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体育舞蹈比赛的转播镜头扫到场外的几秒里,有着「九头身」的谢尔盖·辛金斯迅速抓住了所有观众的眼球——他7岁开始跳舞,从职业舞者退役后转型为教练和裁判,体育舞蹈不仅塑造了他挺拔的身形,也赋予了优雅的气质。
世运会开幕前,可能没有人会想到,最先火的是一位裁判。
在体育舞蹈比赛的转播镜头扫到场外的几秒里,有着「九头身」的谢尔盖·辛金斯迅速抓住了所有观众的眼球——他7岁开始跳舞,从职业舞者退役后转型为教练和裁判,体育舞蹈不仅塑造了他挺拔的身形,也赋予了优雅的气质。
谢尔盖·辛金斯正在场边执裁
不只是体育舞蹈,随着成都世运会的进行,越来越多原本被贴上「小众」标签的运动项目被大众所关注,在这片土地上展现出了破圈发展的态势。
而在这股讨论热潮中,有一群独具慧眼的年轻人,率先注意到了小众项目体育裁判这条「冷门」赛道,并跳进新的人生「考场」。
这样的考证风向,并非「空穴来风」。
过去,或是由于运动员少,难以发展竞赛成绩,抑或是从业人员紧缺,不利于项目推广,一些体育运动不得已成为了人们口中的「小众项目」。但随着在奥运会、世运会等国际赛事中强势登场,借势社交媒体平台开展宣传推广,这些项目正在逐渐走进年轻一代的视野。
8年前仅有359名注册运动员的滑板,受街头文化的影响成为了校园、街头风靡的潮流运动,如今已拥有上千万的爱好者;
此前在民间「野蛮生长」的腰旗橄榄球,抓住社交平台这一「孵化器」在年轻群体中爆红,登陆成都后仅用半年就发展出规模超3000人的运动社群,甚至进入了各大高校的体育课堂;
飞盘运动也凭借「低门槛」「社交性」的特质,在全国吸引了超过200万的爱好者,其中20-35岁人群占比超八成,高校学子与职场青年成为了参与运动的主力军。
延伸阅读:成都世运会,小众运动的「破圈」窗口
图源:中国轮滑协会
小众体育的曝光量与参与度提高,裁判这一行业也因此获利,逐渐获得了年轻运动爱好者们的关注。
我国现行的三级裁判员的技术等级认证标准,是「年满18周岁中国公民,具备高中以上学历,能够掌握和运用本项目竞赛规则和裁判法,经培训并考核合格者」。这代表着,不需要专业的运动背景和参赛经历,即使只是普通爱好者,也能拿到这本裁判证。
如今,新兴运动的裁判培训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2024年,广州市开展的花样滑冰二、三级裁判员培训班参加人数达到60人,北京市27人达标了滑板项目三级裁判员资格,飞盘运动在全国开设20多期三级裁判员培训班。
三级裁判员培训变得热门,也就意味着小众项目里曾经主要由运动员转化的裁判位置,正在吸引社会各界更广泛的参与热情。
但仅仅是关注,还不足以让忙碌的年轻人们花费额外的心力去考一本裁判证。
小众项目裁判证「升温」的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对很多人来说,成为小众运动的玩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仅要负担高昂的装备、培训费用,还得在有限的城市空间里寻找合适的训练场地,此外还有技术门槛、体能要求、规则学习……每一项都需要投入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更不用说,离开校园之后,也很难找到志同道合的同伴,约上一场比赛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许多爱好者不得不止步在「观赛」这一阶段。
但年轻人们不会轻易熄灭对运动的热情,开始寻找他路满足自己的「上场梦」。没有高强度训练和昂贵装备等硬性门槛的体育裁判,就成了这个新选择。
「拿不了花滑运动员证那就拿个裁判证」
「从攀岩爱好者成为攀岩裁判啦!」
……
社交媒体上,年轻人晒出裁判证的喜悦背后,也是他们对体育参与方式的重新定义:裁判不再是单纯的执行者,而是拥有专业价值、影响赛事文化、并能与所热爱的运动建立深度联系的角色。执裁不仅不会让自己远离体育赛场,反而能以新的身份深度参与到自己热爱的运动项目之中。
博主在社交媒体晒出自己的体育裁判证
不止于此,裁判员证本就是公正、专业与规范性的权威象征,在连结人与赛场的同时,也能为年轻人在讨论赛事、维护竞技公平性时提供有力的话语权支撑。
