度诠释。在大疆的设计哲学中,"真"成为了核心价值——每一个可见的元件都有其存在的功能性必然,而非装饰性的点缀。
*
ROMO与HAY Perforated Cabinet白色收纳柜
透过晶莹的外壳,ROMO基站内部的模块如建筑蓝图般层次分明:上层是水箱和尘盒,中层是风道系统,下层是驱动模块。每个模块的位置完全由清洁动线决定,形成了一种功能驱动的构成美学。
设计团队用"秩序可视化"定义这一理念,并将其延伸至扫地机器人的设计之中。为平衡工业粗粝感与视觉通透性,他们创造性地使用磨砂渐变PC:壳体顶部透光率达92%,向下渐变为70%雾面。这种半透明的处理方式巧妙地解决了一个设计悖论:既要展示内部结构的精密之美,又要避免过度暴露带来的视觉杂乱。当环境光穿透壳体,金属散热片在哑光背景上投下建筑般的线性阴影,精密与诗意在此共生。
基站采用的冷灰色经过精心调试——它的深浅正好在中等灰到深灰之间,比常见的建材颜色略深。这种微妙对比使机器既跳脱背景又不显突兀,正如芬兰设计师Alvar Aalto强调的"差异和谐":物体需在环境中保持呼吸感。
*
ROMO与Jean-Marie Massaud设计的B&B Italia Terminal 1 扶手椅
白色版本则是对"零度美学"的探索——它既是存在,又是虚无;既是充实,又是留白。纯白表面处理采用纳米级蚀刻工艺,形成微凹凸纹理。当光线以特定角度照射时,纹理会产生柔和的光晕效果,消除了塑料的廉价感,更是调节空间氛围的媒介。
值得注意的是,双版本的ROMO都保持了相同的功能配置和内部结构。这种"形式追随功能"的设计原则确保了美学的多样性不会牺牲产品的实用性。无论选择哪个版本,ROMO都能静静地守护家居清洁,让居住者从繁琐的家务中解脱,专注于更有意义的生活内容。
拆解ROMO基站,会发现一套严谨的空间语法:清水箱与尘袋构成基础立方体,电路板悬置于金属骨架,风机组件以黄金分割比例嵌入中区。这种布局遵循“形式追随流程”原则,如同理Richard Rogers设计的伦敦劳埃德大厦,将服务性空间外置,形成独特的'机械美学'立面,ROMO将内部运作逻辑转译为可见的美学秩序。
基站边缘的弧度经过反复推敲后确定为黄金比例——既保证了视觉上的流畅感,又不会显得过于圆润而失去应有的精准感。磁吸舱门的开合阻尼经过数百次调试,最终呈现出如同高级轿车手套箱般的质感。每个细节都经过精心考量:螺丝孔位沿隐藏轴线对称分布,接缝宽度精确至0.5毫米,甚至电路板焊点都呈现矩阵排列。这种极致秩序源自大疆无人机装配工艺的基因移植,也是向Dieter Rams"少而更好"理念的致敬:真正的美诞生于内在逻辑的完整性。
在开发过程中,工业设计师会与工程师进行持续的对话。当工程师提出某个功能模块的技术需求时,设计师会思考如何让这个模块在视觉上更加和谐。天线的位置选择就经历了复杂的权衡——既要保证信号覆盖的最优化,又要在视觉上形成平衡的构图。最终,天线被巧妙地整合在基站顶部,成为整体造型的有机组成部分。
*
ROMO与Poul M.Volther设计的CORONA黑色真皮座椅
ROMO的出现标志着家居清洁产品的身份革命。传统扫地机器人通常藏身于储藏角落,而ROMO却主动成为空间的一部分。它用设计语言传达着明确信息:我不需要躲藏,我值得被欣赏,我在悄无声息地让你的生活更加轻松。
*
ROMO内部的元件透过透明外壳清晰可见
当ROMO在工作时,透过透明外壳可以看到内部电机的旋转、尘袋充盈、水路的流动。这些原本被隐藏的机械运动,在透明设计的加持下变成了一种动态雕塑。这让人想起瑞士制表业的传统——通过透明表背展示机芯的精密运转,将功能性的机械美感提升到艺术的高度。在今天,科技产品已经成为生活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智能音箱到咖啡机,从空气净化器到加湿器,这些产品不再仅仅是工具,更是生活品质的体现。ROMO的透明设计正是对这种趋势的回应——当清洁机器人的工作过程变得可视化,清洁本身就成为了一种可以被欣赏的仪式。用户不仅可以欣赏器件运行之美,也从清洁过程中,感受到解压的情绪价值。
有趣的是,这种"展示性"设计也带来了用户行为的改变。据设计团队观察,选择透明版本的用户更倾向于将ROMO放置在客厅的显眼位置,这种摆放方式的改变,实际上重新定义了人与清洁工具的关系——从被动使用到主动展示,从功能消费到审美消费。当千禧一代将家电视为生活态度的延伸,ROMO用双版本策略提供两种存在方式:科技爱好者可选择透明版的精密剧场,极简主义者则拥抱白色版的沉默陪伴。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ROMO的出现似乎有着某种必然性。它是技术成熟度达到一定高度后的美学觉醒,是消费升级背景下的品质追求,更是人与科技关系重新定义的具象表达。在解放双手的同时,ROMO也解放了我们对家居清洁产品的想象力。
更进一步说,ROMO可能开启了家居机器人的"设计复兴"时代。当功能创新日趋成熟,设计创新正成为同等重要的价值维度。未来的家居机器人可能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功能实现,而是要在美学、交互、情感等多个层面创造价值,在承担家务的同时,成为生活空间中有温度的伙伴。
当ROMO与Cassina不锈钢茶几并置,工业材质与金属产生对话;它的弧形轮廓与Arco落地灯的抛物线形成跨品类呼应。这种超越功能的普世美感,或许正实践着设计史上的终极命题:科技产品一如经典设计般历久弥新。
*
ROMO包含三款配置,分别是白色机器人及白色基站DJI ROMO S、透明机身机器人及白色基站DJI ROMO A及全为透明机器人及基站DJI ROMO P
撰文:林苑
编辑:piiper
摄影:Xubo
造型:Doco Jiang
美术:王欣儿
制片:双辞
摄影助理:Kan
造型助理:甜甜
来源:卷宗Wall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