大众体育项目之所以容易被观众理解,不仅在于其直观的计分方式与简明的规则,更在于日常生活中高频的接触机会。反观花样滑冰、体操等小众运动,其复杂的评分体系本就让不少观众看得一头雾水,有限的曝光度与讨论度也让观众难以自行学习规则,降低了他们的观赛体验。
意识到了这一认知门槛的年轻人们,开始主动钻研比赛规则、学习裁判知识,来提高自己阅读比赛的能力。
平昌冬奥会女子单人滑短节目项目打分表 图源:知乎
在聚集了超1万名花滑爱好者的豆瓣花滑小组里,常能看到关于赛事细节与技术动作的长帖讨论,为了理解一个判罚打分,粉丝们还会找到各种慢放动图、视频对比、裁判手册的详细解读,对自己认为的规则据理力争。
在激烈的讨论中,批评裁判的声音并不罕见,但要对专业裁判的打分提出质疑,就必须拥有足够的知识与专业能力才足以令人信服。裁判员证,就是这一专业性的有力证明。
更进一步地说,裁判资格还具有着纵深发展的潜力——一本普通的裁判证可以升级为国际赛事裁判、技术委员会的「通行证」。持证者们有机会深度参与国际赛事规则与技术标准的制定,保障运动员公平竞赛的权利,以及中国在小众运动项目领域的实质话语权。
因此,当这些年轻人投身小众运动裁判员的资质考核时,驱动他们的不仅是热爱、专业的追求,更有一份为小众运动争取国际话语权的使命担当。
如今,年轻人们正以全新视角定义小众运动裁判这一职业——它既是运动热情的载体,也是专业身份及话语权的象征,更承载着多元的可能性。这也是为什么小众体育裁判这本「冷门证」,在今天得到了年轻人的青睐。
年轻人们拥抱「小众」的选择,也给体育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即使是拥有良好群众基础的大众体育项目,也长期面临着比赛裁判短缺的困窘:中超联赛就曾在22年出现因原定裁判员出现意外伤病,其他裁判员顶着打破规则的压力连续两场担任主裁的情况;2025年国家级学生联赛CUBAL八强赛中,裁判的判罚边界模糊,被场边球迷批为「业余」。
而那些发展时间更短、更为青涩的小众体育项目,只会陷入更大的尴尬。
首届中国飞盘联赛在西安开赛
以飞盘、腰旗橄榄球等新兴项目为例,全国多地开始扶持草根赛事,希望用比赛资源孵化未来体育人才。但紧俏的裁判资源,成了赛事落地的阻碍。
专业人才的短缺,常常让小众体育项目的发展陷入一种循环:行业人数少→联赛化、商业化艰难→项目曝光不足→难以吸引新参与者。年轻裁判,恰好是打破这一闭环的关键。
世界运动会意识到了这一点,近年来,这一小众运动最顶尖的综合性国际赛事正在推动着体育裁判队伍向年轻化发展。
据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IWGA)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伯明翰世运会上首次执裁的年轻裁判占比已达20%。2025年成都世运会筹备过程中,组委会不仅从全国高校体育专业和省级裁判队伍中选拔了35岁以下的青年裁判参与执裁,更针对武术、蹼泳等中国特色项目开设专项培训,系统培养新生代裁判力量。
年轻新人的加入,不仅能为小众运动提供更高频、更规范的赛事组织基础,更能促进项目的规则普及和文化传播。这对于急需走向大众化、期待可持续发展的小众运动来说,可谓一场「及时雨」。
北京冬奥会的青年志愿者们
不止如此,这些年轻裁判通过赛事历练积累宝贵经验,具备了在体育产业多领域发展的潜力,能够随时转换身份:
他们有人不断深耕,从场边举旗鸣哨的裁判,成长为中国小众项目在世界争取话语权的中坚力量;有人不局限于体育裁判的单一身份,开始尝试赛事志愿者、媒体记者等新的角色;有人将赛场执裁的经验,沉淀为运营理念、社群关系和资源整合能力,成为小众项目的组织者、推广者,甚至创业者。
这种职业流动性不仅丰富了个人发展路径,更为整个体育产业储备了跨界复合型人才,有如活水注入深潭,为小众体育项目的行业生态提供了「多面支援」。
在这种力量的推动下,小众运动的标准化、组织化、商业化路径被不断拓宽,也为中国体育掀起了新一轮的人才参与热潮。那些看似「沉迷考证」的年轻人,正在以另一种方式,成为未来体育产业版图中的重要拼图。
※文章封面图源:CFPhotosin Photography
来源:体育产业生态圈